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1933年4月上海《大公报》(右图)报道:“自日本放弃金本位后,积极倾销日货,至各国大起反感,抵制日货者达二十七国。”从这条新闻得出的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A.日本开始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B.经济危机导致国际关系恶化
              C.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开始形成
              D.日本的贸易政策引发了经济危机
            • 2.

              一篇发表于1941年题为《三十年来的中国农村》的文章,包括五个主要部分:(一)农产商品化的加速,(二)纯封建制渐归消灭,(三)高利贷制变本加厉,(四)地权集中、农民离散,(五)劳力锐减、熟荒骤增。可以看出该文的主线是  

              A.生产力的发展变化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生产关系的变革
              D.金融资本的发展
            • 3.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实行的对日战略方针是  

              A.基本的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
              B.发动群众,全面抗战
              C.依赖国际援助,持久抗战
              D.持久消耗,以空间换时间,积小胜为大胜
            • 4.

              “今天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是在使国民党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 ,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胜利。”这项决议是在什么会议上决定下来的

              A.中共七大
              B.瓦窑堡会议
              C.洛川会议
              D.七届二中全会
            • 5.

              1940年,日本的食物、日用品、衣物必须品已被迫实行配给制。这反映了

              A.中国的抗战给日本造成巨大的经济压力
              B.美国对日本的经济制裁收到了很大效果
              C.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对日本构成强大压力
              D.日本为应对持久战争开始干预国民经济
            • 6.

              中共的某份宣言指出,“我国家、我民族、已处在千钧一发的生死关头”,然而有些人“数年以来,以‘不抵抗’政策出卖我领土,以‘攘外必先案内’武断宣传来进行内战和压迫一切反帝运动”。这份宣言最有可能出现在

              A.九一八事变前后
              B.华北事变前后
              C.西安事变期间
              D.七七事变以后
            • 7.

              (26分)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建设需要长期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69—1936年中国市场商品量年均增长率(%)

               

              1869—1894

              1894—1908

              1908—1920

              1920—1936

              国内生产商品

              0.97

              3.51

              11.37

              3.81

              进口洋货净值

              3.59

              6.53

              5.65

              1.72

              合计

              1.25

              4.02

              10.46

              3.60

              注释:市场商品量包括国内生产(含在华外商工厂生产)商品、进口商品。

              ——吴承明《中国的现代化:市场与社会》

              材料二  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外国资产阶级的一切腐败制度和思想作风,我们要坚决抵制和批判。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去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企业管理方法中合乎科学的方面。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材料三  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改革开放以前基本不考虑全球化的问题,关起门来自搞一套,因而对外部资源、模式和市场的利用极其有限,也影响了现代化的发展速度。改革开放以后,对现代化的全球化倾向有了明确的认识,提出要与世界接轨,要引进和利用世界各国的一切先进文明……从而实现了现代化进程的全球化与中国化的合理结合。

              ——虞和平《中国现代化历程》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述上表所反映的近代中国市场商品量年均增长率变化的轨迹,举例说明导致1920-1936年中国市场商品量年均增长率异常的国际因素。(10分)

              (2)比较材料二、三,概括指出中国现代化建设理论与实践的矛盾之处,简释形成这种现象的国际因素。(8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外交角度说明我国“实现了现代化进程的全球化与中国化的合理结合”。 (8分)

               

            • 8.

              下图是美国在二战期间发行的第6期战争公债的宣传海报。依据海报信息,判断这张海报的制作可能不早于

              A.1941年底
              B.1943年初
              C.1944年底
              D.1945年初
            • 9.

              下图所示历史事件的影响是

              A.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战略目标
              B.加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建立
              C.中国政府正式对日本宣战
              D.中国的政治中心被迫由北往南移
            • 10.

              甲午战争以来中国曾两次大规模出国作战,一次是参加中国和太平洋战场的战略结合部——缅甸作战;另一次就是抗美援朝。在这两次作战中,许多英雄儿女埋骨于异国他乡。2011年9月, 19位中国远征军阵亡将士遗骸终于被护送回国,归葬于腾冲国殇墓园中国远征军阵亡将士墓。2014年3月, 437具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抵达沈阳,归葬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对此,下列评价准确的是

              A.两次遗骸归葬都反映了政府对海外侨胞命运的关注
              B.两次遗骸归葬都有助于中国加强与周边国家的结盟
              C.两次出国作战都为实现亚洲和平作出决定性的贡献
              D.两次出国作战都有助于中国国际地位的迅速提高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