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人类文明演进坐标图

                  材料二:衣冠楚楚的绅士和淑女与衣衫褴褛的下层人民同挤一列火车,还得到处给别人让路。保守人士惊呼,铁路会带来某种“平等化的危险”。民主人士拍手称赞:“我看到这列火车真高兴,我想封建制度是永远一去不返了。”                     

              ——《岳麓版·经济成长历程》

                  材料三:美国学者托马斯·K·麦克劳在《现代资本主义:三次工业革命中的成功者》一书中写道:“直到大约17世纪,经济发展的停滞不前似乎是自然而然的”;“工业革命的来临和现代资本主义的产生结束了经济长期停滞的局面”。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突飞猛进地发展,也对中国的生存与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1)第一次现代化进程中先后被用作能源的依次是什么?在推动能源利用方面,分别有哪些革命性的发明?(2分)

               

               

               

               

               

               

               

                 (2)结合材料二、三及所学知识,说明第一次现代化进程阶段对世界和中国分别带来了怎样的影响?(6分)

               

               

               

               

               

               

               

               

                 (3)从社会发展角度看,第二次现代化发生了什么变化?请举出一例革命性的发明。

               

               

               

               

               

               

               

               

            • 2.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1803年,(英国)最富裕的1.4%的家庭取得国民总收入的15.7%,到1867年,0.07%的家庭就取得16.2%的国民总收入……1867年,占家庭总数约3/4的劳动者家庭在国民总收入中只占有不到40%的份额,而占家庭总数约1/4的中、上社会阶层则占有国民总收入的60%强。

              ——钱乘旦:  《工业革命中的贫穷》

                  材料二:19世纪下半期英国工业生产与工资增长指数(%)

               

              年  代

              1860

              1870年

              1880年

              1890年

              1900年

              工业生产指

              43

              56

              67

              94

              100

              工资增长指

              64

              70

              81

              90

              100

              ——以上表格根据《全球通史》有关数据整理制定

                 (1)上述两则材料反映了当时英国的哪些社会现象,并分析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

               

               

               

               

               

               

               

                  材料三:本杰明·迪斯雷利(注)…的小说《西比尔》对19世纪中期的英国社会阶级的分化作了以下描述:“两个民族(富人和穷人),它们之间没有往来、没有同感;它们好像不同地带的居住者即不同行星上的居民,不了解彼此的习惯、思想和感情;它们在不同的繁育情况下形成,吃不同的食物,按不同的生活方式生活,不受同样的法律支配……。”

                  (注:英国政治家,保守党领袖,1868年、1874年两度出任英国首相。当政时期推行了一系列社会改革措施,包括把投票权延伸至工人阶级男性、工会的合法化和罢工的权利条款等。)

                  材料四:富裕市民的“占有阶级”,即“资产阶级”,和依赖工资的工人的“劳动阶级”,即“无产阶级”,这两个阶级之间不可避免地要发生斗争和战争。和平解决问题;已经为时过迟。阶级的差别将继续尖锐,反抗的精神已经进入工人的头脑,愤慨情绪与日俱增,个别的游击分子开始集结成为相当规模的抗争和示威,只要小小的撞击,就足以引起雪崩。然后,战斗的呼喊就会传遍全国:“向宫殿开战,给茅屋和平!”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的状况》

                 (2)依据上述四则材料,针对当时英国社会阶级分化的问题,本杰明·迪斯雷利和恩格斯在认识上有何不同? (6分)

               

               

               

               

               

               

                 (3)他们两人之中谁的认识更符合英国历史发展的客观事实?为什么? (4分)

               

               

               

               

               

               

               

               

               

               

               

               

               

               

               

               

            • 3.

