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要是我们给予中国共产党政权以政治上的承认,那对远东各非共产党国家的政权的生存将是一个几乎致命的打击。如果给予中国共产党政权这样的承认,和中国共产党政权在联合国中取得席位,那就会使它们在远东威信和影响大大增加……

              ——1950年美国国务卿助理杜勒斯在加尼福尼亚商会的演说

              材料二

              材料三 (中新社北京十一月二十日电)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今天上午与来华访问的美国总统布什举行会谈。胡锦涛就进一步发展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提出五点建议:第一,保持两国高层交往的积极势头。第二,共同开创中美经贸合作的新局面。第三,加强两国在能源领域的互利合作。第四,加强两国在反恐.核扩散.防控禽流感问题上的合作。第五,扩大两国在人文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美国对华是怎样的政策?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总方针是什么?取得了哪些成就?(10分)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中美关系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历程?对此应该怎样评价?(8分)

               

            • 2.

              (16分)某班同学以“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为题,举办研讨活动。

              【活动一 中美关系历史回眸】

              史料一    1949年12月美国政府宣布“运用一切努力防止中国共产党人从非苏联的来源获得直接用于军事目的的物资与装备”。1950年12月美国政府要求“所有希望向中国大陆、香港和澳门出口任何商品的个人和公司必须申请出口许可证。”1951年10月美国国会通过了《巴特尔法》,规定违反禁运条例向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出口的国家,美国将停止向其提供援助。

              ——《中美关系史(1949—1972)》

              史料二    美国总统杜鲁门认为台湾是“一块由于盟军在太平洋的胜利而从日本手里接收过来的领土。像其他这样的土地一样,它的法律地位在国际上采取行动决定它的前途之前是不能确定的”。

              1971年9月22日,美国同日本国一起向联合国大会提出了关于中国代表权问题的提案,既确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代表权,又确认“中华民国”继续拥有代表权的“双重代表权”提案。

              ——《中美关系中的台湾问题》

              史料三    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它重申它对由中国人自己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关心。考虑到这一前景,它确认从台湾撤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在此期间,它将随着这个地区紧张局势的缓和逐步减少它在台湾的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

              ——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

              (1)有同学搜集了上述三则史料,请你根据这三则史料和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对华政策的变化及其原因。(6分)

              (2)如果你也要搜集中美关系演变的史料,你将运用哪些方法?(4分)

              【活动二  中美关系现实思考】

              中共“十八大”之后,习近平在会见美国前总统卡特时进一步明确提出:新形势下,中美双方要不畏艰难,勇于创新,积累正能量,努力建设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开创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新局面。

              习近平主席和奥巴马总统已经在美国“阳光之乡”按下了启动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之路的按钮。

              (3)请你结合当今国际格局特征,谈谈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构建的有利条件。(6分)

               

            • 3.

              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最具影响的双边关系之一,中美两国关系的发展和走向,不仅关系到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影响世界和平、稳定与繁荣的重要因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总分22分)

              材料一 1958年美国人伊罗生出版的《浮光掠影——美国关于中国与印度的形象》一书,将美国对中国的总体看法分为下列六个阶段:①尊敬阶段(18世纪);②轻视阶段(1840~1905年);③乐善好施阶段(1905~1937年);④赞赏阶段(1937~1944年);⑤清醒阶段(1944~1949年);⑥敌对阶段(1949~)。

              ——袁明《略论中国在美国的形象》

              (1)材料中“②轻视阶段”是从哪一事件开始的?(2分)这一事件导致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什么变化?(2分)

              (2)美国在各阶段对中国的看法不同,请在第④和第⑥阶段中说明看法不同的原因。(8分)

              材料二 尼克松在回忆录中说:“我走下首次抵达北京的飞机舷梯,当我们的手握在一起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当时世界把两个人的握手称之为“世纪之握”。对此,周总理也开心地说:“现在,门打开了!”,

              ——摘自《谈判大师周恩来》

              (3)材料二中“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的真实含义是什么?(4分)请结合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的外交情况,指出“门打开”后中国在外交上取得的成就。(6分)

               

            • 4.

