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故治国者欲民之农也。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则众力不足也……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多),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                                            --摘自《商君书》
              材料二: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在梭伦以前的时代盛行的农村高利贷,以及地产的无限制的集中,都受到了节制。商业以及靠奴隶劳动日益大规模发展起来的手工业和工艺,都成了流行的职业……由货币、奴隶以及商船构成的财富日益增加,但是,这些财富已经不是仅仅用来购置地产,它已经变成了人们所追求的目的本身了。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商鞅与梭伦所采取经济政策的主要指导思想。
              (2)据材料一,概括“事商贾”带来的危害。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
            • 2.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商鞅变法是秦国崛起的关键。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商鞅说服了孝公,使孝公坚定了变法的决心。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实行第一次变法……商鞅主张对轻罪用重刑。认为这样可以迫使民众连轻罪也不敢犯,重罪更不敢犯。商鞅为了保护私有的耕牛和马,对盗窃牛马的人判处死刑;为了统一度量衡,规定“步过六尺者有罚”。……新法规定,凡一家有两个以上的成年男子就必须分家,各立户头,否则要加倍出赋税。努力搞好生产,粮食和布帛生产多的,可以免除劳役。从事末利、游手好闲而贫穷了的,把全家罚作官奴隶。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这场变法历时二十三年,分三个阶段,层层递进,体系严密,其最终的结果是把秦国变成了一个纪律严明、高效好斗的战争机器。
              --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
              (2)结合上述材料,说明商鞅变法所采取措施的影响。
            • 3.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驷即位。前325年,赢驷仿山东六国做法,亦自称为王,斯为秦惠文王。惠文王对商鞅有所顾忌,公子虔等一帮人就乘机捏造谣言向惠文王诬告“商君欲反”。于是,惠文王借此将对秦国有功的商鞅车裂而死,并族灭其家,以巩固自己的权力和地位。惠文王杀死与自己宿怨极深的商鞅,却在总体上保留了商鞅推行的政策,还对商鞅变法的部分措施予以调整、修改,比如对游说之士开禁,从而吸引了一批人才入秦,诸如公孙衍、张仪、魏章、司马错等魏人都能为赢驷重用。这多少又可看作是对商鞅变法“矫枉过正”的一种反拨。赢驷在巩固权力之后,继承孝公遗志,东进攻魏。泰国不仅把魏国黄河以西的地盘全部吞并,而且在黄河的东岸建立了东进的前进阵地。公元前318年,魏、赵、韩、燕、楚五国联合攻秦,秦惠文王用司马错之策灭蜀。公元前313年,遣张仪自秦赴楚,诱使楚国绝齐。然后又设计诱使楚国冒险出兵攻秦,大败楚军解除了楚国对秦国本土和巴蜀的威胁。这样,秦国的关中、汉中、巴蜀连成一片,秦国对六国形成了居高临下的压迫形势,为后来秦王赢政扫灭六国创造了有利条件。
              --杨志刚《千秋兴亡:秦朝》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惠文王的为政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惠文王在秦国历史上的作用。
            • 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问题
              材料一  善为国者,其教民也,皆作壹(指专务耕战)而得官爵……所谓壹赏者,利禄官爵抟出于兵,无有异施也。--《商君书》
              材料二  故宪章旧典,始班俸禄。户增调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司之禄……禄行之后,赃满一匹者死。
              --《魏书•高祖纪》
              (1)材料一中的思想在商鞅变法的措施中有哪些体现?其“利禄官爵”的调整有何积极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中俸禄制度的特点。
            • 5.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都是在时代呼唤下的伟大社会实践活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于是以鞅为大良造。……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平斗桶权衡丈尺。
              --《史记•商君列传》
              (1)汉代王充说:“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分析商鞅变法对秦国的意义,并指出商鞅变法对后世产生的影响。
              材料二  1522年《新约全书》的德文版在德国出版。1534年,整本德文版《圣经》出版。德语《圣经》是宗教改革运动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它不仅是一种宗教教义的源泉,而且是统一德国语言和振奋民族精神的主要动力。
              --杨平《马丁•路德的圣经翻译及其影响》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指出马丁•路德翻译德文版《圣经》的主要原因,并分析德文版《圣经》的流传对德国的宗教、社会发展起到什么作用?
