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戊戌变法是在“民族危机迫在眉睫的情势下仓促上阵的向敌人学习的运动,‘自光绪十四年,康有为以布衣伏阙上书,极呈外国相逼、中国危险之状…请厘清积弊,修明内政,取法泰西,实行改革.’这场改革具有明显的植入性.”此论旨在说明(  )
              A.变法的舆论动员极不充分
              B.改革缺乏内在的社会动力
              C.变法目标背离近代化方向
              D.改节措施脱离了中国国情
            • 2.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盛宣怀(1844年-1916年)清末官员,买办,洋务派代表人物,被誉为“中国实业之父”和“中国商父”.1872年他建议李鸿章用建造商船来提供建造兵舰的费用,李委任盛办理中国第一家轮船航运企业轮船招商局.经办洋务事业时,他认识到当时缺乏懂技术、懂外语、懂管理的新式人才,传统的教育非革新不可.甲午战争后,他在给朝廷的奏折中说:“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西国人材之盛皆出于学堂”.光绪帝御笔钦准,成立天津北洋西学学堂.后更名为北洋大学,此为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所官办大学.盛宣怀仿照美国的大学模式,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广为初创时期高等学校参照.史学家称盛宣怀是“处非常之世,走非常之路,做非常之事的非常之人”.认为他为中国第一代资本主义近代化立下了大功;但也因为未能冲破封建政治体制和封建传统思想的牢笼,成为旧中国第一代近代化失败的关键.
              --据夏东元《盛宣怀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盛宣怀禀奏设立新式学堂被光绪皇帝批准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盛宣怀创办北洋大学的意义.
            • 3.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梁漱溟曾说:“自进入中学后,便有一股向上之心驱使我在两个问题上追求不已:一是人生问题,二是社会问题。”青年时代的梁漱溟一度崇信康、梁的改良主义思想,是支持康有为、梁启超等资产阶级立宪派的。然而,当历史进入1911年后,由于清末“预备立宪”的破产,梁漱溟放弃了君主立宪的立场,站到了反清革命的队伍一边,积极参加辛亥革命。梁漱溟受泰州学派的影响,在中国发起过乡村建设运动,并取得可以借鉴的经验。梁漱溟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对孔子哲学进行了新的诠释,建立起中西合璧的“新孔学”。1988年6月23日,这位现代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和政治活动家,走完了他带有传奇色彩的人生旅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梁漱溟追求“两个问题”的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简要评价梁漱溟。
            • 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实际上,哲人们并不把自己看做法国人或欧洲人,而是把自己看做人类
              的成员。他们试图从全球的而非西方的角度来思考和行动。他们试图发现与牛顿的物质世界的定律相当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法则。”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材料一表明,影响哲人们提出新思想的因素是什么?这些“哲人们”发现了哪些“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法则”?
              材料二“人生而自由,然而他自此处处背负着锁链。……人,一旦明白事理,就是自主的;对自身的生存手段,他拥有唯一的决断,他因此成为自己的主人。”
              --卢梭《社会契约论》
              材料三“让(英国)辉格党和托利党的名字灭绝;让我们不是听别人,而是听诚实的公民的话;他们是坦率的、坚定的朋友,是人类权利和美洲自由的、独立的国家的勇敢的拥护者。”
              --潘恩《常识》1776年1月
              材料四“每个人,只要他不违反正义法则,就可以完全自由地以自己的方式追求自身利益,就可以完全自由地以自己的勤奋和资本与其他任何人即任何社会阶层的人的勤奋和资本相竞争。君主就完全给免除了一种职责。”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1776年
              (2)依据材料二、三、四,结合所学知识,阐明启蒙运动对欧美社会发展的影响。
              材料五 (启蒙运动思想家)保障人权和实行法治的主张,崇尚知识、提倡科学的态度,以及对未来理性社会的种种设想,都已超出了国界,跨越了时代,有着非常广泛和深远的影响。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3)依据材料五,结合所学知识,列出启蒙运动影响近代中国政治文明演进的重大历史事件。
            • 5. 建立公平合理的理想社会始终是近代中国人的梦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太平天国的理想,起码前期,不能说不真诚,但实践的结果却与自己的理想恰相反对。按照一种人工设计的社会模式来建构社会是危险的,设计的越细,危险性越大一天朝田亩制度》明文规定每户只能养五只母鸡、两头母猪。在人类历史上,如此大规模的乌托邦实验确实罕见,或许,这便是太平天国更深远的意义所在。
                                                                一一雷颐《走向革命•细说晚清七十年》
                  材料二  维新运动的领导人是学者康有为和梁启超,他们印刷了一系列小册子,重新解释了儒家思想,为帝国体系下发生的巨变进行辩护。康有为和粱启超并不追求保持中国的农业化社会和文化传统,而是寻求再造中国并使之转变为强有力的现代工业化社会。
              --[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
                  材料三  陈独秀等倡导“民主”的直接目的,并非立即创建民主政治制度,而是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观念,进行民主自由观念的启蒙,为民主政治营造社会基础,从根本上动摇封建主义的根基。
              --聂家华刘洪森《中国近代史纲》
              (1)据材料一,指出《天朝田亩制度》的规定反映出太平天国理想社会模式的哪一突出特点?史家为什么把太平天国对理想社会模式的追求称为“乌托邦实验”?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康梁如何“重新解释”了儒家思想,这对“帝国体系下”发生的“巨变”有何作用?康梁在19世纪末的活动对中国“转变为强有力的现代工业化社会”有何贡献?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陈独秀等人的政治理想,并从近代化的角度评价陈独秀等人掀起的新文化运动。
              (4)据材料,说明康梁、陈独秀等追求的理想社会与太平天国追求的理想社会有何不同?造成上述不同的根源是什么?
