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12分)有人认为:“20世纪有两位伟大的改革家,一位是罗斯福,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一位是邓小平,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现代社会主义国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罗斯福

              材料二:“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邓小平  

              (1)据材料一中“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回答罗斯福新政的根本目的。(3分)“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具体指发生了什么事件?(2分)罗斯福的“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有什么特点?(2分)

              (2)材料二中“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是要建立什么样的经济体制?(2分)

              (3)美、中两国对各自经济发展模式成功突破的手段有何共同之处?(2分)纵观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过程,你能得出什么启示?(2分)

               

            •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

              (1)根据图一回答,1958-1960年、1960-1961年,我国工业国民收入发展的趋势各是什么?结合有关史实分析其形成的原因。(10分)

              (2)根据图二回答,1976-1987年我国工业国民收入发生了什么变化?试分析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4分)

              (3)从图一、二工业国民收入的发展变化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2分)

               

            • 3.

               (1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证明我们犯了错误。       

              ——《列宁选集》

              (1)根据材料一,分析说明“现实生活证明我们犯了错误”指的是什么?(2分)列宁的初衷与现实发生矛盾的根源是什么?(2分)

               材料二  “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大国崛起》解说词

              (2)材料二中所说的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得益于什么政策?(2分)

              材料三  在某种意义上,有人说,他挽救了市场经济。就是说,市场经济不是没有毛病,出了一些毛病,在30年代的时候,他引进了一些新政,然后使市场经济又回到了一个比较健康发展的轨道。……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

              —— 《大国崛起》解说词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你怎样理解“他挽救了市场经济”?(2分)这种“新模式是什么?”(2分)

              材料四  1985年8月28日,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曾说到“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吸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采取的重大举措。(6分)

               

            • 4.

              (14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产品

              名称

              单位

              按人口平均产量

              各国为我国倍数

              中国

              苏联

              美国

              英国

              苏联

              美国

              英国

              电力

              7.9

              219.5

              1144.6

              514.9

              27

              141

              63

              原煤

              公斤

              8.0

              761.0

              3498.0

              4938.0

              9

              41

              58

              生铁

              公斤

              1.7*

              84.4

              244.5

              165.9

              50

              144

              9

              公斤

              0.9

              95.3

              376.3

              255.2

              106

              418

              281

              棉布

              公斤

              7.34*

              20.28

              61.42

              70.38

              2.8

              8.4

              9. 6

                  *包括个体手工业的产量。

              ——《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1958年统计出版社出版)

              材料二: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第一天起,应该说就担负起100多年来受到严重阻碍的工业化重任。但是从1953年我国完成战后的经济恢复,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后,资本(包括人力资本)和资源严重缺乏就开始困扰着中国共产党,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

              ——武力《中国共产党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认识和实践》

              (1)据材料一分析建国初期工业化面临怎样的问题?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采取的“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是什么?简要分析产生这一战略的国际因素。(4分)

              材料三:在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上,我们没有犯原则性的错误。我们比苏联和一些东欧国家做得好些。像苏联的粮食产量长期达不到革命前最高水平的问题,像一些东欧国家由于轻重工业发展太不平衡而产生的严重问题,我们这里是不存在的。……我们现在的问题,就是还要适当的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多的发展农业、轻工业。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1956年4月)

              (2)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在农、轻、重关系的问题上毛泽东提出了怎样的设想?在其后的实践过程中又有何偏差?(3分)

              材料四:“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3)材料四中邓小平对“计划”和“市场”又是如何认识的?(1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中国主动融入世界市场的三个节拍。(3分)

              材料五:

              中共十六大报告主题

              (2002年)

              中共十七大报告主题

              (2007年)

              中共十八大报告主题

              (2012年)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4)根据材料五,指出本世纪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有何变化?(1分)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2分)

               

            • 5.