              材料三  在经济上,它完成了在帝国主义鼎盛时期成为经历工业革命的唯一的非西方国家的奇迹。似乎无可置疑的是,日本人对文化的独特性的强烈意识,对天皇崇拜和国家崇拜的传统,军人光荣感和勇猛的武士道精神,对纪律和刚毅的强调,产生了一种强烈的爱国主义和不畏牺牲的政治文化,加强了日本为战略上的安全和获得市场及原料而扩张为“大东亚”圈这一目标的动力。
              --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3)你怎样理解材料中所说的“奇迹”?材料所提供的历史信息能够说明日本明治维新有怎样的历史局限性?
            • 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春秋到战国,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变动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商鞅带着李悝的《法经》到秦国见秦孝公,建议孝公顺应当时形势,变法图强。以甘龙、杜挚为代表的一些守旧派竭力反对改革。他们说“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顽固地主张“法古”和“循礼”。商鞅根据历史事实加以驳斥,指出三代以来礼、法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可见历史是进化的;“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只有顺应历史潮流,“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才能使国家富强,成就霸王大业。秦孝公对商鞅的意见很欣赏,任命他为左庶长,开始推行变法。
                 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商鞅连续出兵
              魏,夺取大片土地。--摘编自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第二册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商鞅变法的社会背景和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商鞅变法的社会效果。不得照抄材料)
            • 7. 材料一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摘编自《史记•商君列传》
              (1)概括材料一中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
              材料二  秦孝公启用商鞅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其目的在强国,而非富民。随着改革的深化,秦国对全民、全军和经济的动员能力越来越强,席卷天下、并吞八荒的“秦国梦”正在一步步逼近。然而,任何一场改革,如果缺乏全民共识,不能构建上下认同的所谓“核心价值观”,要想“从胜利走向胜利”,结果可想而知。
              --王立新《商鞅改革何以为秦帝国灭亡埋下伏笔》
              (2)材料二认为商鞅改革“为秦帝国灭亡埋下伏笔”,你是否赞同?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 8.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与戎翟同俗,有虎狼之心,贪庚好利而无信,不识礼义德行。苟有利焉,不顾亲戚兄弟,若禽兽耳。
              --《战国策》
                  材料二  所谓壹刑者,刑无等级,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不从王令、犯国禁、乱上制者,罪死不赦。
                  今恃多官众吏,官立丞、监。夫置丞立监者,且以禁人之为利也;而丞、监亦欲为利,则何以相禁?……别其势,难其道,故曰:其势难匿者,虽跖不为非焉。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争,各以轻重被刑。
                  私利塞于外,则民务属于农;属于农则朴,朴则畏令。
              --《商君书》
                  材料三  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斗,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秦国民风的特点。
              (2)据材料二,指出商鞅为转变民风所采取的措施。
              (3)据材料三,简析秦国民风变化带来的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 9.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在20世纪末叶提及王安石,我们只更感到惊异:在我们之前900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其范围与深度不曾在当日世界里任何其他地方提出。当王安石对神宗赵顼说“不加税而国用足”,他无疑的已知道可以用信用贷款的办法刺激经济成长。当生产增加货物流通时,即使用同一税率也能在高额的流通状态里收到增税之成果。
              --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怎样推动了当时秦国的社会转型?
              (2)材料二中王安石“用信用贷款的办法刺激经济成长”的措施有哪些?其实际效果如何?
            • 10. 材料一  “国之所以治者三:一曰法,二曰信,三曰权。法者,君臣之所共操也;信者,君臣之所共立也;权者,君之所独制也。”--《商君书•修权))
              材料二  在梭伦的法律体系中,立法权属于全体雅典公民组成的公民大会。从执法及其监督体制看,他采取的措施是,公民陪审法庭(陪审员从各个等级中抽签产生)有权撤消或修改执政官的判决,如果公民大会对执政官在任期间的行为不满,则有权对他加以惩治。--《商鞅与梭伦法制思想之比较》
              材料三  公元前594年,雅典梭伦改革颁布“解负令”,取消公私债务,恢复债奴的公民身份,永远禁止把雅典公民沦为奴隶;他还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发展工商业经济,保护新兴工商业者的政策措施:他将人民按财产分为四个等级,各自拥有不用的政治权利。
              材料四  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史记•商君列传》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 ,指出商鞅和梭伦的法治思想的不同之处。
              (2)依据材料三、四,指出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在政治上的举措及共同目标。
              (3)依据材料三、四,指出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在经济上的举措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两次改革对两国政治体制的发展产生的影响。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