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清顺治二年(1644年)浙江发生反对清朝统治的风潮,总督张存仁建议说:“速谴提学,开科取士,则读书人有出仕之望,而从逆之念自息。”这反映出,清朝这一时期进行科举考试主要着眼于
              A.缓和社会矛盾B.扩大官吏来源
              C.重视知识分子D.配合国家统一战争
            • 2.
              某学者描述中国史上的一种制度是“虽无相名,实有相职,既有相职,却无相权,既无相权,却有相实。”这种制度是指  
              A.汉代内外朝制度B.唐代三省制度C.明代的内阁制度D.清朝的军机处
            • 3.
              从明朝废丞相到清初增设军机处的变化,实质上反映了(  )。
              ①封建专制进一步加强 ②皇权更加巩固
              ③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④实权完全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
              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 4.
              雍正八年因西北用兵,特设军机处,经制规划,多为其(张廷玉)手定……军机处地处隆宗门内,严禁外人进入,且机构简单,有官无吏,办公场所只有几间值班用的平房。此设置

              ①强化了君主专制
              ②提高了行政效率
              ③减少了行政运行成本
              ④保障了决策机密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 5.
              材料四 明清两朝都在西南地区实施了改土归流政策,但其结果却大相径庭,主要原因在于两代君主民族观的差异。明朝皇帝坚持儒家传统夷夏观,对"以夷治夷"的羁縻政策有着天然的依赖性,不可能对土司制度作出彻底的改革;而本身为少数民族的清朝皇帝,因不满儒家传统夷夏观中的民族歧视而对其进行了批判继承,把从唐代就开始萌芽的"华夷一体"的新民族观应用到实际的民族政策中,其结果就是土司制度在清代的基本结束。 
              ——龙羽《中央政府与西南地区的民族发展》
              材料五 
              1945年重庆与四川、西南、大后方工业比较表
              项目
              重庆
              占四川百分比
              占西南百分比
              占大后方百分比
              工厂数
              1690(个)
              60
              51.5
              28.3
              资本
              272.6(法币亿元)
              57.5
              45.6
              32.1
              工人
              10.65(万人)
              58
              47.9
              26.9
              材料六 “三线建设”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它是在当时国际局势日趋紧张的情况下,为加强战备,逐步改变我国生产力布局的一次由东向西转移的战略大调整,建设的重点在西南、西北。地处西南的重庆作为“三线建设”最大的中心城市,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以重庆为中心,用三年或者稍长一些时间建立起一个能生产常规武器并且有相应的原材料和必要的机械制造工业的工业基地”。
              (3)根据材料四分析,明清两朝对西南少数民族政策上有何区别?(4分)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二者的社会文化底蕴有何不同?(4分)清代的民族政策对西南地区的治理有什么积极作用?(2分)
              (4)根据材料五说明重庆在当时大后方工业中的地位?(1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一地位的原因?(4分)
              (5)根据材料六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线建设”的主要特征(3分);归纳三线建设对重庆的影响。(2分)
            • 6.
              中国明朝设置内阁,近代英国实行内阁制度。有关两者比较结论的陈述,不正确的是
              A.两者都是制度化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
              B.两者都造成了国家元首行政权力的消长变化
              C.两者体现的政治形态在本质上存在根本区别
              D.明朝内阁反映专制统治的加强,英国内阁反映民主政治的发展
            • 7.
              关于明朝内阁和清朝军机处所享有的权力,正确的描述是
              ①明朝内阁有专门的衙署,可以指挥六部等行政机构
              ②明朝内阁大学士可以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
              ③清朝军机大臣负责承旨拟写,相当于皇帝的秘书
              ④清朝军机大臣可以参与制定军国大计等机要政务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 8.
              清康熙乾隆年间,曾在承德避暑山庄外建了12座大型寺庙。乾隆帝为此写出了“一座喇嘛庙,胜抵十万兵”的诗句。清王朝尊重各族宗教信仰的做法
              A.缓和了民族矛盾,有利于国家安定B.清政府与各族之间的民族融合加强
              C.使中央政府对各族的管辖大大加强D.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
            • 9.
              在论述古代某朝中央机构时,著名史学家钱穆说:“有卿而无公,成了一个多头政府。”其所指的朝代是
              A.汉朝B.唐朝C.宋朝D.明朝
            • 10.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崇祯十三年(1640年)夏,李自成率部从湖北房县出发,进入河南,起义军针对明末土地高度集中、赋役繁重、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明确提出了“均田免粮”的口号,深受广大农民的拥护,到处传唱着“开了大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的歌谣。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李自成改西安为长安,称西京,建国号大顺。三月十九日晨,大顺军攻入(北京)内城,崇祯帝在万寿山(煤山)自缢,统治276年的明王朝宣告覆灭。四月三十日,大顺军撤出北京。五月初二日,清军入京。
              ——摘编自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欧洲政治革命的第一阶段是17世纪的英国革命。英国这场大变动的根源可以在国会和斯图亚特王朝之间的冲突中找到;这场冲突后来演变成一场公开的内战,内战中,国会获胜。英国国会胜利的结果是建立起代议制立宪政体——这是英国对欧洲、对世界的最大的政治贡献。
              从14世纪中叶到19世纪欧洲人开始真正侵入中国为止,这整个时代是人类有史以来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的伟大时代之一;传统的制度和习俗——农业经济、儒家生活方式、选拔政府官员的考试制度和身居北京的天子的受人尊敬的统治——一直在顺利地、令人满意地继续着。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7世纪40年代发生在中英两国的重大政治事件的结果。(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17世纪的英国革命”斗争的焦点是什么?其实质是什么?英国是如何建立与完善“代议制立宪政体”的?(11分)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从14世纪中叶到19世纪欧洲人开始真正侵入中国为止”,中国“传统的制度和习俗”“一直在顺利地、令人满意地继续着”的观点的看法。(8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