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作为我国老牌重工业基地的东北三省,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2016年5月,国家发改委就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举行了情况发布会,为振兴东北出谋划策。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元朝时在东北地区设立行省管辖,其意义何在?
              (2)近代东北地区见证了列强的多次侵略,请结合日本侵华史实加以说明。
              (3)1953年新中国制订并开始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东北地区取得了哪些重要的工业成就?
              (4)对于国家重振东北老工业基地,你有何合理化建议?
            •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风雨如晦,山河破碎,闻一多先生怀着悲愤和期待写下了流传至今的《七子之歌》.闻一多所呼唤的“七子”是指香港、澳门、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顺和大连七个地方,当时都被列强霸占。
              材料二   国会的意见:共产党中国政府不应该被接纳为联合国会员国作为中国的代表。
              --1953年6月4日《美国新闻处每日新闻公报》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及其7.5亿人民的参加,是不可能有稳定和持久的和平的。正因为如此,我在好几个方面采取主动行动,为两国之间的比较正常的关系敞开门户。
              --1971年7月15日 尼克松讲话材料三  双方认为,二十一世纪全球性挑战日益增多,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不断加深,对和平、发展与合作的需求增强。中美在事关全球稳定与繁荣的众多重大问题上,拥有更加广泛的合作基础,肩负更加重要的共同责任。两国应进一步加强协调与合作,共同应对挑战,为促进世界和平、安全、繁荣而努力。
              --2009年11月17日胡锦涛和奥巴马会谈后发表的《中美联合声明》.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历史上香港岛是被哪一个条约割占的?“台湾、澎湖列岛”是如何被日本窃取的?
              (2)根据材料二,指出美国在20世纪50年代和70年代对中国的态度? 并分析70年代美国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70年代尼克松讲话前后美国采取了哪些“主动行动”与中国人民政府接触?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当前的中美关系的基本态势,并指出其决定因素。
              (4)根据所学知识指出当前阻碍台湾和祖国大陆统一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 3. 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结束国家分裂、实现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中华民族为之奋斗、为之讴歌的伟大事业。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想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打破三代以来贵族政治的局面;第三回就是我们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
              --梁启超《辛亥革命之意义与十年双十节之乐观》
              材料二  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大国……在世界历史中,特别是与其他古国相比,是一个十分罕见的现象。这其中有地理的、经济的、思想文化的等多方面原因。此外,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也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三  “苍天苍天泪如雨,倭人竞割台湾去。”台湾同胞怀着悲愤的心情奔走相告,“哭声达于四野”。台湾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在临终前写下《望大陆》:“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惟有恸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材料四  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最符合台湾海峡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国家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实现和平统一。国家和平统一后,台湾可以实行不同于大陆的制度,高度自治。
              --《反分裂国家法》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朝如何打破了“部落政治”?汉朝武帝在位期间采取了哪些措施打破贵族政治的局面?试列举古代雅典和罗马打破贵族专权的事例各一项。
              (2)材料三中悲痛场面的发生在近代哪一次列强侵华战争后?倭人“割台湾”是哪一不平等条约的规定?举出当时台湾军民在反割台斗争中的两支主要力量。国民党元老写下的《望大陆》又因何而起?
              (3)材料四体现了政府为结束海峡两岸的分离状态制定了什么方针?
            • 4. 近代以来,国人开始逐渐认识西方民主政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该夷(美国)并无国主,止有头人,系部落中公举数人,拈阄轮充,四年一换”。
              --1817年两广总督蒋攸鼯奏折
              “(英国)都城有公会所,内分两所,一曰爵房,一曰乡绅房。……国有大事,王谕相,……辗转告乡绅房,必乡绅大众允诺而后行,否则寝其事勿论。此制欧罗巴诸国皆从同。”
              --1849年徐继畲《瀛寰志略》
              材料二   国人对宪政的理解首先从议会制度起步,而不识宪法,大概是因为议院为具象,较易认识,而宪政抽象,较难认识;更因为宪法较之议会对君权具有一种根本大法的约束,更强调“主权在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据考,在1895年之前,还绝少有人提出宪法问题。1898年,康有为在上书光绪帝第五书中明确提出:“自由国事付国会议行”,“采择万国律例,定宪法公私之分。”
              --摘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1)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材料一反映出两国政治制度的哪些特点?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甲午前后国人对宪法态度不同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概述近代以来国人对西方政治认识的演变趋势。
            • 5. 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苍天苍天泪如雨,倭人竟割台湾去。”台湾同胞怀着悲愤的心情奔走相告,
              “哭声达于四野”。
              (1)“割台湾”是近代哪一不平等条约的规定?
