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近代中国社会变革和思想文化演变相互促进、交替进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科学”一词起源于中国古汉语,原意为“科举之学”。到近代日本翻译西方著作,翻译英文science的时候,引用了中国古汉语的“科学”一词,意为各种不同类型的知识和学问。到了1893年,康有为引进并使用“科学”二字。严复在翻译《天演论》等科学著作时,也用“科学”二字。而梁启超等效仿日本的做法,将“science”译为“从事科学,讲求政艺。”此后,“科学”二字便在中国广泛使用。
              --据《近代汉字术语创制的两种类型》等
                  材料二  一般来说,“五四”以前中国知识分子的“格义”方式主要是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分析、吸取西方文化,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模式去套用西方近世文化;“五四”以后,人们的主要倾向则是借用西方文化的观点评析、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用西方文化的模式去解释中国传统文化。前者实质上从旧文化的立场批评或赞赏新文化,后者则用新文化批评或赞赏旧文化。--欧阳哲生《严复评传》
              请回答: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末中国汉语中“科学”一词含义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史实说明中国的知识分子在“五四”前后,处理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关系上的不同。
              (3)综合本题提供的所有线索,概括指出近代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特点。
            •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后,佛教东来,开异族文化侵入之端。五胡乱华,露异族入主中国之兆。然二者虽促成政治、社会、宗教、哲学各方面之骚动与进步,而未曾引起政治思想之转变。盖佛教为宗教而非政治思想,其消极出世之人生观又适与老庄思想有相近之处,其不能对政治思想有所贡献,亦意中事。至于晋代乱华之诸朝,其文化均低,占据中原以后,文化则自动“用夏变夷”。明清海通之后,欧洲文明随传教士而播于中土。加以闭关自守之局即破,昔日大一统之“天下”突然变为世界上列国之一。而积弱之余,更屡为外国所侵侮。如此空前之剧变,自不免激起之革命。此殆为转变时期见于明清之主要原因。然则蒙古入主中国,人民备受异族之欺凌荼毒,儒家之仁义礼乐,法家之尊君重国,明法饬令,道家之知白守黑、任天无为,以及一切中国固有之政理治术,均经历史之事实证明,不足以保民族之自存,则穷极生变,明清政治思想不得不另辟蹊径,向新方面以前进矣。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材料二  近代早期,来华传教士坚持“孔子或耶稣”的传教理念,要么孔子,要么耶稣,二者必居其一。结果从19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末,发生大大小小的教案有400起。时人指出,“凡谋与洋人为难者,非进士即举人,非举人即秀才,从未闻无功名之士,能煽动愚民”……从19世纪末开始,传教士大肆鼓吹‘孔子加耶稣”,宣扬“耶稣圣教与中国儒教各虽迥异,道同本源”,传教士们开始关注中国的知识分子阶层,设立教会大学、创办报刊,成立学会等。教会学校普遍开设儒家文化,有的甚至将儒家经典、《圣经》和西学同等对待,开设拼盘式课程。虽然经历了义和团运动的严重挫折,但基督教得以迅速重建,教案显著减少,许多知识分子开始接纳和认同基督教。20世纪20年代,部分教会学校出现退学潮,学生喊出了“与其为奴,勿宁退学”的口号,甚至批评教会“迷信”。
              --王超云《基督教在近代中国传教方式的转变》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外来思想对中原文化影响的特点并分析原因。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近代时期中国知识分子对基督教态度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 3. 阅读下表,从“思想与社会进步”的某个侧面,选出三个关键词,提炼一个主题;再补充一个符合该主题的关键词,运用这4个关键词对该主题进行简要阐释。
              要求:主题立意明确;关键词选择准确;文字说明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思想与社会进步
              托古改制经世致用师夷长技中体西用变法图存
              三民主义实业救国民主与科学尊孔复古马克思主义
              示例:
              主题:思想推动中国社会民主制度的发展
              关键词:托古改制、三民主义、民主科学
              添加的关键词:时务报
              简要阐释:
              《时务报》等报刊的宣传,有利于国人对西方民主制度的了解。
              康有为托古改制,将西方民主思想与中国古代思想柏结合,宣传西方思想,有利于西方民主制度的传播。资产阶级革命派在三民主义旗帜下,进行了通过革命手段进行政治现代化的尝试。新文化运动前期,资产阶级打着民主科学的旗号宣传西方的民主思想,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有利于新民主主义时期民主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 4. 人类历史的发展是各种文明不断交流、融合、创新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初对外来文化大胆吸收,外来民族的音乐、歌舞、技艺、服饰皆为唐人普遍喜好,刻意仿效。……清朝政府自认为是天朝大国,别的都是蛮夷小邦,不与外国往来。满清严禁中国人学外语,严禁华人与外人接触。
              --李云泉主编《中西文化关系史》材料二  中国近代人文思想是在西方现代文化传入的基础上,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与互动,在同化与顺应两种机制的作用下产生的。但这种人文思想更多地反映了中国新生资产阶级力图改造社会的良好愿望。
              --文池《思想的灵光》材料三  当今世界,奥林匹克运动会超越了民族与各族的界线,传承着和平与发展的福音;世界博览会将各国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环球小姐大赛、环球嘉年华、迪斯尼主题公园等活动将鲜花、欢笑和美丽传递到世界各个角落……
              (1)与唐初相比,清朝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产生了什么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近代人文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20世纪以来,资产阶级提出了哪些改造社会的良好愿望?又是如何付诸实践的?
