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19世纪中后期以来,维新思潮、民主共和、民主科学、马克思主义思潮先后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对它们之间关系的表述最准确的是
              A.几种思潮先后相继独自存在
              B.几种思潮同时并存,各自都有较大影响
              C.某一时期可能存在几种思潮,但占主流地位的只有一种思潮
              D.马克思主义思潮成为主流后,其它几种思潮随之消亡
            • 2.
              近代前期中国人在几次灾难性战争失败的刺激下,重新评估自己的传统文明,有的人“由增入外界新形式新规制使之具有新意义”,有的人“厌恶固有文化中之若干缺陷,而从事批判与排除”。这种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不同阶级所代表的利益不同B.对西方文明的态度有明显差异
              C.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D.先进中国人探索的艰难性
            • 3.
              一位学者在评价晚清中国思想时说,“先进思想家从西方引进,并以微弱的资产阶级经济关系和职能集团为依托的民主、自由、平等的现代化观念与信息,像油浮在水面上一样漂浮在广阔的乡土文化带的上空……”。材料所反映的有效信息有( )
              ①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成为此时期思想发展的主要特征②洋务派成为最早传播西方民主思想的职能集团③由于民族资本主义无法独立发展,此时期中国没有形成强大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潮④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没有动摇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A.①④B.②③C.①②D.③④
            • 4.
              日记最可能写于
              A.1861年B.1895年C.1907年D.1913年
            • 5.
              1911年,从英国留学归国的丁文江参加了清政府组织的“游学毕业考试”,获“格致科进士”,并在京师大学堂开讲地质学。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
              A.教育近代化起步B.去英国留学人数最多
              C.科举制度依然存在D.教育体制中新旧交融
            • 6.
              下图是孙中山先生的题词。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孙中山先生( )
              A.投身维新变法运动
              B.提出并发展三民主义
              C.领导中国走上了独立发展道路
              D.领导北伐战争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 7. 梁启超留下一幅挽联:“保障共和,应与松坡同不朽;宣传欧化,不因南海让当仁。”其中“南海”是指康有为,那么联中的“松坡”最有可能是    
              [     ]

              A.严复             
              B.康有为            
              C.蔡锷                
              D.袁世凯
            • 8. 有学者指出:“民国三四年的时候,复古主义披靡一时。什么忠孝节义、什么八德的建议案,连篇累牍的披露出来,到后来便有□□的结果。可见这种顽旧的思想,与恶浊的政治,往往相因而至。”文中省略的两字最可能是 
              [     ]

              A.革命        
              B.尊孔      
              C.帝制       
              D.亡国
            • 9. 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总统后说:“孔子之说,亘古常新……如布帛菽粟不可离。”其根本目的在于 
              [     ]

              A.压制民主科学思想
              B.恢复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C.弘扬民族传统文 化
              D.为复辟帝制做舆论准备
            • 10. 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后,为维护共和制度,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先后发动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其中的“国”、“法”分别是指 : 
              [     ]

              A、中华民国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中华民国和《中华民国约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三民主义
              D、中华民国和三民主义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