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日本,小国耳,何兴之暴也?伊藤、山县、木夏木、陆奥诸人皆20年前出洋之学生也。愤其国为西方所胁,率其徒百余人,分谐德、法、英诸国,或学政治、工商,或学水、陆兵法,学成而归,用为将相。政事一变,雄视东方。

              ——1898年张之洞《劝学篇》

              材料二  1916年各省派遣留学欧美生定额表

              省别

              留学欧美定额

              省别

              留学欧美定额

              省别

              留学欧美定额

              奉天

              38

              浙江

              20

              福建

              10

              广东

              30

              四川

              17

              吉林

              9

              江苏

              25

              云南

              17

              陕西

              8

              湖南

              25

              山东

              15

              广西

              3

              湖北

              22

              直隶

              12

              甘肃

              1

              河南

              21

              山西

              12

              贵州

              0

              江西

              21

              安徽

              12

              黑龙江

              0

              ——(引自陈启天《近代中国教育史》)

              材料三  从1909年至1929年,清华留美生生源情况为:江苏274人,高居榜首,占21年派遗留学生总人数的21.59%。以下依次为广东185人,浙江157人,福建92人,河北81人。而甘肃、新疆、辽宁、吉林等省份,则寥寥无几。

              ——《清华大学史料选编》第一卷

              材料四 在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中,康有为围绕召开国会、定宪法的主张,进一步提出变法的上、中、下三策:皇帝仿效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亲自主持大计,宣布变法,是上策;召集有才能的人,共商变法具体方案和具体步骤,依次推行,是中策;责成督抚在各省实行新政,以三年为限,办不出成绩者,予以撤职,是下策。

              材料五 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不能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

              ——康有为《日本变政记》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学生出洋留学的主要目的和效果。

               

               

                                                

               

              (2)材料二和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2分)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材料四提出了什么基本观点?(1分)其理由是什么?(1分)

               

               

               

              (4)材料五反映了康有为的什么政治主张?(1分)理由是什么?(1分)说明了什么问题?(1分)

               

               

               

            •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其实,早在19世纪下半叶,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就已经艰难地挪动了它的脚步了。改革是被迫进行的。清政府官员在“内乱”面前,犹能做“中华大帝国”的酣梦,直到洋炮的轰鸣从南方海岸传来,震撼了宫廷的坐椅,这才下决心“师夷长枝以制夷”。先是做军火买卖,接着开矿山,修铁路,废科举,兴学堂,派留学生出国,以及官员出洋考察,等等。 
              ——《五四:知识分子的自治运动》

              材料二 解体太缓慢了。这种速度,不但不能满足少数先觉者的期待,而且实际上.也不可能使中国免受挨打的耻辱与覆亡的危险,这样,政治体制的改革便成了迫在眉睫的事情。然而,最高统治者对于死亡异常敏感。在大独裁者、长期垂帘听政的慈禧看来,政改如同玩火,其结局只能加速以个人为中心的权势集团的崩溃,于是及时地把光绪帝及其政改计划给扼杀了。 
              ——《五四:知识分子的自治运动》

              材料三 在1911年以前约十年间的中国精神生活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外国的形响。中国人对外国生活怀着好奇心理并且倾向于采用外国思想,这种情绪自从1860年前后已在慢慢地增长,到19世纪90年代以后又加速发展了,而在1905年以后达到了发狂的程度。
              ——[美]费正清、刘广京编《剑桥中国晚清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解释:为什么说改革是被迫的?这次改革在当时有何积极意义?
                                                                                                                                                                              
              (2)材料二中“政治体制的改革”指什么事件?结合改革措施说明:为什么在慈禧看来,政改将加速权势集团的崩溃?
                                                                                                                                                                              
              (3)根据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材料三中“19世纪90年代以后”思想“加速”“发狂”的主要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近代化发展历程的认识。
                                                                                                                                                                              
            • 3.