              (25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人一直都认为其社会制度、生活方式、价值观念都是世界上最好的、最合理的,因而当一种与其制度、文化、价值观相异的共产主义产生时,它便毫不犹豫地视其为邪恶的异端,并坚决地压制它、打击它、破坏它。等到冷战开始后,这种思想方式就演变成冷战思维,这种思维直到目前仍不时地影响中美之间的关系。……甚至到今天,美国政府和美国人民都认为美国对维护世界其它地区的“民主、自由、人权”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正是在以宗教“天赋使命”观为底蕴的民族特性的熏陶下,美国认为对外扩张是理所当然的,认为这不仅符合美国的利益,也符合被征服地区的利益。

              —— 余峰 黄华莉《文化因素对美国对华政策的影响》 

              材料二  正在华盛顿进行正式访问的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9日出席了美国九团体联合举行的欢迎晚宴,并发表题为“共同谱写中美关系新篇章”的演讲:纵观新中国成立半个多世纪来中美关系的历史,我们可以得出三个重要结论。第一个结论:中美两国和则两利,斗则俱伤。从1949年到1971年,中美敌对23年,双方都付出了沉重代价。从1972年到现在,中美交往32年,尽管有曲折,但双方都从合作中获得了巨大好处。1972年发表上海公报时,两国贸易几乎为零,现在,两国贸易额已超过1000亿美元。第二个结论:中美两国有合作的基础和共同的利益。这首先表现在中美经贸合作的互利和双赢上。……第三个结论:中美合作有利于亚太地区的稳定,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摘编自人民网《温家宝:共同谱写中美关系新篇章》                        

              (1)依据材料一指出,影响美国对华政策的因素有哪些?(6分)结合史实简要说明材料二中“双方都付出了沉重代价”这一观点。(4分)

              (2)试从国际格局变化的角度,分析二战后中美关系敌对的原因。中美建交以来,两国关系几次出现危机都安然无恙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5分)

               

            • 5.

              (25分)。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一个拥有非武装与武装的舰船的国家,让其船只离开本土,远航于他乡,不久就会感觉到船只依赖于和平贸易、避难场所和供给的观点是有必要的。在今天,虽然陌生但不失友好的港口在世界各地随处可见,只要世界和平得以延续,它们所获得的保护就是足够的。然而,事情并非永远如此,和平也不会长久存在。

              ——马汉《海权论》(1890-1905)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海权理论产生的背景。(8分)

              材料二  海权论的引入对晚清海防思想产生了极大的影响。1903年,梁启超发表了《论太平洋海权及中国前途》一文。他说:“今日之世界,生计竞争之世界也。所谓帝国主义者,语其实则商国主义者。而商务势力之消长,实与海上权力之兴败为缘故。欲伸国力与世界,必以争海权为第一义。此自昔所已然。而今日其尤亟者也。故太平洋海权问题,实为二十世纪第一大问题。今后百年间惊天动地之剧战,今始开幕。交绥其优胜劣败之结局,未知若何。观其起点,亦发人深省之一要端也。……海军者,所以保护旅外之国民,保护殖民地保护商业保护商船也。

              ——摘编自周益锋《海权论的传入和晚晴的海权思想》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国防工业体系快速建成,海防从“岸上防御”、“近岸防御”进而发展到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的“近海防御”,海防的核心任务仍是保卫领海区域和防止外部势力从海上的军事入侵……中国工业布局是“内向型”,以自给自足为目标,在资金、技术提升、产品和市场等方面不依赖外部世界,所以,虽然进入了工业化阶段,但工业布局的思维仍然是传统农业社会型的小农思维,从小而全发展到大而全,因此,防止来自海上的军事入侵对这种“内向型经济结构”的破坏是海洋安全的核心所在。

              ——倪乐雄《中国海权战略的困境》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指出材料一、二对西方海权的认识,并予以评析。(17分)

               

            • 6.

