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1948年夏季,德国推行币制改革。西部占领区的军人政府制订了三项法律--货币法、货币发行法和货币转换法--以及众多的法规条例,拉开了币制改革的序幕。货币法,把西德马克确定为唯一的合法货币。“第二法”(货币发行法)建立了德意志国家银行(后来成为联邦银行),领导先期所建立的各州储备银行和负责发行西德马克的机构,赋予德意志国家银行执行币制改革的重任。一星期后生效的“第三法”(货币转换法),详细规定了银行和非银行部门的旧马克资产和负债的转换办法。……币制改革成为德国经济复苏的踏脚石。
              --摘编自托马斯•马杰、冈特•塔曼《激进的币制改革:1948年的德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德国西部占领区币制改革的主要特征。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西部占领区(联邦德国)货币改革成功的主要原因。
            •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史料一 解体了,大国荣耀成为过去,原苏联和东欧地区的某些部分成为冷战后世界动乱的新热点。冷战夺去了美国近10万青年的生命,使美国增加了8万亿美元的国防支出;麦卡锡时代的政治迫害伤害了许多人的事业和生活;巨大的财力消耗在上世纪80年代引发了美国严重的经济萧条。在第三世界,美苏的“代理人战争”无处不在,数以百万人因此而丧命。

              史料二 在美国,仍有一部分政治精英并没有去深刻地反思冷战的残酷与危害,他们将遏制政策作为胜利的原因而非悲剧的起源,以“冷战胜利者”自居,认为冷战结束的原因是美国赢得了胜利。由于这种对重大历史事实的重大误解,导致了美国的错误心态,认为自己的文明形态与制度模式将是人类的最终选择,这种心态错误又导致行为失当,最终酿成恶果。

              史料三 整个上世纪90年代,美国像对待战败国一样对待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对第三世界各国,美国主要用1993年的“华盛顿共识”去“教育”大家,在对外援助中附加种种条件。在巴以争端中,美国更明显地偏袒以色列。美国的错误心态以“霸权主义”的外在形态表现出来,导致了今天的诸多困境,9·11悲剧的根子也由此种下。

              请根据上述史料拟定一个关于“冷战”的主题,并运用史料和所学知识予以评述。

            • 3. 世界政治格局是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外部环境和条件,以国际格局为视角,可以发现中国外交更为丰富的内涵,从中吸取经验、总结教训。(15分)

              材料一 两极格局确立后,世界分裂为以美苏为首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从苏联方面看,南斯拉夫事件之后,……新中国只有作出公开的承诺,才能消除斯大林对中共所怀有的疑惑,才能得到苏联对新中国的支持。此外,中苏两国在具体问题上虽然有矛盾,但是苏联对中国革命基本上采取了支持的态度。中苏两国有着几千公里的共同边境,中苏关系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中国的安全。                  ——刘德斌《国际关系史》

              材料二 70年代初,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日本……一直采取追随美国的外交政策,在世界事务中几乎没有什么发言权……尼克松政府对华政策的变化使日本佐藤内阁十分被动,……成了“赶不上公共汽车的亚洲孤儿”。日本《产经新闻》撰文写道“世界将由某一个国家取代美国而负起牵引世界经济的责任”,文章认为,这个新主角有可能由日本和联邦德国充当。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材料三 我们对冷战后国际格局的探讨,“中心问题之一都是对冷战后美国世界地位做出基本分析”,“美国实力地位的变化,也是包括美国自己在内的各大国外交政策制定的主要依据之一”。建立在90年代美国实力持续增长基础上的美国对外战略,一步步地走向单边主义,“这一时代国际社会所面临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美国作为一个国家与其他国家力量的失衡状态”。                                      ——王辑思主编《高处不胜寒》

              阅读以上材料,回答问题:

              (1)据材料一分析指出,面对两极格局,新中国当时是如何选择站位的?作出这样选择的原因有哪些?(5分)

              (2)据材料二指出,上世纪70年代国际格局出现了怎样新的情况?列出材料二中涉及的与中国相关的外交大事。(4分)

              (3)据材料三回答,冷战后美国的外交目标是什么?这导致国际形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面对国际格局的变化,我国始终奉行的外交政策是什么?(6分)

            • 4.