               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每个民族都面临着自身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碰撞。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汉唐虽然也有边患,但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为异族奴隶的自信心,或者竟毫未想到,凡取用外来事物的时候,就如将彼俘来一样,自由驱使,决不介怀。清代)一到衰弊陵夷之际,神经可就衰弱过敏了,每遇外国东西,便觉得仿佛彼来俘我一样,推拒,惶恐,退缩,逃避,抖成一团,又必想一篇道理来掩饰。

              ——摘自岳麓版《文化发展历程》

                  材料二:(近代)在中国被强行开放的初期,人们视“洋货”为“奇技淫巧”,视“洋人”为“夷人”,看到火车,则“诧所未闻,骇为妖物,举国若狂”,开山凿石“恐惊耳骇目,群视为不详,山川之神不安,即旱涝之灾易召”。

                  材料三:六七十年代后,国人对外国人的称谓也发生了变化,出现“洋人”“西洋”“洋务”等说法,并且“几乎没有一个中国人的家庭不用一些进口货……假若不用棉织品,至少要用煤油做照明之用,或由欧洲人制造的、迎合中国人嗜好的不胜枚举的某些小东西”。

              ——材料二、三均据《文史知识》

                  材料四:义和团群众确实有一部分是因“洋货”的冲击而破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也有一部分是常受外国传教士或其豢养的“二毛子”欺负的老实人。也有很多百姓是轻信对洋人洋物的谣言,诸如洋人“剜目剐心,采生折割”、“剜眼取胎,婴孩同煮”、铁路破坏风水、照相摄人魂魄之类。义和团除了杀洋鬼子和“二毛子”外,还“最恶洋货”,不仅“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甚至“洋灯、洋瓷杯,见即怒不可遏,必毁而后快。于是闲游市中,见有售洋货者,或紧衣窄袖者,或物仿洋式,或上有洋字,皆毁物杀人”。

              ——《西方物质文明与晚清民初的中国社会》

                  材料五:大约在150年前,位于太平洋西岸的日本,在西方殖民者坚船利炮的胁迫下,遭遇了巨大的生存危机。出人意料的是,它将此作为自己弃旧图新、迎头赶上的历史机遇,并最终使自己成为东方第一个摆脱西方大国的欺凌,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成为唯一一个挤入帝国列强行列,靠侵略扩张在自己的国土外建立过殖民地的亚洲国家。……日本一百年的大国之路,的确有太多的事情需要总结。

              ——《大国崛起》解说词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说明汉唐与清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不同的原因。

               

               

               

               

               

               

               

                (2)对比材料二和材料三,指出19世纪六七十年代后,国人对西方文明的看法有何变化。依据所学知识概括并举例说明这一变化对当时中国经济、政治、思想领域的影响。

               

               

               

               

               

               

               

                 (3)据材料四,指出义和团对待西方文明的态度。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造成这一态度的具体社会原因。

               

               

               

               

               

               

               

               

                 (4)概括指出日本在追赶世界历史潮流过程中,保留传统文化和吸收外来文化的表现。

               

               

               

               

               

               

               

               

               

               

               

               

               

               

               

               

               

               

            • 4.

               阅读下面表格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从对“西学东渐”的认识和实践的角度,将上述人物分为四类。

               

               

               

               

               

               

               

                 (2)概述这四个派别人物对于向西方学习的态度和主张。

               

               

               

               

               

               

                 (3)结合上述人物的实践经验和教训,谈谈在今天我们应当如何对待外国文明尤其    是西方文明?(2分)

               

               

               

               

               

               

               

               

            • 5. 19世纪中期,中国开始遭遇前所未有的“千年变局”。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数十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则是反思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
              (1)近代中华民族“遭遇的极大困难”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概括19世纪中华民族两次反思的实践及对中国历史进程的积极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中体西用”思想是近代以来,中国学习和借鉴西方文明的一种政治文化理念。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今欲强中国,存中学,则不得不讲西学。然不先以中学固其根柢,端其识趣,则强者为乱首,弱者为人奴,其祸更烈于不通西学者矣……今之学者,必先通经以明我中国先圣先师立教之旨,考史以识我中国历代之治乱、九州之风土,涉猎子、集以通我中国之学术文章,然后择西学之可以补吾阙者用之。”

