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下列中外改革,使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的有(    )
              ①商鞅变法 ②王安石变法 ③北魏孝文帝改革  ④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⑤日本明治维新
              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C.②④⑤D.①③⑤
            • 2.
              贾谊《新书•时变》评价商鞅曰:“秦人有子,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其慈子嗜利而轻简父母也,念罪非有伦理也,其不同禽兽懃焉耳。”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①商鞅此政策有利于促进生产积极性提高 ②贾谊是站在儒家伦理道德角度对商鞅进行评价 ③从具体措施角度对商鞅评价,基本符合史实 ④作者认为商鞅变法败坏社会伦理道德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 3.
              主持制定《法经》的是
              A.管仲B.李悝C.吴起D.商鞅
            • 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本题14分)
              材料一 (商鞅法令)行之二岁,秦俗日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借父攫钮(指农具),虑有德色(指脸上显出给父亲恩德的表情);母取箕帚,立而谇语(指恶语相加)。……其慈子耆利(指爱自己的孩子、贪求财利),不同禽兽者亡几耳。
              ——[汉] 贾谊《治安策》
              (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对秦国的影响。(4分)
              材料二 秦固天下之强国,而孝公亦有志之君也,修其政刑十年,不为声色畋游之所败,虽微商鞅,有不富强乎?秦之所以富强者,孝公务本力穑之效,非鞅流血刻骨之功也。而秦之所以见疾于民,如豺虎毒药,一夫作难而子孙无遗种,则鞅实使之。
              ——苏轼《东坡志林·论商鞅》
              (2)概括材料二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轼批驳商鞅的理由。(4分)
              材料三 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立威诸侯。
              ——《战国策·秦策》
              (3)根据材料三,归纳商鞅变法的内容与影响。(4分)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应如何评价历史上的改革变法。(2分)
            • 5.
              材料一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於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徒置北门者予十金。……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史记·商群列传》
              材料二 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遭利,民无余财。或争亩畔以亡身,或因饥馑以弃业,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天下,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
              ——《魏书·高祖纪上》
              材料三 旧无三长,唯立宗主督护。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李)冲以三正治民,所由来远,于是创三长之制而上之。
              ——《魏书·李冲传》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在土地问题上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简要分析采取这些措施的不同原因。(8分)
              (2)材料一、三都涉及到政治上的改革,分析其作用方面的共同点。(6分)
              (3)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都是历史上成功的改革。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改革成功必须具备哪些要素?(8分)
            • 6.
              商鞅变法给我们的启示包括
              ①合乎时宜的改革能促进社会的发展;
              ②最高统治者的支持是改革开展的必要条件
              ③改革者往往要面临巨大的阻力;    
              ④只要适应历史发展,改革都会一帆风顺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 7.
              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太和九年(485年),孝文帝下均田令:十五岁以上男夫受露田四十亩、桑田二十亩,妇人受露田二十亩。奴婢受田额与良民同。……所授之田,不准买卖。身死或年逾七十者将露田还官。此外,初授田男子另给桑田20亩,作为世业,身终不还,可传子孙,不许买卖。……新附民户,每三口加宅田一亩。桑田及宅地为世业,授田后不准迁徙。
              ——王钟翰《中国民族史》
              材料三 今介甫(王安石)为政……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抚,莫安其居……
              ——司马光《家传集》
              材料四 (农奴)在获得地主同意后,购买分配给他们长期使用的土地和其他附属地作为私产……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私产的完全自由的农民。
              ——1861年颁布的“二一九法令”
              材料五

              明治政府颁发的地契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次改革的什么措施? (4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均田令的主要内容。(4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材料三中王安石针对“士、兵、农、商”的改革措施有哪些?
              (每项各举一条)(8分)
              (4)材料四、材料五有关土地问题的规定,对两国工业化的作用有何相同之处? (4分)
              (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改革往往都涉及土地问题的原因的认识。(4分)
            • 8.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商鞅变法的主要历史作用是(  )
              A.废除秦国旧制度,使封建经济得到发展
              B.秦国成为诸侯国中实力最强大的国家
              C.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D.加强了秦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 9.
              最能体现商鞅变法性质的措施是:(    )
              A.改变了“刑不上大夫”B.奖励耕织,重农抑商
              C.废除“世卿世禄制”D.“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确立土地私有制
            • 10.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的重要时期,其根本性的变化是(  )
              A.统治方式的变化B.思想文化的变化C.社会经济的变化D.社会性质的变化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