              32、 国家形象是一个主权国家和民族在世界舞台上所展示的形状相貌及国际环境中的舆论反映。国家形象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凝聚力,是一个国家的整体实力的体现。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几乎每一位西方作者写到中国社会状况时毫无例外地要描述一番中国人吸食鸦片的方式及其对道德和身体的危害。于是,在一般印象中,中国就是抽鸦片的国家。                                                                                                        ——周宁《鸦片帝国》                                              

                 材料二 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共和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因为它在中国的历史、传统、政治经历、制度、天性、信仰、观念或习惯中毫无根基。-----这种共和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共和政体,而是一代人。                                                                                                                                                                                                                                               ——N·佩弗《远东》

              材料三 1958年美国人伊罗生出版的《浮光掠影----美国关于中国与印度的形象》一书,将美国对中国的总体看法分为下列六个阶段:①尊敬阶段(18世纪)②轻视阶段(1840---1905年);③乐善好施阶段(1905----1937年);④赞赏阶段(1937-----1944年);⑤清醒阶段(1944---1949年)⑥敌视阶段(1949----)。                                                     

                                                                                                                                                              ——袁明《备论中国在美国的形象》        

              材料四 半个世纪以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为维护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促进国际关系的健康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一,它提供了相同或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建立和发展关系的正确指导原则。其二,它指明了和平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及国际争端的有效途径。其三,它有力地维护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促进了南北关系的改善和发展。其四,它为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温家宝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50年纪念大会上

              (1)材料一、二中所描写的 “中国形象”分别是什么? 

              (2)材料四反映出当代中国什么样的“国家形象”?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材料三中,美国人对中国形成第④和第⑥两个阶段看法的政治原因。

            • 5.

              20世纪60年代,肯尼迪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将大批美国青年送往拉丁美洲、非洲和亚洲,参与旨在提高当地生活水平的社会和经济发展计划、肯尼迪的这一计划主要是为了

              A.应对来自苏联的挑战
              B.获取发展中国家的资源
              C.强化美国的经济地位
              D.破坏不结盟运动的成果
            • 6.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漫画中,赫鲁晓夫和肯尼迪正在起劲地扳手腕,他们的另一只手分别摁向控制对方导弹的按钮,赫鲁晓夫满头大汗……

              材料二 “……如果某个核大国威胁我们盟国的自由,我们将提供保护,在涉及其他方式的侵略场合,我们将根据条约义务,在被要求时提供军事和经济援助;但我们指望遭受威胁的国家承担为本身防务提供人力的主要责任。”

              ——尼克松演说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说明了什么?  (6分)

              (2)材料二体现美国的对外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14分)

            • 7. 战后世界格局由两极对峙、新兴力量兴起到呈现“一超多强”局面,并出现多极化趋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传统的美国学派认为,冷战是由苏联引起的,苏联热衷于获得领土,尤其是征服东欧领土。如果苏联没有表现出这种倾向,美国将有可能退回到战前的孤立主义状态。……美国采取遏制苏联扩张的政策是正确的。如果没有美国主动的遏制政策,苏联将继续在欧洲、中东和亚洲扩张。                                              ——赵菊玲《战后世界格局五十年》

              材料二   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使美苏交替使用外交和武力威胁的心理战达到了顶点,随后双方关系进入了持续10余年的相对缓和状态。这一缓和的主要特征,在于欧洲局势渐趋正常,军备控制谈判取得显著进展,……70代后期开始,两国关系再度重新紧张,其原因主要在于苏联在亚非两洲进行频繁的直接间接军事干涉,连同美国在越南战争失败后扩展海外军事、政治义务的倾向重新显著抬头。                                           ——时殷弘《美苏冷战史》