              (3)概括材料三反映的现象,并分析其原因。
            • 5. 外来传教士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在明清以来中外交往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阅读材料:
              材料一:明清之际是中国与西方的思想文化交流正式开始的时期,传教士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是功不可没的。
              材料二:《望厦条约》规定美国人有权在通商口岸开设医院,建立教堂等。《黄埔条约》规定,允许法国天主教在通商口岸自由传教。美国传教士彼得•伯驾1835年在广州开设 “新豆栏医局”,这是中国第一所现代意义上医院,西医自此正式传入中国。中国最早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图书馆、麻风病院、盲校、聋哑学校都是传教士创设的,甚至反鸦片运动、反缠足运动也是传教士首先提出。
              材料三:1950年9月23日40名基督教人士联名在《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中国基督教在新中国建设中努力的途径》的公开信(后被称作《三自宣言》),称“中国基督教教会及团体彻底拥护共同纲领,在政府的领导下,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及官僚资本主义”,“中国基督教过去所倡导的自治、自养、自传的运动,已有相当成就,今后应在最短期内,完成此项任务。”(自治,指教会内部事务独立于国外宗教团体之外。自养,指教会的经济事务独立于国外宗教团体之外。自传,指完全由本国教会的传道人传教和由本国教会的传道人负责解释教义)
              1951年1月,教育部和宣传部做出决定,由教育部接管所有受外国津贴的大学、教会学校、和医院。1952年之后,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就看不见公开的西方传教士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中国与西方的文化交流有何表现,举一史实说明。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明清之际“西学东渐”的因素有哪些。
              (2)近代中国人对外来宗教有着不同的态度,请用史实说明。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近代西方传教士在华活动。
              (3)1906年中国耶稣教自立会主张“有志信徒,图谋自立、自养、自传……绝对不受西教会管辖”,请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原因。1950年发表《三自宣言》的基督教人士有何条件完成此项任务?
            • 6. 中国人的世界观
              材料一  清朝乾隆皇帝致英王信:“咨尔国王(指英王),远在重洋,倾心向化,……天朝抚有四海……德威远被,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
              --摘自《清实录》材料二  随着西学东渐,近代中国人逐渐认识到与外国交往的重要。在一系列战败之后,中国读书人逐渐被战胜者改变了思想方式,……对西方的认知,也从“夷务”到“洋务”再到“时务”,由贬义的“夷”到平等的“西”再到尊崇的“泰西”。说是天翻地覆的转变,也不为过。--罗志田《走向世界的近代中国》材料三  过去60年,中国对于世界的看法,……是沿着一条螺旋轨迹不断向前迈进,由相对简单逐渐走向相对成熟。具体而言,中国的“世界观”的发展与变化可以清晰地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上世纪50~60年代,……对外部世界保持高度警戒;第二个阶段是70~80年代,……加快走向对外开放;第三个阶段是世纪之交的前后10年,……形成“和谐世界”的理念。
              --江涌《从对立到统一:中国世界观60年剧变》问题:
              (1)概括材料一中乾隆帝的“世界观”。试分析材料二中所说的中国人从“洋务”再到“时务”转变的原因。
              (2)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中国人的“世界观”的转变轨迹。
            • 7. 文化的三种层次
              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吸收或排斥,其内在的逻辑在于对真善美的认识和追求。这也是西学东渐的内在逻辑。不同文化的对比与交流,同时也是真善美与假丑恶的比较过程。属于物质层次的文化较易判别优劣,容易吸收;属于制度层次的文化则需要较长的比较与认识过程;至于精神层次的文化所需比较与认识的时间就更长。由于三种层次的文化可比性依次降低。因此也就产生了吸收西学的时间先后,吸收程度的西化与化西的不同。
              --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问题
              (1)概述近代中国是如何接受西学“三种层次”的?
              (2)依据材料,分析导致近代中国“吸收西学的时间先后,吸收程度的西化与化西的不同”的原因有哪些?
