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刑生力,力生强,强生威,威生德,德生于刑。--《商君书•说民》
                  材料二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黔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
                  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卫鞅曰“此皆乱化之民也”,尽迁之於边城。其後民莫敢议令。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   秦孝公任商鞅,……(商鞅)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复三代无知兵事,而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孝公十二年之制。数年之间,国富民强,天下无敌。--《通典卷一•食货》
                  材料四  弃道而用权,废德而任力,峭法盛刑,以虐戾为俗,欺旧交以为功,刑公族以立威,无恩于百姓,无信于诸侯。人与之为怨,家与之为仇。故孝公卒之日,举国而攻之,东西南北莫可走,仰天而叹:“嗟乎!为政之弊至于斯极也!”卒车裂族夷,为天下笑。斯人自杀,非人杀之也。--《盐铁论•非鞅篇》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的思想主张。
              (2)据材料二概括商鞅是如何实践其思想主张的?
              (3)据材料三和材料四,指出商鞅变法和商鞅个人的结局。这种结局分别说明了什么?
            • 2. 材料一  (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1975年湖北云梦县睡虎地秦墓出土的武士斗兽纹铜镜。 

              请回答:
              (1)司马迁对商鞅变法的评论是否正确?结合史实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山无盗贼”和“民勇于公战”跟变法中哪些条款有关?试作简要评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二反映出怎样的历史信息?结合有关知识分析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孝公已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战国策?秦策一》)从材料中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①“惠王代后”是造成商鞅悲剧的原因之一 ②说惠王之“人”为没落贵族
              ③商鞅变法在秦国深入人心④商鞅权力过大威胁到秦惠王统治
              [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③④
            • 4.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北魏内秘书令李冲上言:“宜准古法:五家立邻长,五邻立里长,五里立党长,取乡人强谨者为之。邻长复一夫(免除一人的徭役),里长二夫,党长三夫,三载无过,则升一等。其民调(每丁每年向国家输绢、绵,为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民年八十已上,听一子不从役。“孤独、癃老、笃疾、贫穷不能自存者,三长内迭养食之。”文明(冯)太后曰:“立三长则课调有常准,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何为不可!”甲戌,初立党、里、邻三长,定民户籍。民始皆愁苦,豪强者尤不愿。既而课调省费十余倍,上下安之。
              ——《资治通鉴》卷一三八

              材料二 那么,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有些现象值得深思,比如,实行青苗法,政府规定利率为20%,官员擅自提到30%,结果新法实行之后连年自然灾害,官员逼债,农户纷纷破产,连富户也无法幸免;政府要平抑物价、抑制私商,宦员就用更坏的官商代替私商,市场、货源、价格被政府高度垄断,百姓被盘剥更严重。虽然变法增加了财政收入,但以民穷为基础的国富却难以持续,社会怨声栽道,民不聊生。
              ——《从王安石变法中得到的启示》(《南方日报》2010年9月6日)

              材料三 明朝张居正改革的内容涉及到很多方面,其中对当时社会影响最大的之一是改革赋役制度:万历六年(1578年)下令对“天下田亩通行丈量”,结果查出豪强地主隐瞒的土地多达三百万顷。万历九年推行一条鞭法。一条鞭法规定:把田赋、原先按户丁征派的力役和其他各种名目的杂税合编为一条,统一按田亩核算,“计亩征银”;官府用取代力役的丁银雇人服役;取消里甲征收的环节,统一由官府收解。万历十年,张居正阖然长逝。伺机而动的保守派群起反扑,他们怂恿年龄渐长、对权相劝教约束早怀不满的明神宗下诏削夺张居正官秩,抄没其家。考成法和限制官员特权等制度、法令相继被废除,十年改革毁于一旦。
              ——曹大为《起衰振隳改制开新——评张居正改革》(《光明日报》2010?6?8)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特点。并分析孝文帝改革中三长制和租调制得以成功推行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青苗法的特点及产生这一特点的原因,并依据材料二概括青苗法实施的后果,分析形成这一后果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据材料三,分析张居正改革的积极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上述改革的成败,你有哪些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主要是通过限制大地主阶级的利益和通过政府利用商人专营某些商业行业,来获取财政收入,这对商品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变法较多地反映中小地主和中小商人的要求,尤其是南方地主和商人的要求……总的来说,变法是代表地主阶级革新派的一种主张,其主流应该肯定。
              ——据《王安石变法与商品经济》