              材料一 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的二十八年经验教给我们的,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材料二 历史的事实早已告诉我们,朝鲜的存亡与中国的安危是密切关联的。唇亡则齿寒,户破则堂危。中国人民支援朝鲜人民的抗美战争不止是道义上的责任,而且和我国全体人民的切身利害密切地关联着,是为自卫的必要性所决定的。救邻即是自救,保卫祖国必须支援朝鲜人民。——《中国各民主党派关于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联合宣言》

              材料三 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五项原则完全可以成为在我们中间建立友好合作和亲善睦邻关系的基础。——周恩来总理在亚非会议全体会议上的补充发言

              材料四 在20世纪50年代,周恩来就指出:中日两国之间,“不但人民要往来,人民还要影响政府,改变政府的态度,两国才能友好。”——《周恩来外交文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必须一边倒”的合理性。

              (2)结合近代有关史实,说明朝鲜存亡与中国安危的关联性。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人民支援朝鲜人民的抗美战争”的原因。

              (3)指出材料三所体现的外交原则及外交思想,说明其对中国外交的积极影响。

              (4)据材料四,指出中国对日外交的方针。20世纪70年代促进中日关系变化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5)综合上述材料,说明中国在处理与周边国家关系时外交政策的变化趋势。

               

            • 7.

              作为国家主席,习近平出访的第一个国家是俄罗斯。中俄两国的关系用“复杂多变”来概括绝不过分。一个高水平、强有力的中俄关系,不仅符合中俄双方利益,也是维护国际战略平衡和世界和平稳定的重要保障。

              材料一 康熙帝运用军事和外交双重手段,迫使俄国接受中国的谈判建议。1689年,中俄双方签订《尼布楚条约》。——人教版《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二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两年后……1920年5月决定建立莫斯科东方大学……瞿秋白、刘少奇、任弼时……等首批去东方大学学习。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东方大学中国部改名为孙逸仙大学,又叫中山大学。——宋健《百年接力留学潮》

              中国老一辈革命家深受俄罗斯文化影响,我们这一代也读了很多俄罗斯文学的经典作品。我年轻时就读过普希金、莱蒙托夫、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契诃夫等文学巨匠的作品,让我感受到俄罗斯文学的魅力。中俄两国文化交流有着深厚基础。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的演讲

              材料三 经历了两国关系的大喜大悲、大起大落之后,作为苏联继承国的俄罗斯和中国在苏联解体后都成熟起来了,双方都很现实,在普遍使用的国际关系准则基础上建立起“君子之交”。——李凤林《中苏关系的历史与中俄关系的未来》

              (1)指出康熙帝如何运用军事手段迫使俄国政府接受中国的谈判建议?结合所学知识,论述《尼布楚条约》签订的历史意义。

              (2)据所学知识回答,俄国十月革命对五四运动后的中国留学生(知识分子)产生了什么影响?请指出习主席提及的托尔斯泰最重要的三部长篇代表作。并概括托尔斯泰对俄国文学的影响。

              (3)分别简述20世纪50年代中苏关系“大起大落”给中国带来的主要影响。试举一例中俄两国始创的体现“君子之交 ”的新型国际关系组织,为什么说该组织的成立是新时期中国外交工作的突出成就?

               

            • 8.

              (2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本所索之款虽极奢巨,然与普法之役已迥不相侔(同)。查法国所让两省之地,较之奉天南边并台湾全岛为尤要;所赔兵费用金申算,则六倍日本之数。中国地大物博,土肥矿多,户口之繁甲于天下,百姓极为勤俭,工商废而未举,诚能变革中国旧俗,采用泰西新法,富强之期可立而待。不但中日条约让地赔款未足为中国累,而十年之后诸务繁兴,国富民强之效,必为中国前此所未有。区区日本,此约何足深较。

              ——《总署收美国科士达函》(1895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当时美国政府对待《马关条约》的看法。结合所学知识驳斥该看法中不合理成分。(12分)

              材料二  美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奉行的政策,虽然没有直接侵害中国,但无疑为日本发动对中国的战争提供了有力的外交支持,违背了美国声称的对华友好政策。事实上,在当时东亚国际关系中,日本政府在外交上也始终将美国看作最友善的国家而充分加以利用。然而,后来的历史表明,美国希望利用日本来实现其东亚政策,并不是一个十分正确的选择。

              ——崔志海《美国政府与中日甲午战争》

              (2)请结合一战至二战间相关史实,说明“美国希望利用日本来实现其东亚政策,并不是一个十分正确的选择”。(6分)

              材料三  不管人们是否承认,五十多年来中日关系几乎是中美关系的附属品。因此,中美推迟乃至消除长期战略冲突的产生,将极大地有助于中日关系的改善。从这个意义上说,中日双边关系改善和破解美日战略联盟,是一体两面;只要两个过程均运作得法,届时可能会产生相互效应,从而达到柳暗花明的效果。

              ——邱震海《国际先驱导报》(2005)

              (3)根据材料三概括作者的观点。结合二战后中、美、日的外交史实,对此观点进行论证。(7分)

               

            • 9.