              材料三   海湾战争加强了美国在中东的主导地位。北约东扩和俄罗斯的削弱使俄无力同美国争夺欧洲和世界。科索沃战争为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干涉成员国以外的事务开了先例。……美国在同日本的经济竞争中重新占据国际竞争力第一的位置。美国的智库估计,在2015年以前,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对美国的优势地位构成挑战。        ——李景治《世界格局和大国关系的新变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美国学派关于“冷战起源”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美苏冷战的根本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美苏“冷战”的主要特征。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冷战时期制约世界战争爆发的主要因素。

              (3)据材料三,概括冷战结束后美国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并指出美国推行这一目标的有利条件。

              (4)综合上述料,你认为中国应该如何面对国际格局的新挑战?   

            • 8.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就提出,“我们在国际上是属于以苏联为首的反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的。真正的友谊的援助只能向这一方面去找,而不能向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去找。”在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中间,“中立”是不可能的,中国必须站在以苏联为首的和平民主阵营一边。明确宣布“一边倒”,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幻想。这一外交方针对新中国建设起了重大作用。
              --靳德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二“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实施不仅使新中国在经济援助、外交等方面倚重苏联,并且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的某些方面也照搬前苏联经验,产生了许多弊端,走了许多弯路。同时也加剧了中美关系的冻结程度,限制了中国外交向纵深的发展。--游艳丽《美国对华政策与新中国“一边倒”外交政策之联系》
              请选择材料中的一个或两个观点进行评述。
              注意:(1)评述要围绕主题展开。(2)论点应由史实支持。(3)论述要层次分明。(4)语言要通顺流畅。
            • 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冷战初期,苏联和中国的关系很密切。……20世纪50年代初期是中苏伙伴关系的成熟期,并且呈现一种独特的形式,即北京承认莫斯科在世界共产主义事务中毫无争议的权威,条件是苏联向中国提供军事设备和经济援助。……到1964年末,苏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之间的分歧已经公开化…….                         --[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
              材料二  1970年的第三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是一个转折,会议通过的《关于不结盟和经济发展宣言》,谴责“殖民地历史遗留下来的一种不平等的世界经济体系”,要求发展中国家促进相互合作,加速它们的经济发展发展和社会进步。会议希望“提供机会使世界经济体系发生结构变化,以便满足穷国的紧迫需要,加强它的独立,使世界经济有更为迅速和更为均衡的发展”。
                                                                                                                                                                                                                    --徐天新《世界通史•当代卷》
              材料三  从国际关系来看,一个第三世界国家在大多数方面仍然要依靠发达国家一一有时跟它从前充当殖民地时的情形是一样的。……自从冷战结束,第三世界国家软弱的讨价还价权力几乎总是在进一步下降。                                                                                                                                                                           --[美]菲利普•J.阿德勒兰德尔•L.波韦尔斯《世界文明史》
              请完成: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中苏关系进入“成熟期”的原因及表现。
              (2)据材料二,说明“转折”的具体含义。中苏关系破裂和不结盟运动的发展有何相似的历史作用?
              (3)据材料二、三,说明第三世界斗争的结果,并分析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
              (4)结合冷战结束后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谈谈对“自从冷战结束,第三世界国家……讨价还价权力几乎总是在进一步下降”的理解。
            • 10.

              有学者认为,“当柏林墙竖立之后(下图),华盛顿感到‘舒了口气’。虽然肯尼迪公开谴责这是对边界的野蛮封锁,但实际上认为柏林墙是结束柏林危机的转折点。”这是因为“柏林墙”的修建


              A.减少了美苏直接冲突的可能
              B.遏制了苏联势力进一步扩张
              C.便利了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
              D.为美国组建北约提供了借口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