            • 8. 消费观念的变革是与一定社会生产力和文化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回答下列问题。
              两宋时期两浙(江苏及浙江地区)之富为国之所恃,当地皆以奢侈为美为荣,浙东经济思想就是这一特定时期、特定地域文化的产物。南宋时期的陈亮在评价王安石变法时言道“①青苗之政,惟恐富民之不困也;②均输之法,惟恐商人之不折也”。他成为浙东经济思想永康学派代表人物。
              (1)在陈亮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中任选其一,结合相关的变法内容,对上述材料给予解读。要求:提取和运用信息充分;解释和分析准确、符合逻辑。
              (清教)主张限制消费,尤其是奢侈品消费;认为把追求财富本身作为目的是极应谴责的,但是作为从事一项职业劳动的果实而获得,那便是象征着上帝的赐福……强迫节省的禁欲导致了资本的积累。在财富消费方面的限制,自然能够通过生产性资本投资使财富增加。
              --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2)依据材料,分析清教的主张及其积极意义。
              劝告国民,继自今衣食、日用、冠婚、祭丧诸费,必不可少者,极力从俭;其可少者,一概省之,务期多惜一分物力,即多延一分生命。官绅商富,国民之望,尤宜倡导朴素,化及全国。
              --《政府公报》1912年5月
              (3)指出民国政府的公报是针对什么社会问题的?概述影响近代社会消费观念变化的相关因素。
              艺术品消费时代已经来临,但如何真正读懂艺术并美化我们的生活和情操,这是值得研究的命题。
              (4)任选一幅画作,简述该作品或其流派的艺术特点及创作背景。
            • 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
              传教士一踏上中国的土地,就面临如何处理基督教与中国本土信仰与文化的关系问题。英国传教士杨格非(Griffith John) 1877年说:“我们来华不是为了开发资源,不是为了促进商业,也不仅仅是为了促进文明的发展,我们来到这里,是为了同黑暗势力进行斗争,拯救世人摆脱罪恶,为基督征服中国。”;1932年出版的美国平信徒调查团(由参与东方传教事业的美国七大宗派于1930年共同发起的)报告指出,“宣教事业最初的目标是用基督教征服世界,这是一种含有征伐意味的世界性慈善事业”。事实上,传教士确把传教事业视为“文明”对“野蛮”、“福音”对“异教”的征战。
              令传教士没有想到的是,中国文化的式微并没有带来基督教在中国的胜利,因为中国人转而从西方文明中找到了更强大的反对基督教的武器来抵御基督教对中国的“征服”,由于启蒙运动所揭橥的理性主义在20世纪随着科学的发展和工业化浪潮的推进,越来越深入人心。理性主义倡导以理性的态度和怀疑的精神对待一切,反对迷信和盲从,对宗教构成巨大挑战。特别是现代科学的发展展现了理性的巨大力量,动摇了基督教神学的根基。20世纪初期中国知识和政治精英也把理性主义的成果--科学视为拯救中国的良方,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等新文化运动的知识分子都以科学为武器批判宗教蒙昧,坚信基督教代表落后和保守的力量。理性主义的胜利还带来世俗主义思想的盛行。世俗主义的盛行使人们失去对彼岸世界的兴趣,只关心现实的生活,削弱了宗教的影响力。
              与此同时,现代民族主义在中国的兴起则冲击着传教运动所预设的东西方不平等的关系,引发了1920年代的非基督教运动和收回教育主权运动。一些传教团体日益感受到东方民族主义兴起的冲击,认识到“任何地区的基督教传教士都不可能继续奉行自己在种族上比其宣教对象优越的立场”
              此外,第一次世界大战打击了西方人,包括教会人士,对西方文明和基督教的信心。欧洲的大战自然使人们怀疑,相互之间进行了人类历史上最可怕、也最具毁灭性战争的基督教国家,有何资格输出基督教和对其他国家进行所谓的“文明化”。正如威廉•梅里尔牧师(William Pierson Merrill)1919年指出的,“如果基督教国家不能像基督徒绅士那样和平共处,我们就不要再谈论什么‘基督教文明,”。无论在美国国内,还是在东方,西方优越和福音正义的观念,都因一战受到一定程度的质疑。
              1919年,来华的美国传教士葛德基(Earl Herbert Cressy)在《亚洲》杂志上撰文指出,一个回美国度假的传教士在远东居住一段时间后,他却开始向美国人介绍远东的文化遗产,并在远东文化的影响下修正自己的教义。1925年世界基督教学生同盟的华盛顿会议上,与会5000名代表普遍表达了融合所有文明中的优秀成分来建立基督的秩序的愿望;平信徒调查团的报告中也指出,“今后不同宗教之间的关系必须越来越采取共同追求真理的形式”。所有这些现象被称为“改宗”,“改宗”不是指传教士改变宗教信仰,而是指传教思想,特别是对中国文化的看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文化征服者变成了文化合作者;从一个敌视儒家传统,企图把基督教强加给中国的文化帝国主义变成了欣赏中国文化的伟大和优秀,并积极倡导宗教合作和文化交流的人。
              --摘自王立新《美国传教士对中国文化态度的演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传教士来华传教的目标。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哪些因素导致传教士对中国文化态度的改变。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传教士如何改变传教运动的面貌的。
            • 1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如图)。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