              材料二 王安石不应算做是中小地主的政治代表,使用大、中、小地主代表以及革新派、守旧派等概念,都不能确切地反映当时的客观史实,应该分为官户、乡村上户和坊郭上户(北宋文献中的概念)三个阶层。从出身看,变法派与反变法派分子同属官户……客观上,王安石变法增加了农民负担,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三冗”问题,仅从流通领域进行了利益再分配,将权力收归中央,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应予基本否定。
              ——据《王安石变法简论》

              问题:
              (1)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主要有哪些?材料一、二研究王安石变法,采用的相同方法是什么?结论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应当如何评价历史上的变法运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王安石推行变法的首要任务:
              [     ]

              A.缓和阶级矛盾  
              B.解决财政危机  
              C.改革官僚弊政  
              D.解决立法之争
            • 7. 针对王安石变法,苏辙曾提出批评:“以钱贷民,使出息二分,本以救民,非为利也。然出纳之际,吏缘为奸,虽有法不能禁。”苏辙批评的变法措施是  

              王安石画像

              [     ]

              A.均输法                       
              B.青苗法            
              C.募役法                      
              D.保甲法          
            • 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王安石对宋神宗说:"今所以未举事者,凡以财不足故。故臣以理财为方今先急。未暇理财而先举事,则事难济。臣固尝论天下事如弃棋,以下子先后当否为胜。又论理对以农事为急,农以去其疾苦,抑兼并,便趣农为急。此臣所以汲汲于差役之法也。
              (1)依据材料一,指出王安石实行"差役之法"的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在征收免役钱时,还加收宽剩钱,以备荒年之舟。开始说是以备荒年,实际上年年征收,与常赋无异,规定标准为百分之二十,执行中普遍扩大到百分之四五十,更为严重的是,交了钱还得服役,且免役收入也没有专款专用。据记载,免役钱"岁入一千八百七十二万九千三百",专用于雇役"所费止用所入三分之一"。到了变法后期,国家通过免役所得款项甚至超过了原先创收中比例最大的青苗法所徐 正因为存在着这样的弊端,使得原先要求改革差役法的大臣们到后期都群起反对免役法。      
              (2)依据材料二回答,免役法的实施产生了怎样的结果和影响?后世的改革者应从中吸取什么教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王安石提出“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相应的变法措施是

              A.青苗法
              B.农田水利法
              C.募役法
              D.方田均税法
            • 10.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演进,家庭的结构与规模、观念与伦理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动,这种变动在新旧社会形态更替,或某一社会形态内部发生重大变化时期更为明显。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据《史记·商君列传》

              (1)指出商鞅所采取的上述措施对家庭带来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20世纪初,一个引人瞩目的现象是,家庭制度在中国受到空前激烈的批判:一个将家庭作为组织、管理社会基础的传统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为了从传统之茧中蝶化,对家庭制度进行批判是必然的。
              ——据孟宪范《家庭:百年来的三次冲击及我们的选择》

              (2)从现代化的角度分析,为什么20世纪初的中国“对家庭制度进行批判是必然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1982——2005年南京户(家庭)规模的构成(%)

              ——据南京市统计局《改革开放以来南京市人口、家庭结构的变迁》

              (3)根据上表,概括1982到2005年间南京市(家庭)户规模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四 1982年5月亚太地区老龄问题政府间预备会议上,大会秘书长柯里根说:“随着各国工业化和都市化,许多国家的家庭遭到破坏,对老年人产生可悲的后果。希望中国在工业化的同时,创造出整套处理好家庭关系的办法,树立正确对待老人的榜样,这是对人类社会的一项重大贡献。”
              ——据陈功《家庭革命》

              (4)结合所学历史知识,谈谈我们应如何处理柯里根所提出的“老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