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人文主义者倡导以古典为师,中国维新派提出“托古改制”。其相同目的是

              [     ]


              A.抨击封建专制制度
              B.弘扬传统文化
              C.宣传资产阶级思想
              D.主张政治变革
            • 2. “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材料描述了中国近代的
              [     ]

              A.《海国图志》
              B.《新学伪经考》
              C.《资政新篇》
              D.《狂人日记》
            • 3. 孔子是中国文化的象征,对中国文明影响深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既定孔教为国教,则尊之宜若何?……今共和之国民,以神明圣王之孔子配上帝,不犹愈乎!故宜复崇天坛,改祈年殿或太殿为明堂,于冬至祭天坛,上辛祭明堂,以孔子配上帝。……凡入庙而礼天圣者,必行跪拜礼以致其极恭尽敬。
              ——康有为《以孔教为国教配天议》(1913年)

              材料二 故灭国不足计,若灭教乎,则举其国数千年之圣哲豪杰、遗训往行尽来灭之,所祖述者,皆谓他人父也,是与灭种同其惨祸焉。何其令之人,不自爱国, 乃并数千年之文明教化,与其无量数圣哲之心肝,豪杰之骨血,而先灭之欤?彼以孔教为可弃,岂知中国一切文明,皆与孔教相系相因,若孔教可弃也,则一切文明随之而尽也,即一切种族随之而灭也。
              ——康有为《孔教会序二》(1913年)

              (1)据材料一、二,概述康有为的思想主张。与其早年思想相比,康有为这一思想变化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孔子生长封建时代,所提倡之道德,封建时代之道德也,所垂示之礼教,即生活状态,封建时代之礼教,封建时代之生活状态也;所主张之政治,封建时代之政治也。封建时代之道德、礼教、生活、政治,所心营目注,其范围不越少数君主贵族之权利与名誉,于多数国民乏幸福无与焉。何以明之?儒家之言,社会道 德与生活,莫大于礼;古代政治,莫重于刑。
              ——陈独秀《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
              材料四 “孔教与共和乃绝对两不相客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此义恿屡言之, 张、康亦知之,故其提倡孔教必掊共和,亦犹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盖以孔子之道治国家,非立君不足以言治。”
              ——陈独秀《复辟与尊孔》

              (2)根据材料三、四,说明陈独秀是从哪些方面批判孔教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孔子得思想主张,联系实际,谈谈儒家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纵观中国教育发展史,到鸦片战争前,中国一直是传统的封建教育一统天下,只有研读经书的各级官学和书院、私塾,“中举”是读书人的最高目标,根本不知近代教育为何物。从十九世纪中期起,受到西方洋枪洋炮和文化教育的冲击,洋务派开始提倡洋务教育,主张在不变更封建教育制度的前提下,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方针,以“西文”和“西艺”为主要内容,兴办了一些近代新式学堂,并开始向国外派遣留学生。

              ——康云峰、刘莉莉《戊戌维新运动与中国教育近代化》


              材料二:亡而存之,废而举之,愚而智之,弱而强之,条理万端,皆归本于学校。故欲兴学校、养人才,以强中国,惟变科举为第一义。

              ——粱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三:尝考泰西之所以富强,不在炮械军兵,而在穷理劝学。彼自七八岁人皆入学,有不学者责其父母,故乡塾甚多。其各国读书识字者,百人中率有七十人。而我中国文明之邦,读书识字仅百之二十,学塾经费少于兵饷数十倍,士人能通古今达中外者,郡县乃或无人焉。夫才智之民多则国强,才智之士少则国弱。

              ——康有为《上清帝第二书》


              材料四:在维新时期,政府兴办学堂经费不足时,便鼓励官员以捐助和民间集股的方式办学,当时在职官员和民间出资办学的人很多。粱启超说:“政变以后,下诏废止各省学校,然而民间私立者尚纷纷,亦由民智已开,不可抑遏。”维新派积极创办学堂的同时,还掀起了办报馆、译西文、创学会、建社团的文化革命运动,并且建立译书局和编译学堂,编译外国教科书及其他书籍。所译西书不仅供学校使用,更重要的是向社会推广西学。

              ——郭田田《戊戌变法与中国教育近代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戊戌变法前中国教育发展的阶段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的主张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维新派提出这些言论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材料四认为在维新期间出现的有利于新学推广的现象是什么?维新派教育改革主张产生了哪些历史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天之生人,一视无私,而有富贵贫贱、愚智寿夭、安乐患难、诸夏夷狄之万殊迥剐,惟有因之而已。譬如草木,美种而壮良者,天则繁植之;恶种而微弱 者,天则剪覆之也。……然太平之法、大事之道,固预为灿陈,但生非其时,有志未速耳。进化之理,有一定之轨道,不能超度。既至其时,自当变通。     

              ——康有为《中庸注》(1901年)


              材料二 吾侪(同辈)不可谓中国不能共和,如谓不能,是反夫进化之公理也,是不知文明之真价也。且世界立宪,亦必以流血得之,方能称为真立宪。同一流血,何不为直截了当之共和,而为此不完不备之立宪乎?语曰:“取法于上,仅得其中。”择其中而取法之,是岂智者所为耶?鄙人愿诸君于是等谬想淘汰洁尽,从最上之改革着手,则同胞幸甚! 

                  ——《孙中山在东京留学生欢迎会上的演说》(1905年) 


              材料三 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中国之恒言也。自宇宙之根本大法言之,森罗万象,无日不在演进之途,万无保守现状之理;特以俗见拘牵,谓有二境…… 以人事之进化言之,笃古不变之族,日就衰亡;日新求进之民,方兴未已;存亡之教,可以逆睹。……固有之伦理、法律、学术、礼俗,无一非封建制度之遗,持较皙种之所为,以并世之人,而思想差迟,几及千载;尊重廿四朝之历史性,而不作改进之圈,则驱吾民于二十世纪之世界以外,纳之奴隶牛马黑暗沟中而已,复何说哉!  

                  ——陈独秀《敬告青年》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出康有为设想的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为什么说要从“最上之改革着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陈独秀认为中国应作何“改进”?其理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上述材料,三位思想家政治主张中共同的理论基础是什么?这一理论对近代中国产生什么深远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