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改革是当今中国的主流,是全民之共识 ,是社会不断前行的动力源泉。
              材料一 19世纪下半叶,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就已经艰难地挪动了它的脚步。李鸿章是中国工业革命的先驱之一。但经过一场甲午战争,穷兵黩武的明治维新却成了文明的代表,李鸿章推动的以民生富国为本的工业革命反倒被中国人贬作“维护腐朽制度的尝试”。
              (1)中国的现代化运动挪动的第一步是指哪一历史事件?谈谈你对它被贬作“维护腐朽制度的尝试”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清朝有很多改革的机会,可是一延再延,错过时机。清义和团乱后,慈禧想改革了,提出九年立宪,但是迟迟没有动作,到了辛亥革命爆发前5个月才搞出个“皇族内阁”来,整个社会此时已经失去改革的耐心。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整个社会此时已经失去改革的耐心”的原因,并分析由此产生的社会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2010年11月6日在上海举行的第四届“世界中国学论坛”,各国学者热衷于当代“中国经济模式”的探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王晨指出,中国将走与以往大国崛起不同的发展道路。
              ——以上材料来自“凤凰网”

              (3)各方学者所热衷的“中国经济模式”指什么?试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材料分析中国历次改革与革命成败给我们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改革是当今中国的主流,是全民之共识,是社会不断前行的动力源泉。
              材料一 19世纪下半叶,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就已经艰难地挪动了它的脚步。李鸿章是中国工业革命的先驱之一。但经过一场甲午战争,穷兵黩武的明治维新却成了文明的代表,李鸿章推动的以民生富国为本的工业革命反倒被中国人贬作“维护腐朽制度的尝试”。  
              (1)中国的现代化运动挪动的第一步是指哪一历史事件?谈谈你对它被贬作“维护腐朽制度的尝试”的理解。
                                                                                                                                                                              
              材料二 清朝有很多改革的机会,可是一延再延,错过时机。清义和团乱后,慈禧想改革了,提出九年立宪,但是迟迟没有动作,到了辛亥革命爆发前5个月才搞出个“皇族内阁”来,整个社会此时已经失去改革的耐心。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整个社会此时已经失去改革的耐心”的原因,并分析由此产生的社会影响。
                                                                                                                                                                              
              材料三 2010年11月6日在上海举行的第四届“世界中国学论坛”,各国学者热衷于当代“中国经济模式”的探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王晨指出,中国将走与以往大国崛起不同的发展道路。
              ——以上材料来自“凤凰网” 

              (3)各方学者所热衷的“中国经济模式”指什么?试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4)根据材料分析中国历次改革与革命成败给我们的启示。
                                                                                                                                                                               
            • 3. 200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30年来,改革开放给我国带来了深刻的社会变化。根据相关知识回答:
              (1)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改革开放开始的标志,这次会议作出的战略决策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0年的改革以1992年为界,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1992年前后,对内改革的重心有什么不同?推动重心发生转变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0年来,对外开放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历程。请完成下表。
            • 4. 有学者在研究经济发展模式时发现:上个世纪20年代,苏俄国曾实行“新经济政策”,中国曾开创“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30年代美国推行了罗斯福“新政”;80年代邓小平又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倡导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上反映出的共同的实质性的问题是
              [     ]

              A.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相互学习借鉴
              B.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没有本质差异
              C.这些历史巨人善于化腐朽为神奇
              D.“实事求是”是世界性的人类智慧
            • 5. 分析下图可知,导致中美贸易变化的主要因素有
              ①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美贸易额持续增长②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战略,经济迅速发展
              ③中美正式建交,促进了两国间贸易的发展④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区域经济合作得以加强

              (数据来源予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     ]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 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朝奉行“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使人力无遗而地力殆尽”的政策,多次颁令实行矿禁,并用“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限制商业活动。对“客商资本稍多者”又行“劝借”,稍有不从,“轻则痛行笞责,重则连船拆毁,客商狼藉,号哭多次”,最终“多致卖船弃业”。
              (1)依据材料一,归纳清政府采取的经济政策并分析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美国1929——1937年失业率变化图

              (2)依据材料二,分析美国失业率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政府采取的哪些具体举措导致了这一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变化图

              (3)上图反映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GDP增长率出现三个峰值,分别是1957年、1985年和1995年,请概括指出这些峰值出现的关键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上述材料,分析政府的经济职能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近代以来,上海见证了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重大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上海开埠后“布大行,价才当梭布(土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消减大半”……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中国丝、茶的出口额迅速增长。茶的出口由1843年的1300多万斤增加到1855年的8400万斤;丝的出口从1843年的1000多包增加到1855年的56000多包。由于丝、茶等农产品的大量出口,一些地区的农民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桑植茶。
              ——摘编自李侃等《中国近代史》

