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凡为人君,患于不均,不能推诚御物。苟能均诚,胡越之人亦可亲如兄弟。
              --《魏书•高祖纪》
                  材料二  高祖曰:朕昨入城,见车上妇人冠帽而著小襦袄者,若为如此,尚书何为不察?
                           澄曰:著犹少于不著者。高祖曰:深可怪也!任城意欲令全著乎?
              --《魏书•任城王元澄传》
                  材料三  魏孝文帝的厉行改革,读史的人都说他是失策。这种观察,也是谬误了的。议论他的人,不过说他是:从此以后就同化于汉族,失掉本来雄武的特质。然而不如此,难道想永远凭籍武力和汉族相持么?……总而言之,以塞外游牧的民族,侵入中国,其结果和汉族同化而融合是不可避免的。
              --吕思勉《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孝文帝为改变“不均”推行的经济措施及其政治目的。
              (2)材料二中孝文帝为何批评元澄?这说明了什么?
              (3)材料三的作者是如何评价孝文帝改革的?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 2. 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融合,使鲜卑族以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渐转向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实质上是(  )
              A.封建化的过程
              B.农业化的过程
              C.工业化的过程
              D.汉化的过程
            • 3. 对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学术界一直褒贬不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帝恶其国俗鄙陋,乃迁都洛阳,改国姓为元氏,禁胡语胡服……时魏之势虽极盛,然剽悍勇武之风,渐次消灭……华奢柔弱之风渐行,而国势之衰兆已见。
              --根据1907年宏文馆出版的《中国历史讲义》等整理
              材料二  拓跋魏自北鄙之平城,迁都洛阳,兴学校,作均田,崇儒术,弃胡俗,而一切改从汉制,实为魏之极盛时代……诸族遂大受汉族之同化……国中一切制度文物,亦无一不仿南朝。至北齐北周之治制,则尤为隋唐治制之所本,于中国之贡献颇大。
              --摘自1913年《共和国教科书•本国史:上卷》和1928年《初中本国史》
              (1)据材料一、二,归纳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2)简要说明材料一、二对孝文帝改革评价的不同。
            • 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图为北京图书馆藏拓《元羽墓志铭》(部分):
              侍中司徒公广陵王墓铭志 使持节侍中司徒公骠骑大将军冀州刺史广陵惠王元羽,河南人。
              注:此墓志铭为孝文帝之弟羽(元羽,谥号惠)的墓志铭。
              (1)从墓志铭中,可以推断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哪些具体内容?这些改革内容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二 自从胡骑起烟尘,毛毳(cuì禽兽细毛)腥膻满咸洛。
              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
              -----唐•元稹《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法曲》(节选)
              (2)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从表现形式、文明发展角度,谈谈你对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认识。
            • 5. 【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孝文慨慕华风,力变夷俗,始迁洛邑,根本既虚,随即崩溃,亦不过数十年……
              -------《魏书•习学记言序目》
              (1)孝文帝为“变夷俗”采取了哪些措施?材料一对此举持何观点?

              材料二 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 -------列宁全集》
              (2)运用材料二的方法,结合所学知识对孝文帝改革进行评价。
            • 6.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曰:“无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如此渐习,风化可新。”
              材料二   诸胡乘晋乱迭据中土,极强盛者不过数十年,纷纠腾突,徒互为废兴而不足以定事。盖华夷地势不同,习俗亦异,统御不一,彼此不安,亦其势然也。惟拓跋迁都平城,纯用胡法控勒诸夏,故最为长久。孝文慨慕华风,力变夷俗,始迁洛邑,根本既虚,随即崩溃,亦不过数十年,天下复还中国之旧矣。然则用夏变夷者,圣人之道也;以夷制夏者,夷狄之利也;失其利则衰,反其常则灭……-------《魏书》卷三十四《习学记言序目》
              请回答:
              (1)材料一所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哪一政策?其实施的具体措施体现了孝文帝怎样的政治智慧,这对改革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指出作者对孝文帝改革所持的态度并归纳其理由。你是否赞成该观点,为什么?
            • 7. 【历史-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拓跋宏,这位非常类似二十世纪凯末尔的君王,以无与伦比的魄力,把鲜卑文化抛弃,对于汉文化,以充满敬慕的心情,毫发不遗的全部接受。
              --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
              (1)孝文帝“全部接受”汉文化的表现有哪些?
              材料二  在生活方式上,人们出于政府的压力,穿西服、军服,养成吃兽肉、喝牛奶、喝啤酒之风。
              --查常平《明治维新:一半清醒一半醉》
              (2)孝文帝改革和明治维新都不同程度上进行了“移风易俗”,分别指出这两次“移风易俗”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谈谈你对“移风易俗”的认识。
            • 8. 对孝文帝改革的认识,一种观点认为,孝文帝改革不适合北魏国家的国情和族情,是“消极的汉化”,“是要用儒家的礼教代替一切”,是北魏政治危机的开端。另一种观点认为,孝文帝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抛弃狭隘的民族偏见,坚决推行改革政策,对北方的经济发展、政治安定、文化复兴、民族融合都做出了贡献。------摘编自肖黎《魏孝文帝评传》
              (1)据材料,对孝文帝改革的认识为什么会出现如此重大的分歧?
              (2)结合你对孝文帝改革的认识,从民族融合的角度对孝文帝改革进行简要的评价。
            • 9.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孝文帝“定姓族”,确认汉人士族的法律地位,也使鲜卑贵族门阀化。他规定鲜卑中的穆、陆、贺、刘、楼、于、嵇、尉八姓同于汉族门阀中的崔、卢、李、郑四姓,只任清职,其余按照三世官爵列入不同的门第等级。--晁福林《中国古代史》材料二 须知鲜卑本无文化可言,要有学术文化,非一朝一夕所能达到。……鲜卑贵族自不能等到懂得儒学或有了“隽才”之后,才取得与汉人士族同等的社会地位。……孝文帝不讲人伦,只讲姓族,不问个人如何,只问门第高低……目的在使鲜卑贵族的政治社会地位,能与北方汉人崔、卢、李、郑等大姓迅速一致起来。
              --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材料三  时魏宗室权幸之臣,竟为豪侈,高阳王雍富贵冠一国,宫室园圃,侔于禁苑,僮仆六千,伎女五百,出则仪卫塞道路,归则歌吹连日夜,一食值钱数万。--《资治通鉴》卷一百四十九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孝文帝“定姓族”的原因?
              (2)综合上述材料,你怎样评价孝文帝“定姓族”举措?
            • 10. 【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高祖曰:“……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各宜深戒,如此渐习,风化可新。”
              -《魏书•献文六王传•咸阳王禧传》材料二  “盖帝(孝文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
              -------赵翼在《廿二史札记》(1)材料一提到的改革措施是什么?结合材料指出孝文帝推行这一措施的目的。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中赵翼的“国势之衰,实始于此”观点的认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