               世纪博鉴会被誉为“经济、科技与文化领域的奥林匹克盛会”,至今已走过了一百多年的历程,历届世博会都深深打上了举办国的烙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51年5月1日,首届世博会(全称“伦敦万国

              工业产品大博览会”)在伦敦拉开帷幕。……这届世博会是

              英国光荣与梦想的缩影。在宏大的盛会背后,隐藏着自第

              一次工业革命以来英国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方面取得的

              辉煌成就。

              ——摘自乔继红《历史的启示:世博会是经济

              大国发展的“晴雨表”和“助推器”》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两方面分析

              英国为什么能够成功举办“万国工业产品大博览会”。

               

               

               

               

               

               

               

               

               

               

                  材料二:1876年,美国费城举办世界博览会,这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一次世界博览会。这一年,适逢美国建国百年纪念年。它的意义,绝不只在美国首次获得了世博会的举办权;通过博览会,美国要向世界展示一个新兴工业国家的崛起,证明它已走出欧洲工业强国的阴影。当世博会上当时功率最大的600吨柯立斯蒸汽机启动时,千百台机械齐声轰鸣,展厅微微震动。正是在这隆隆声中,美国向世界宣布:“我来了!”

              ——摘编自2010年5月13日《今晚报》

                  材料三:1876年费城世博会上的部分美国展品

               

               

               

               

               

               

               

                 (2)美国选择1876年在费城举办该国历史上的第一次世界博览会有着怎样的特殊意义?(2分)依据材料三分析,美国作为新兴工业国家崛起的突出表现是什么?(2分)

               

               

               

               

               

                  材料四:右图为1992年西班牙世博会主题标志。此次博览

              会的主题为“发现的时代”。

                 (3)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班牙政府为何把

              世博会主题定为“发现的时代”?(2分)该“发现”

              曾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

               

               

               

               

               

               

               

               

               

               

               

               

            • 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15年,日本对外贸易实现了出超。重化学工业在这一时期得到很迅速的发展,工业部门的产量超过全国总产量的一半。日本由债务国变成债权国。同时纺织业开始向中国发展,在青岛和上海,日本企业建立了工厂。
              ——《大国崛起·日本》

              (1)根据材料一概括当时日本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局面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1929年,丝价平均每捆1350日元,1930年3月跌至1058日元,9月间跌至500日元。各种商品价格纷纷下降。1930年9月与1929年3月相较,8种主要商品价格平均下降37%。……1931年,日本失业工人达413000人,1932年达489000人,加上半失业率,数达300万。……全国农家负债总额高达47亿日元,平均每户837日元。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上》

              (2)结合所学知识,从世界经济联系的角度,分析日本经济为何会出现材料二中所述的困境?面对这一困境,日本政府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予以解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日本)政府通过营造适宜于经济发展的政治氛围、对基础设施进行投资、采用恰当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制定生产目标、分配好生产发展的次序以及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和配置等措施,……在政府的主持下,日本还于1964年建成了高速火车线路。……通过实行外汇分配、掌控各个部门的配额,以及建立防止本国资本遭受外国资本威胁的贸易障碍等措施,日本政府达到了有效引导投资资本流向的目的。
              ——[美]康拉德·希诺考尔大卫·劳瑞苏珊·盖伊《日本文明史》

              (3)根据材料三概括日本战后经济政策的基本特征。并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归纳战后日本政府在经济运行中所起的作用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15世纪以来世界联系越来越紧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美洲人种的分布

              (1)材料一中美洲人种的构成有何变化?结合有关史实分析其成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1868年,买办出身的徐润在上海开设了一家宝源祥茶栈,对上海及其周围广大地区的茶叶贸易进行控制,源源不断地向各国洋行提供合适的出口货源,谋取高额利润,有人称徐润为“近代中国的茶王”。
              苏伊士运河通航后,从福州出发的茶船数量从同治十年(1871年)的3艘增至同治十一年的34艘。至1886年,中国茶叶输出量达268万担,创茶叶出口的历史最高纪录。
              ——摘自《新华网》

              (2)据材料二简析近代中国茶叶出口量剧增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火车、轮船、电报等新式交通工具和电讯器材的出现,把世界各地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紧紧联结在一起……1914年竣工的巴拿马运河使旧金山到利物浦的航程近了5666英里……此外海底电缆的铺设、跨洲铁路的修建,加强了洲际联系;有线电报、电话和无线电报的普及,使世界通讯网络得以形成。
               ——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3)根据材料三,简要概括促进世界联系加强的科技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以上信息,概括近代世界联系加强的主要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漫画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下面三组漫画是中外不同时期社会面面观的反映。
              材料一:

              图一《沉默的强盗》(骷髅在飘着废弃物、发黑变臭的河面上“划船”)

              图二 《被垄断组织操控的美国参议院》

                材料二:

                材料三:

              肥猪赛大象,就是鼻子短,
              全社杀一口,足够吃半年。

              稻子玉米搭彩门,悟空说是南天门,
              社员高坐哈哈笑,这是俺社幸福门。

              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说明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美国与苏联出现了什么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为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漫画,判断其所含信息是否可能,并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研究性学习有时要求动手做。民国初期的一些法令对人民生活影响很大,如果要用漫画将当时男女市民从头到脚的重大变化呈现出来,你觉得最主要要注意哪两点?(不必画出,只需文字说明)综合你看到过的能够反映历史片段的漫画,简述它们与历史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城市化与工业化互为因果而螺旋式上升的关系已为工业革命以来的世界历史发展所证实。工业革命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对农业的改造,也就是以农业为主的经济转移到工业经济上来,诚然,在英国工业革命已经开始的年代里,土地仍然是英国人主要的资源和财富。然而农业人口早在15世纪开始就悄悄地变化着。
              ——摘自《欧洲文明扩张史》

              (1)15世纪英国农业人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试以英国为例说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美国城市化进程示意图

              (2)图中显示,美国的城市化速度的顶点出现在1870年前后,20世纪的五六十年代城市化进程有一次急剧加速。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1949年之后的28年,我国城市化水平从10.64%增长到18%,仅仅增长了7.36%。1978——1986年,城市化率从17.6%上升到24.5%。到2001年,城市化率上升到37.37%。社科院研究报告称2006年中国城市化率为43.9%。
              (3)材料三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化进程的什么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的社会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

               恩格斯说:“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请结合两次工业革命的有关史实,回答下列问题。

              (1)第一次工业革命最先发生在英国,其市场和劳动力条件分别是通过什么途径具备的(4分)

              (2)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是什么?两个发源地在哪里?(4分)

               

               

              (3)两次工业革命在交通运输领域分别有什么突出成就?请各举一例。

               

               

              (4)两次工业革命把人类带入了新的时代,分别是什么?(4分)

               

               

              (5)请分别扼要说明两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市场发展的影响。

               

               

               

               

            • 9.

               (2007上海历史)观察下列图表,回答问题。

              问题:(8分)

              (1)英、德、日、中四国人均GDP呈现何种趋势?  (2分)

              (2)自1700年至1913年英、德、日三国人均GDP变化的主要原因

              是什么?  (3分)

              (3)与1913年相比,1950年德国和日本的人均GDP为何增加不多?  (1分)

              (4)近代以来中国的人均GDP持续落后于英、德、日三国,原因是什么?  (2分)

               

            • 10.

               气候的冷暖回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类的活动和历史的进程,以下这幅“中近五千年来气温变化曲线示意图”。直观地再现了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1950年间中国气温的变化过程。

              观察下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8分

              (1)上图的“比较基准线”为中国现代的年平均气温,历史上年平均气温连成的曲线位于基准线上方时,称为“暖期”;位于基准线下方时,称“冷期”。试问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1800年间,中国气候的变化经历了几个暖期?(1分)

              (2)如图所示,秦汉时期虽然处于气候史上的暖期,但与此前相比,气温变化已呈缓慢下降的趋势。随着这一趋势的不断加强,北方游牧区的生态开始恶化,自然灾害连年发生,游牧民族开始南下。试问,这一时期有哪个游牧民族南下?他们的南下产生了哪些影响?(4分)

              (3)从长时段看,气候变化影响人的活动,而人的生产与生活也影响了气候和环境。试举出近代以来工业文明对气候与环境造成影响的史实。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