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林则徐曾上奏皇帝,认为:英国以船坚炮利而称强,至口内则运棹不灵,一遇水浅沙胶,万难转动,若至岸上,更无能为,其强可以制,其富不足夸.这折射出(  )
              A.先进中国人对战争形势的清醒认识
              B.英国政府尚未做好发动战争的准备
              C.国人对世界的认识要有渐进的过程
              D.中国人民不畏强敌敢于斗争的精神
            • 2. 名著充分体现了学术发展和社会变迁的互动关系。下表中名著和社会特征对应有误的是(  )

              选项

              名著

              社会特征

              A

              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礼崩乐坏,诸侯割据

              B

              顾炎武认为“引古筹今,亦吾儒经世之用”而作《天下郡国利病书》

              理学虚浮,脱离实际

              C

              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海国图志》

              内忧外患,求变图强

              D

              严复翻译《天演论》,倡导“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列强环伺,民族危机

               

            • 3. 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利用外国传教士、商人、船长和报纸编辑到镇口参观销烟的机会,询问各种鸦片、英国海军、汽船等情况;利用英船“杉达”号遇风沉没,受难船员逗留广州的机会了解英、美、土耳其等国的地理、文化知识。林则徐此举目的是(  )
              A.促使清政府放弃闭关锁国政策
              B.学习西方的历史和地理知识
              C.为反侵略的外交活动提供参考
              D.从思想领域抵制列强的侵华
            • 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林则徐和徐继畲,这两位当时中国思想界的前沿人物在福州有一次罕见的较量,史称“乌山之争”:1850年夏天,英国的一名传教士租赁了(福州郊外)乌山神光寺的几间房屋,租期为六个月。此事引起了林则徐及城内部分士绅的不满。林则徐上书福建巡抚徐继畲,要求武力驱逐英人。徐继畲主张采取外交手段处理,避免酿起事端。林则徐则认为,这样做太过懦弱,他情绪激昂地表示,如果战事不可避免,年老又多病的他也在所不辞地挺身而出。此事在朝廷引起轩然大波并最终导致徐继畲被革职。
              --摘编自赵柏田《帝国的迷津》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乌山之争”发生的历史背景。在对待“英人租赁乌山神光寺的几间房屋”的问题上,林则徐和徐继畲两人的态度有何不同?
              (2)林则徐被称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对此进行评价。
            • 5. 民族复兴是近代以来全体中华民族努力追求的目标,20世纪30、40年代先进中国人纷纷探求民族复兴道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今日,……外则国防空虚,丧师失地;国势岌岌,危如垒卵。忧时之士,深虑神明华胃,将陷于万劫不复;于是大声疾呼,曰“复兴”!“复兴”!绞脑沥血,各本其所学,发抒复兴国族之伟论。                                                         ——吴钊《复兴之基点》,载《复兴月刊》,第2卷第l期(1933年)

                  材料二  (1940年,一位回族同胞写道)“整整三周年的神圣抗战,已使大中华国族数千年的积弱,蒙受了巨急的刺激,从而奠定了民族复兴的基础,扎稳了抗战最后胜利的把握。首先我们为民族复兴的远大前途,抱乐观,感兴奋!”

                                                                           ——《中国回教救国协会会刊》第2卷,(6)、(7)(1940年7月)

                  材料三  教育家蒋梦鳞( 1886~ 1964)在昆明躲避日机轰炸的防空洞里,写成《西潮》一书。他认为:“以中国文化同化能力之强,他必定能慢慢地吸收西方在科学上的贡献;以中国天然资源之丰富,人民智慧之高,科学的发展将使她前途呈现无限光明。”“中国所走的路途相当迂回,正像曲折的长江,但是她前进的方向却始终未变。”

                                                                                             ——张可荣《试论全面抗战时期的民族复兴思潮》

                  材料四  “这个方案无疑的是我民族复兴的唯一途径”,“只要我们能依照国父的遗教迈进,民族复兴是不成问题的,因为他已经在任何方面——无论文化、政治、经济等都替我们铺好了光明大道。”

              ​                                                                                   ——摘自萧一山《清史大纲》(成书于1943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时代背景,吴钊在文中发出了什么呼吁?指出他发出此呼吁的原因。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作者对于民族复兴“抱乐观”态度的理由及有关史实。

              (3)据材料三、四,结合所学知识,评述蒋梦麟和萧一山的民族复兴道路。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00字左右)

            • 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能佚乐之,则民为之忧劳。能富贵之,则民为之贫贱。能存安之,则民为之危坠。能生育之,则民为之灭绝。……故刑罚繁而意不恐,则令不行矣。杀戮众而心不服,则上位危矣。……故知予之为取者,政之宝也。

              ——《管子·牧民》

              (1)根据材料一概括管子的核心观点,并指出孔子有何类似的主张。

                

                 

              材料二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摘编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2)对比材料一,说明材料二中黄宗羲的观点有何突破,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黄宗羲为实现“天下为主,君为客”而提出的具体设想。

              材料三  薛福成(1838——1894)曾对民主之国进行分析:“民主之国,其用人行政,可以集思广益,曲顺舆情;为君者不能以一人肆于民上,而纵其无等之次;即其将相诸大臣,亦皆今日为官,明日即可为民,不敢有恃势凌人之意。此合于孟子'民为贵'之说,政之所以公而溥也。”

                                     —— 钟叔河主编《走向世界丛书·出使英法义比四国日记》

              (3)指出薛福成提出上述观点的时代背景。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