              “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义。”

              ——张之洞《劝学篇》 

              材料二  ……在梁启超看来,“中体西用”论者所要学习的西方技艺,都是不值一提的末枝小节;相反,被他们视为“本”或“体”而不愿加以改变的……才是应该先变、大变的。

              ——吴一泉《“中体西用”说及其历史作用》

              材料三  “中体西用”没有引导中华文化成功地进行转型,一方面是“中体西用”模式下的“中体”已不具有先进的凝聚核心作用,在现实中成为阻碍中西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障碍。……另一方面,“中体”在吸收代表资本主义文化的“西用”之后,并没有实现“中体”本身的更新和发展,使中国封建文化形成一个新质的文化肌体。相反,中国文化在封建主义的故道上苟延残喘。

              ——王艳华《从“多元一体”文化发展模式角度评析“中体西用”》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张之洞提出“中体西用”思想的直接目的。

              (2)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文化两方面理解材料一中的“中学为内学”的主张。

              (3)概括说明材料二、三分别从什么角度去否定“中体西用”思想的?(4分)

              (4)面对当今全球化的趋势,你能从“中体西用”思想的借鉴中得到哪些有益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启示?(3分)

               

            • 7.

               材料一:善师西夷者,能制西夷;不善师西夷者,外夷制之。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佐行贾以行兵,兵贾相资,遂雄。

              ——《海国图志》                                                                                                                                                                   

              材料二:1898年,《孔子改制考》问世,对当时思想界震动很大,被梁启超形容为“火山喷发”。这一著作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变法理论,还借用进化论的观点,论证了君主立宪制是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

                                                                                                                                               材料三: 一、颠覆现今之恶劣政府,二、建设共和政府,三、土地国有……以一个新的、开明的、进步的政府代替旧政府,……把过时的满清君主政体改变为“中华民国”。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材料四: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等人号召人们“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的囹圄”,提出“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口号。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

              材料五:七十多年马克思主义走得那样慢,十月革命以后就走得这样快。因为它走得这样快,所以一九一九年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就不同了,五四运动以后,很快就晓得了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势力的口号。在这以前,哪个晓得提这样的口号呢?                                              

              ——毛泽东(1945.4)                                        

              请回答:

              (1)分别指出材料一和材料三思想主张的概称。

               

               

               

               

               

               

               

               

              (2)同是向西方学习,材料二和材料三的思想共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从国体、政体角度回答)(5分)

               

               

               

               

               

               

               

               

              (3)根据材料四,说明前期新文化运动的旗帜和主要内容是什么?(5分)

               

               

               

               

               

               

               

               

               

              (4)结合五则材料,简述近代以来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轨迹。(具体指出其代表人物及主张,语言要精练)(10分)

               

               

               

               

               

               

               

            • 8.

               近代以来,伴随欧洲列强的政治和经济侵略,中国社会各阶级进行了抗争和探索。

              材料一“近年以来,银价之贵,州县最受其亏。而银商因缘为奸,每于钱粮紧迫之时倍抬高价。州县亏空之由,与盐务之积疲,关税之短绌,均未必不由于此。要皆与偷漏出洋之弊有以致之也。”

                                                               ——摘自《林则徐集·奏稿》

              (1)总结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19世纪上半期由于鸦片走私、白银外流给国家和社会造成的弊端。简述清政府针对白银外流所采取的应对措施。

               

               

               

              材料二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说:“中国之法,非不变也,中兴以后,讲求洋务,三十余年,创行新政,不一而足,然屡见败衄,莫克振救,若是乎新法之果无益于人国也。……

              吾今为一言以蔽之曰: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2)结合史实说明洋务运动包括哪些内容?为什么洋务运动不能使中国富强起来?(5分)

               

               

               

              (3)梁启超的思想是在什么背景下产生的?维新派进行了什么实践?有什么意义?(5分)

               

               

               

              材料三:革命为唯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立民国。革命成功之日,……

              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孙中山1903年12月在檀香山的演说     

              (4)简析孙中山后来在领导辛亥革命中创立的政治理论体系及其影响。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