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北魏孝文帝下诏)“富强者并兼山泽……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郡州,与牧守(地方行政长官)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课农桑,兴富民之本。
              ──《魏书•高祖纪》材料二     诸男夫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对实行两年轮耕的)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人多地少的地方)乐还者听逐空荒……诸宰民之官(各地的地方长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更代(离职与上任)相付。卖者坐如律。
              ──《魏书•食货志》请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说明北魏均田制的实质。
              (2)它能抑制“富强者并兼山泽”吗?为什么?
              (3)概括说明北魏孝文帝鼓励农耕的措施。
              (4)简要评议北魏孝文帝均田令的影响。
            • 2. 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深远影响,有一种观点认为“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该观点中的“空前之世局面”指的是(  )
              A.秦汉时期
              B.魏晋南北朝时期
              C.隋唐时期
              D.宋元时期
            • 3. “以森林民族的原生文化,直接与高度发展的中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民族的飞跃。”材料描述的改革是(  )
              A.商鞅变法
              B.1861年改革
              C.王安石变法
              D.孝文帝改革
            • 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孝文定鼎伊洛,务欲以夏变夷,遂至矫枉过正,宗文鄙武,六镇兵卒,多摈弃之,有同奴隶,边任浸轻,裔夷内侮。魏之衰弱,实肇于此。
              --马端临《文献通考》
              材料二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材料三  魏孝文帝的厉行改革,读史的人都说他是失策。这种观察,也是谬误了的。议论他的人,不过说他是:从此以后就同化于汉族,失掉本来雄武的特质。然而不如此,难道想永远凭籍武力和汉族相持么?……总而言之,以塞外游牧的民族,侵入中国,其结果和汉族同化而融合是不可避免的。
              --吕思勉《中国通史》请回答:
              (1)材料一作者认为“魏之衰弱”的原因是什么?材料二作者认为李唐一族崛兴的原因是什么?两者评判的角度有何不同?
              (2)材料三的作者是如何反驳对孝文帝的指责的?
              (3)通过上述材料,你对民族发展和文明进步有何认识?
            • 5.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凡为人君,患于不均,不能推诚御物。苟能均诚,胡越之人亦可亲如兄弟。
              --《魏书•高祖纪》
                  材料二  高祖曰:朕昨入城,见车上妇人冠帽而著小襦袄者,若为如此,尚书何为不察?
                           澄曰:著犹少于不著者。高祖曰:深可怪也!任城意欲令全著乎?
              --《魏书•任城王元澄传》
                  材料三  魏孝文帝的厉行改革,读史的人都说他是失策。这种观察,也是谬误了的。议论他的人,不过说他是:从此以后就同化于汉族,失掉本来雄武的特质。然而不如此,难道想永远凭籍武力和汉族相持么?……总而言之,以塞外游牧的民族,侵入中国,其结果和汉族同化而融合是不可避免的。
              --吕思勉《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孝文帝为改变“不均”推行的经济措施及其政治目的。
              (2)材料二中孝文帝为何批评元澄?这说明了什么?
              (3)材料三的作者是如何评价孝文帝改革的?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 6. 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融合,使鲜卑族以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渐转向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实质上是(  )
              A.封建化的过程
              B.农业化的过程
              C.工业化的过程
              D.汉化的过程
            • 7. 对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学术界一直褒贬不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帝恶其国俗鄙陋,乃迁都洛阳,改国姓为元氏,禁胡语胡服……时魏之势虽极盛,然剽悍勇武之风,渐次消灭……华奢柔弱之风渐行,而国势之衰兆已见。
              --根据1907年宏文馆出版的《中国历史讲义》等整理
              材料二  拓跋魏自北鄙之平城,迁都洛阳,兴学校,作均田,崇儒术,弃胡俗,而一切改从汉制,实为魏之极盛时代……诸族遂大受汉族之同化……国中一切制度文物,亦无一不仿南朝。至北齐北周之治制,则尤为隋唐治制之所本,于中国之贡献颇大。
              --摘自1913年《共和国教科书•本国史:上卷》和1928年《初中本国史》
              (1)据材料一、二,归纳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2)简要说明材料一、二对孝文帝改革评价的不同。
            • 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帝迁都洛阳,改国姓为元氏,禁胡语胡服……宗室勋旧,不悦者多,……时魏之势虽极盛,然剽悍勇武之风,渐次消灭……华奢柔弱之风渐行,而国势之衰兆已见。--根据1907年宏文馆出版的《中国历史讲义》等整理
                 材料二  北魏孝文帝变法,尚文明,魏国以治,此变而得者也。--张之洞《劝学篇•变法》
              请回答:
              (1)在北魏政权是否应迁都洛阳的问题上,学术界历来存在着两派不同的意见,即赞成派与反对派,为论证这两派意见应分别使用上述哪则材料?除迁都外,北魏政权“行汉法”的举措还有哪些?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张之洞观点的合理性。
            • 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拓跋宏从小受到的是汉文化的熏陶与教育,围绕在他身边的大臣是一批具有极高文化修养的汉族士大夫。《魏书•高祖纪》说他“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冯太后还亲自将儒家的忠孝、仁爱、礼义等道德思想传授给拓跋宏。
                  材料二  孝文帝改革为中华民族在隋唐时期以青春焕发的面貌和绚丽多彩的文明行进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前列打下了基础。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概括指出这一现象对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2)结合孝文帝改革的措施说明材料二的论断。
            • 1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战争时,往往驱使汉族和其他各族的人充当步兵,在阵前冲锋,鲜卑骑兵则在后督阵,并任意纵马践踏,汉族及其他民族不堪其苦。
              ……
              孝文帝对汉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对汉族文化传统、习俗及其深邃丰富的内涵,十分敬佩和仰慕。通过对汉文化和汉族发展史的了解及与本民族现状的比较,孝文帝深刻意识到本民族及政权的落后性,坚定了他改变鲜卑旧俗、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信念……就在孝文帝要求本族改穿汉服的同时,胡服却在汉人中流传开来。以致汉族年轻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
                  材料二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