              (14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产品

              名称

              单位

              按人口平均产量

              各国为我国倍数

              中国

              苏联

              美国

              英国

              苏联

              美国

              英国

              电力

              7.9

              219.5

              1144.6

              514.9

              27

              141

              63

              原煤

              公斤

              8.0

              761.0

              3498.0

              4938.0

              9

              41

              58

              生铁

              公斤

              1.7*

              84.4

              244.5

              165.9

              50

              144

              9

              公斤

              0.9

              95.3

              376.3

              255.2

              106

              418

              281

              棉布

              公斤

              7.34*

              20.28

              61.42

              70.38

              2.8

              8.4

              9.6

                  *包括个体手工业的产量。

              ——《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1958年统计出版社出版)

              材料二: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第一天起,应该说就担负起100多年来受到严重阻碍的工业化重任。但是从1953年我国完成战后的经济恢复,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后,资本(包括人力资本)和资源严重缺乏就开始困扰着中国共产党,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

              ——武力《中国共产党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认识和实践》

              (1)据材料一分析建国初期工业化面临怎样的问题?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采取的“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是什么?简要分析产生这一战略的国际因素。(4分)

              材料三:在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上,我们没有犯原则性的错误。我们比苏联和一些东欧国家做得好些。像苏联的粮食产量长期达不到革命前最高水平的问题,像一些东欧国家由于轻重工业发展太不平衡而产生的严重问题,我们这里是不存在的。……我们现在的问题,就是还要适当的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多的发展农业、轻工业。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1956年4月)

              (2)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在农、轻、重关系的问题上毛泽东提出了怎样的设想?在其后的实践过程中又有何偏差?(3分)

              材料四:“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3)材料四中邓小平对“计划”和“市场”又是如何认识的?(1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中国主动融入世界市场的三个节拍。(3分)

              材料五:

              中共十六大报告主题

              (2002年)

              中共十七大报告主题

              (2007年)

              中共十八大报告主题

              (2012年)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4)根据材料五,指出本世纪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有何变化?(1分)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2分)

               

            • 6.

              (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012年9月29日中央电视台播出“走基层‘百姓心声'特别调查:幸福是什么?”其中一位务工大哥平静回答“我姓曾”网络爆红。幸福是什么?不同地区,不同时代,人们对幸福的理解也不同,根据下列表格回答关于幸福观的有关问题。

              时代

              幸福观

              古代

              1.不断提升美德的过程就是追求幸福的过程。“一箪食,一瓢饮”能够修得高尚品德,这样的苦行值得赞颂。

              2.“多子多福”是幸福的显著标志。“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家族“香火”的旺盛是个人幸福的体现。

              近现代

              近代的中国人,对幸福的理解似乎更多样。有人把国家的富强独立当做终身幸福而奋斗,而新文化运动以来的年轻人却认为幸福就是自由、平等地追求自己所渴望的东西,比如婚姻、学业、事业。

              当代

              改革开放前,人们普遍接受幸福与物质追求相分离,“越穷越光荣”。改革开放后,很多人把财富的多寡看做幸福与否的标准。“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成为2010 年的流行语。

              现在

               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梦,成为现在国人的幸福观。“中国梦”寄托着13亿中国人的夙愿。国人纷纷争做最美中国人,“中国梦,我的梦”成为2013 年以来的流行语 。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社会幸福观形成的原因。(2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近现代社会幸福观形成的原因及对当时中国的影响。(10分)

              (3)结合所学知识,请谈谈你对当代这种社会幸福观的看法。(2分)

              (4)“中国梦,我的梦”出现的背景是什么?(4分)

               

            • 7.

              (26分)中国看世界,世界看中国。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面对西方文明时,中国大体上都是坚持克拉克(Edward A.kracke)所说的,“在传统中变”,可是,1895年以后,在这种追求富强的心情中,一切却似乎在向着西方式的“现代”转化,出现了“在传统外变”的取向。

              ——葛兆光《1895年的中国:思想史上的象征意义》

              材料二:2005年6月27日。中国的新变革——小世界,大赌注。这一期《时代》(美国著名新闻周刊)谈的正是“中国制造”,全世界没有谁能逃脱的“中国制造”,甚至连故去的毛泽东,在本期的《时代》封面里,也穿上了时髦的LV——很显然,这件LV,也是“中国制造”。

              (1)结合19世纪末 20世纪初的史实,从政治文明的角度说明中国为“追求富强”出现“传统外变”的观点。并分析出现“传统外变”的原因。(12分)

              (2)简要说明近代西方经济文明与近代中国的历史关联。(8分)

              (3)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全世界没有谁能逃脱 “中国制造”的原因。(6分)

               

            • 8.