            • 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数千年之腐败,其祸极于今日,推其大原,皆必自奴隶性而来,不除此性,中国万不能立于世界万国之间。而自由云者,正使人自知其本性,而不受箝制于他人。今日非施此药,万不能愈此病。
              --摘自《梁启超年谱长编》
                  材料二  国者何?积民而成也。国政者何?民自治其事也。爱国者何?民自爱其身也。故民权兴则国权立,民权灭则国权亡。为君相者而务压民之权,是之谓自弃其国;为民者而不务各伸其权,是之谓自弃其身。故爱国必自兴民权始。
              --摘自梁启超《爱国论》
                  材料三   欲兴民权,宜先兴绅权;欲兴绅权,宜以学会为之起点……自时务学堂、南学会既开后,湖南民智骤开,士气大昌,人人皆能言政治之公理,以爱国相砥砺,以救亡为己任,其英俊沉毅之才,遍地皆是。
              --摘自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回答:
              (1)材料一中的“病”与“药”分别指什么?概括材料二的核心思想。
              (2)综合上述材料,归纳梁启超宣传其政治主张的方式。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梁启超主张的影响。
            • 7.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凡君主专制、立宪、民主三法,必当一一循序行之,若紊其序,则必大乱……然则必欲予民权自由,何必定出于革命乎?革命未成,而国人涂炭,则民权自由,且不可得也。是故真有救国之心,爱民之诚,但言民权自由可矣,不必谈革命也。然则革命者之言民权自立,不过因人心之所乐而因以饵之,以鼓动大众,树立徒党耳!假令革命果成,则其魁长且自为君主,而改行压制之术矣。
              --康有为《答南北美洲诸华商论中国只可行立宪不可行革命书》(1902年)
              材料二  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对思想界的变化是一种强有力的刺激”。“维新运动决不能算作完全的失败……这一思想变化开创了中国文化的新阶段,即新的思想意识时代”。
              --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康有为认为中国“只可行立宪”的理由有哪些?
              (2)你如何理解材料二中“这一思想变化开创了中国文化的新阶段”?
            • 8. 一位研究晚清乡土意识的学者说:“晚清思想文化史的进程展示了一种特殊的现象:先进思想家从西方引进,并以微弱的资产阶级经济关系和职能集团为依托的民主、自由、平等的现代化观念与信息,像油浮在水面上一样漂浮在广阔的乡土文化带的上空。……这说明(  )
              A.西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传入中国
              B.封建势力极力阻挠西方思想的传入
              C.西方思想与乡土文化逐渐融为一体
              D.近代先进思想对广大农村影响很小
            • 9. 19世纪后期中日两国对教育进行了改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1872年颁布《学制》到1890年颁布《教育敕语》,日本吸收和消化了西方教育的影响,并与本国的教育遗产融合起来,建立了“东方道德,西方技艺”和谐统一的、符合日本国情和需要的近代教育制度。日本明治维新教育改革的成功引起了中国当时的留日学生及赴日考察教育的官员对日本教育制度,特别是学制的关注。
              --《论明治维新对清末学制改革的影响》
              材料二  1898年,康有为在《请开学校折》中向清廷建议:“请远法德国、近采日本,以定学制。”……日本著名学者阿部洋也认为:“独特的日本学校教育,以儒家道德为本的修身教育与近代诸学科结合起来,已经成为中国的理想楷模”。在时人看来,中国教育向日本学习,可以减少摸索、尝试的代价,避免走不必要的弯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尤其是可以避免与中国政体、国情不合的西方思想的侵濡。这种以日为师的氛围和趋向的形成,为清末新政学制改革最终取法日本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田正平《中国教育史研究》
              (1)材料一中“东方道德,西方技艺”的含义是什么?你如何评价日本明治政府的这一教育原则。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有为主张“远法德国、近采日本”的主要原因,康有为的建议及后来的教育变法措施有何历史意义?
            • 10. 从梁启超的“新民”、谭嗣同的“新人”到鲁迅的“改造国民性”,到1949以后的“斗私批修”、“破四旧”、“灵魂深处爆发革命”,提倡所谓“纯粹的人、高尚的人、脱离低级趣味的人”,构成了理解当代中国社会的一条最主要的思想线索。这条线索是(  )
              A.思想观念对政治变革的影响
              B.只有改造人才能改造社会
              C.新文化运动的思想解放作用
              D.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历程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