              材料二    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实事求是,提出一系列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解决台湾问
              题的重要论断和思想,确立了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指导方针。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邓小平提出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试说出这一方针成功运用的两个事例。
              材料三    但是,值得所有中国人警惕的是,近年来台湾岛内分离倾向有所发展,“台独”活动趋于猖獗。某些外国势力进一步插手台湾问题,干涉中国内政。这些活动不仅阻碍着中国和平统一的过程,而且威胁着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和发展。
              --引自江泽民《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讲话
              (3)根据材料三,影响台湾和平统一的主要障碍是什么?
              (4)依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祖国统一问题的认识。
            • 6.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永乐二年正月,禁民下海。时福建濒海居民,私载海舡,交通外国,因以为寇。郡县以闻,遂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
                                                                                                                                     --《永乐实录》卷二十七
                  海滨民众,生理无路,兼以饥馑荐臻,穷民往往入海从盗,啸聚亡命。海禁一严,无所得食,则转掠海滨。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王朝实行“海禁”政策的原因和条件,并分析该政策的后果。
                  材料二:魏源认为:海运“其优于河运者有四利:利国、利民、利官、利商。”
                                                                                                                             --《魏源集•道光丙戍海运记》
                  李鸿章认为:“筹办海防,欲与洋人争衡,非治土寇可比,必须时加戒备。”
                                                                                                                        --转引自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2)从材料一到材料二,中国的海洋观发生了怎样的转变?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产生这种转变的主要原因。
                  材料三:“甲午一役,威海水陆之防,既毁于日本……”“东三省海防,奉天尤重。自日占旅、大,辽东半岛藩篱尽撤离。”    
                                                                                                                                                       《清史稿》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海军在“甲午一役”中惨败的根本原因,并分析甲午战败对我国国防安全所造成的危害。
            • 7. “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争主要的正功能在于其整合和融汇功能,从而创造出一个更大范围的群体,带来更大规模的发展。……从另一方吸纳了经济、财富和技术发展。……我们能够推断,正是通过侵略(指上文中的“战争“--引者注),才形成了早期的正式法典、官方法庭以及警察体系。同样,也是通过侵略(指上文中的“战争“--引者注)才建立的道路和交通体系、安全守卫体系以及整个国家的警察体系,经济才得到促进,贸易才得以进行,对于商品的需求也于不同群体之间的不同生产能力。同时,不同群体之间交换并相互促进宗教和科学思想。
              --[英]布劳尼斯娄•马林诺夫斯基 《自由与文明》
              材料二  民族主义的崛起,民主精神的高涨,革命观念的逐步深入人心,这些思想上的变动,当然是甲午战后中国现实社会生活的产物。但人的行动是由思想指导的,思想的大变动反过来又对社会的大变动起的推动作用,并且影响了不止一代的中国人,引导人们一步一步地向前攀登。
              --金冲及《甲午战争和中华民族的觉醒》
              材料三                 1914-1918年英国妇女就业情况表
              行业1914年7月所雇佣女性人数估算1918年7月所雇佣女性人数估算女性占所有被雇佣工人的百分比
              1914年7月1918年7月
              金属170000594000925
              化学400001040002039
              纺织8630008270005867
              服装6120005680006876
              木业44000790001532
              皮革23100197100410
              政府机构2000225000347
              --[美]丹尼斯•舍尔曼《西方文明史读本》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学者布劳尼斯娄•马林诺夫斯基对战争的观点。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运用材料一作者的分析方法,简述甲午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英国妇女就业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这些特点的成因。
            • 8. 外交是内政的外延,它牵涉到国家的安全与生存。请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上,“外交”同“屈辱”可以说是一对孪生兄弟。周恩来曾满怀义愤地指出: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呢?                              