              (25分)“革”字有变革、更改之意。从19 世纪后期开始到整个20 世纪的中国,“革命”“改革”等词频繁出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Revolution者,若转轮然,从根柢处掀翻之,而别造一新世界。

              ——梁启超《释革》(1903年)

              材料二  世界上有了这样大的变动(一战后,欧洲各国的工人运动)……像英国那样素以“无血革命”自夸的国民,又想拿出他们宪政的天才来顺应这种世变,求得一个无血的社会革命。

              ——李大钊《战后之世界潮流——有血的社会革命与无血的社会革命》

              材料三  傅斯年提出……所谓“近代意义”的革命,“不只政治革命,应该概括一切社会的、文艺的、思想的改革而言”。

              ——罗志田《与改良相通的近代中国“大革命”》

              材料四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是一件很重要的必须做的事,尽管是有风险的事。……我们在确定做这件事的时候,就意识到会有这样的风险。我们的方针是,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走一步,看一步。

              ——1985年邓小平会见日本自由民主党副总裁二阶堂进时的谈话

              请回答: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有人认为辛亥革命是“别造一新世界”,你是否同意其观点?请结合史实说明你的理由。(5分)

              (2)材料二中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的“无血革命”是指哪一事件?称其为“革命”的主要原因是什么?(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 20世纪第二个十年“文艺的、思想的改革”分别有哪些?(4分)  

              (4)阅读材料四,为什么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4分)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革命”一词在政府工作报告里逐渐淡出,而“发展”一词频繁出现,请分析出现这一变化的国际大背景。(6分)

               

            • 9.

              (28分)货币是用作交易媒介、储藏价值和记帐单位的一种工具,是专门在物资与服务交换中充当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在现代经济中,货币起着根本性的作用。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获得了世界白银供给的一个相当巨大的份额。彼埃尔·肖努曾估计,美洲白银的1/3以上最终流人中国;魏斐德估计,约有一半的美洲白银落户中国;梁方仲认为,约占  世界银产量15%的日本白银,也几乎全部进入中国。如果我们接受巴雷特提供的数据,即从1493年到1800年,全世界约85%的白银都产自美洲,那么世界白银产量的43%至57%可能都留在了中国。在众多版本中,Von Glahn的估讦最为低调,他认为从16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流入中国的白银占世界产量的1/30。相比而言,弗兰克关于中国获得世界银产量的一半的估计或许更接近真实情况。

              ——据高程《海外白银的输入与晚明中国商人阶层的兴起》

              材料二:1935年,为防止白银外流,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规定白银国有,统一发行法币,以法币代替银元,作为市场唯一流通货币。

              (1)根据材料一,明朝中国的白银供给主要来源于哪里?分析这种现象出现的历史背景。(8分)

              (2)1800—1838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主要原因是什么?归纳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白银外流剧增的原因。(6分)

              (3)从国际国内两方面分析材料二中改革发生的主要历史背景。(8分)

              (4)1987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第四套人民币,新增面额50元、100元人民币,其主要原因是什么?从上述货币的发展,我们可以得出什么启示?(6分)

               

            • 10.

              (24分)市场因素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经济乃至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进行了各种探索,积累了经验,也留下了不少教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据叶书宗《善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比有哪些“改变”。(6分)

              材料二:市场是一种古老的制度。……然而,有将近四十年的时间,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出乃至消失,以至于整整一、两代中国人对于市场完全感到陌生。……最近十几年里,对我们日常生活以及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影响最大最深刻的莫过于市场了。……

              ——梁治平《市场·国家·公共领域》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四十年的时间,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出乃至消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最近十几年”中国的市场经济又是怎样建立起来的?(10分)

              材料三:1944—1951年间,美国与其他先进的工业化民主国家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度建设。战后秩序的制度化因之在范围上大大超过了以往,涵盖战后联盟间的经济稳定、贸易、金融、货币和政治、安全等关系。

              ——[美]约翰·伊肯伯里《大战胜利之后》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在“战后秩序的制度化”方面的表现及动机。(8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