              (1)材料一反映出中国经济出现了什么新变化?这一变化对中国经济结构有何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1866年,方举赞在上海创办发昌机器厂。三年后,仿洋商企业用车床生产,由一个手工锻铁作坊转化为近代企业……1872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轮船招商局,主要从事客运和漕运等运输业务。
              (2)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进一步的变化。请依据材料二加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1955年12月以后,上海郊区农村基本实现农业合作化,城市手工业合作化迅速发展,私立医院、学校先后改为公立;许多工商业者纷纷申请合营,对此,上海市工商联主委盛丕华挥毫写下一首诗:“二千代表递申请,十万企业尽合营,街街巷巷飘红旗,家家户户贴双喜。”
              (3)材料三反映出建国初期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什么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四 图一为上海市粮票(1955年起发行至1993年停止流通)。图二为上海飞乐音响股份有限公司的股票,该公司创立于1984年11月18日,是新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上市公司。

              图一

              图二

              (4)由发行粮票到发行股票反映出中国的经济体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一九五三年以来,我国市场上出现了若干种日用消费品供不应求的现象。一九五三年上半年,在小麦遭受冻灾的地区,粮食的供求状况很紧张,下半年,食油、肉类在许多地方也供不应求,不少城镇中都要排队购买。适应当时的需要,中央人民政府在一九五三年十二月,对粮食实行了计划收购(即统购)和计划供应(即统销);然后对食用植物油也实行了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从一九五四年九月十五日起,又对棉花实行计划收购,对棉布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对粮食、油料、棉花、棉布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无疑是一种重大的措施。它关系到全国人民生活中最重要的吃饭和穿衣的问题,也关系到我国城乡经济生活的许多方面。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对我们国家目前的情况来说,是很必要的。只有采用这种办法,才能保证我国人民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才能制止投机活动,保证市场物价的稳定,才能使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得以顺利地进行。
              ——陈云:《关于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1954年9月23日)

              材料二 理顺物价,改革才能加快步伐。物价问题是历史遗留下来的。过去,物价都由国家规定。例如粮食,还有各种副食品,收购价格长期定得很低,这些年提高了几次,还是比较低,而城市销售价格又不能高了,购销价格倒挂,由国家补贴。这种违反价值规律的做法,一方面使农民生产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另一方面使国家背了一个很大的包袱,每年用于物价补贴的开支这几百亿元。这样,国家财政收入真正投入经济建设的就不多了,用来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就更少了。所以,不解决物价问题就不能放下包袱,轻装前进。最近我们决定放开肉、蛋、菜、糖四种副食品价格,先走一步。
              ——邓小平:《理顺物价,加速改革》(1988年5月19日)

              材料三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缩小农副产品的统购范围和降低征购指标,开放城乡农副产品集贸市场。到1982年,全国农副产品中油料产量超过1100万吨,比1978年增加659.9万吨;肉类产量超过1300万吨,比1978年增加494.5万吨;农村集市从无到有,发展到41184个。1983年,国家正式取消实行了20多年的布票,肉票、油票也陆续取消。1985年1月,中共中央一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规定,国家对粮食、棉花等农产品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农村粮食供给制随之取消。1993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推动建立国家宏观调控下的自由市场购销体制,各地相继取消了城镇口粮定量供应制度。至此,长期以来实行的票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摘编自董辅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制定“统购统销”政策的历史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8年后“统购统销”变化的特点及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统购统销”的历史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为非公有制经济“正名”,在新中国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由“合理调整工商业”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再到“作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最终发展为今天“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过程主要反映了
              [     ]

              A.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在不断发展和变化
              B.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的与时俱进
              C.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趋势不可逆转
              D.经济体制改革在不断创新中发展
            • 10. 列宁曾经指出:“国家资本主义,就是我们能够加以限制、能够规定其范围的资本主义,这种国家资本主义是同国家联系着的……国家资本主义是我们应当将之纳入一定范围的资本主义……”从性质上和做法上符合该材料的有
              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②新经济政策③斯大林模式及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
              ④戈尔巴乔夫改革⑤中国过渡时期的做法⑥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政策
              [     ]

              A.②③④⑤⑥
              B.②④⑤⑥
              C.③④⑤⑥
              D.②⑤⑥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