              --《周恩来传》上卷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外交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截止2008年底,中国与171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共参加了13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缔结了近20000项双边条约,参加了300多个多边条约,参加了24项联合国维和行动,派出维和官兵11063人次。
              --摘自中国外交部编《中国外交》(2009年版)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跪地外交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外交成就得益于怎样的外交基本政策。列举建国初期中国取得的三项外交成就。
              (3)纵观中国百年来外交的风雨历程,你可得到什么认识或启示?
            • 9. “中原经济区”指的是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的重点开发区域为基础、中原城市群为支撑、涵盖河南全省、延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区域。该区域地理位置重要,经济总量大,市场潜力巨大,文化底蕴深厚,在全国改革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多年来,在丝绸之路的开端问题上的争议既涉及一个城市的形象与市民的感情,还与城市的开发有关。200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国家文物局在丝绸之路申报世界遗产国际协商会议上达成的《共同行动纲领》明确:丝绸之路始于中国汉代东西两京--西安和洛阳。所有入选遗产:①应关注该遗产可能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背景;②应能体现不同文明、多种文化间的对话、交流与磨合的特征。
              --摘编自《对话之路:丝绸之路整体性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东汉知识,指出将洛阳作为丝路起点之一的主要依据。请你从历史文化和城市发展的角度,为西安、洛阳的城市开发提出建议。
                     材料二                 表卢汉(京汉)铁路、陇海铁路修筑情况简表--摘编自《中国铁路史》

              卢汉铁路(京汉铁路)
              路线卢沟桥--郑州--汉口
              过程1895年,光绪帝称“创巨痛深,需卧薪尝胆”,决定立即修筑卢汉铁路。因列强争夺、经费短缺等,铁路延至1897年才动工。1906年,正式通车。
              陇海铁路路线连云港--郑州--兰州
              过程1904年动工,五年后,清政府完成开封至洛阳段。
              1912年至1927年,北洋政府完成开封至海州段、洛阳至灵宝段。
              1927年至1946年,南京政府完成灵宝至天水段。
              1950年至1953年,完成天水至兰州段,至此全线通车。
              备注在铁路的影响下,一些集镇急速兴盛起来,发展成为本地区的重要城市。1954年,河南省会由开封迁往郑州。
              --摘编自《中国铁路史》
              (2)材料二中的“创巨痛深”具体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陇海铁路开工和全线通车的历史背景。
              (3)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卢汉(京汉)铁路和陇海铁路修筑的影响。
            • 10. 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结束国家分裂,实现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中华民族为之奋斗、为之讴歌的伟大事业。阅读材料:
              材料一  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大国,……在世界历史中,特别是与其他古国相比,是一个十分罕见的现象。这其中有地理的、经济的、思想文化的等多方面原因。除此之外,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也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百年前……,日本帝国主义……强行攫取了台湾及澎湖列岛,使台湾人民在日本殖民统治下生活了半个世纪之久。……五十年 前,中国人民同世界人民一道战胜了日本帝国主义,1945年10月25日,台湾与澎湖列岛重归中国版图,台湾同胞以此摆脱了殖民统治的枷锁。但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1949年以后,台湾又与祖国大陆处于分离状态。
              --摘自江泽民《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
              材料三  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最符合台湾海峡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国家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实现和平统一。国家和平统一后,台湾可以实行不同于大陆的制度,高度自治。
              --《反分裂国家法》
              请回答:
              (1)请分别写出秦朝、元朝为加强中央集权而推行的最主要的地方管理制度。这两种制度的实施,有什么共同的积极作用?
              (2)一百多年前,日本通过哪一战争及不平等条约攫取了台湾与澎湖列岛?材料一中所说的“众所周知的原因”指什么?
              (3)材料三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为结束海峡两岸分离状况,实现祖国统一的基本方针。请概括指出方针的基本内容并列举出这一方针成功运用的两个事例。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