              (13分)二战以来,中美两国均对对方呈现过不同的媒体报道,从中亦可见证两国交往历史的变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伴随着朝鲜战场烽烟四起,成吉思汗的好战形象重新在美国人脑海中浮起,中国被视为莫斯科的“傀儡”和忘恩负义的“侵略者”。中国在美形象也进入了一个新历史时期。

              ——王立新《试论美国人中国观的演变(18世纪~1950年)》

              材料二  《人民日报》对美报道语态所占比例对比统计

               

              1960年1月至3月

              1975年1月至3月

              1985年1月至3月

              积极报道

              0(0%)

              2(2%)

              51(14%)

              消极报道

              323(95%)

              81(87%)

              88(24%)

              中性报道

              16(50%)

              10(11%)

              224(62%)

              材料三  2010年美国人给中国打分为49%,基本是处在所有被调查国家的“中间地带”。超过半数(52%)的美国人认为中国既不是合作伙伴也不是敌人,25%的美国人认为中国是合作伙伴,只有17%的美国人认为中国是敌人。

              ——据美国知名民意调查机构皮尤研究中心的调查

              材料四  中国国内民族情感的上升,美国经济的紧张,以及中国经济模式的改变,所有,这些都会影响中美的共同利益。……来自中国最大的挑战并不是在国际上的地位,而是中国对于现在全球化体系的不满。——《时代周刊·来自中国的新挑战》(2010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这一时期美国人的中国观,并结合所学简述其形成的历史背景。(5分)

              (2)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媒体对美国形象的塑造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分析,促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有哪些?(4分)

              (3)据材料三、四分析,近年来美国对中国的主要印象是什么?美国认为中国在哪些方面对其形成挑战?(4分)

               

            • 10.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l947年杜鲁门宣布世界已经划分成“自由制度”和“极权政体”两个阵营,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国家都要在这两种对立的生活方式中进行选择,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那些自由国家的人民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征服的企图。

              ——《世界当代史》

              材料二 “战后初期的美国对外政策是在l947年开始实行的,那时宣布了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对受到侵略威胁的国家提供了美国的经济援助与军事援助。……美国将参加各盟国和朋友的防务和发展活动,但是,美国不能而且也不会制订全部方案,拟订全部计划,执行全部决定,负起保卫世界自由国家的全部责任。只有在我们的帮助真正起作用,而且被认为是符合我们的利益的时候,我们才会给以帮助。……伙伴关系和实力是持久和平的大厦的两个支柱。谈判则是第三个支柱。因为通过我们愿意同共产党国家以公平和认真的方式讨论分歧的态度,可以更加令人信服地说明我们是致力于和平的。”

              ——摘自美国总统尼克松1970年对外政策报告

              材料三  l981年,里根声称,对苏联施加经济压力,……以使苏联领导人削减军费,并逐渐缓和他们在世界上的行为,尤其是在阿富汗问题上。

              ——《冷战时期美苏贸易》

              材料四  1989年布什公开提出:美国现在的目标远不仅仅是遏制苏联的扩张,我们所要求的是苏联重新成为国际社会的一员,西方应当鼓励苏联朝一个开放的社会演进,直到迹象表明苏联已经进行了民主和自由市场的经济改革之后,华盛顿才会不再阻止对苏联的经济援助。

              ——《世界历史》杂志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人民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是指什么?这表明美国对苏联采取什么政策? (4分)

              (2)据材料二,说明尼克松1970年提出的对外政策,同战后初期美国推行的对外政策有什么不同? (4分)

              (3)材料三反映出美国对苏联的政策有何变化? (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的原因。(2分)

              (4)材料四中布什所说:“苏联重新成为国际社会的一员”,其本意是什么? (2分)对苏联产生了什么影响? (2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