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材料一 熙宁改制比前两次更为彻底,首先罢试诗赋,独留策论;其次新增大义,地位在策论之上。……熙宁科场改革的另一重大贡献在于王安石主持编纂、作为经义考试统一标准的《三经新义》,即《周礼》、《诗》、《书》三经义,成为科场和学官的法定教科书。
              ——郑师渠、吴怀祺主编《中国文化通史.两宋卷》
              材料二 至于介甫以其书(《周礼》)理财者居半,爱之,如青苗之类,皆稽焉。所以自释其义者,以其所创新法,尽传著新义,务塞异者之口。
              ——晁公武《郡斋读书志.新经周礼义》
              材料三 在20世纪末叶提及王安石,我们只更感到惊异:在我们之前900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其范围与深度不曾在当日世界里任何其他地方提出。当王安石对神宗赵顼说“不加税而国用足”,他无疑的已知道可以用信用贷款的办法刺激经济成长。当生产增加货物流通时,即使用同一税率也能在高额的流通状态里收到增税之成果。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王安石变法的具体措施,并指出两则材料的侧重点有何不同。(6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用贷款的办法刺激经济的增长”的措施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改革的认识。(8分)
            • 2.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既能变通则成长久之业,我国家革五代之乱,富有四海,垂八十年。纲纪制度日削月侵。官壅于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然则欲正其末,必端其本,欲清其流,必澄其源。  
              ——范仲淹《答手诏条陈十事》
              材料二 国家乃专以辞赋取进士,以儒义取诸科,士皆舍大方而趋小道,虽济济盈庭,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将何以救?在乎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范仲淹所谓“经济”,即指本于儒家的“经义”或“经旨”而经国济民)。……进士先策论而后诗赋;诸科墨义之外,更通经旨。使人不专辞藻,必明理道,则天下讲学必兴,浮薄知劝,最为至要。……其考校进士,以策论高、词赋次者为优等,策论平、词赋优者为次等。诸科经旨通者为优等,墨义通者为次等。已上进士、诸科,并以优等及第者放选注官,次等及第者守本科选限。  
              ——范仲淹《答手诏条陈十事》
              朱熹在《伊洛渊源录》中定周敦颐为道学之开山,但又论:“本朝道学之盛……亦有其渐,自范文正以来已有好议论,如山东有孙明复,徂徕有石守道,湖州有胡安定,到后来遂有周子、程子、张子出。故程子平生不敢忘此数公,依旧尊他。”
              ——《朱子语类》
              (1)结合材料一,概括指出范仲淹认为当时社会存在哪些严重问题。(6分)
              (2)据材料二及所学指出范仲淹的具体改革方法及其作用。(9分)
            • 3.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王安石)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乏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宋史·王安石传》
              材料二 荆公(王安石)当诸法草创将次就绪之时,……不免有求治太急、用人太滥之弊耶?……青苗法立意虽善,然以理势度之,不能有利而无弊,其或初年行之颇得其人,故见效多而见病少欤?抑公之聪明犹有所蔽,未及尽察欤?虽然,如当时反对党之诋其有弊而无利,此又殆必无之事。……免役法厘革数千年之苛政,为中国历史上讦一新纪元。当改革伊始,虽不免一部分人略感苦痛,然所不利者在豪右之家,前此有特权者耳,自余细民,则罔不食其赐也。
              ——梁启超《王安石传》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王安石上万言书的背景和基本主张。(5分)
              (2)据材料二,概括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的总体评价。(2分)
              (3)综合以上材料,说明改革要取得成功应注意哪些因素?(3分)
            • 4.
              阅读材料:(18分)
              材料1:仁宗之世,契丹增币,夏国增赐,养兵西陲,费累百万。
              ——《宋史》
              材料2:陛下(宋神宗)即位五年,更张改造者数千百事,……其议论最多者,五事也:一曰和戎,二曰青苗,三曰免役(也称募役),四曰保甲,五曰市易……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市易之法成,则货贿通流,而国用饶矣。
              ——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
              材料3:(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 ——苏辙《栾城三集》
              材料4:(司马光)请更张新法,曰:“……王安石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遂至民多失业,闾里怨嗟。……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农民失业,穷愁无告。”
              ——《续资治通鉴长编》
              请回答:
              (1)北宋“积贫”原因,除材料1中所涉及的以外,还有重要的一项是什么?王安石变法针对“积贫”采取的措施,除材料2中提及的以外,还有哪两“事”?依据材料2,概括王安石变法取得的成效。(6分)
              (2)依据材料3 、4,指出王安石“新法”遭到废除的原因。(6分)
              (3)有关王安石变法的评价,目前史学界主要有两种意见。一是肯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一是否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是一场脱离实际的变法运动。请选择其中一种意见评述。(6分)
            • 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9分)
              材料一:我的业师梁启超先生说,王安石是大改革家,中国千古一人,在他以前,有过改革家,如在齐的管仲,在秦的商鞅。然而,论到有见识,彻底了解宋朝的政治缺失、人民疾苦,有办法解决他的问题,有毅力贯彻他的计划,在宋朝以前或其以后,中国只有王安石。
              ——黎东方《我对历史的看法》
              材料二:王安石既执政……神宗曰:“不知卿所施以何为先?”王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变,是方今所急也。”
              ——《廿二史札记》
              材料三:王安石以新法害天下,引用奸邪,更张法令,驯至靖康之难,人皆咎安石为祸首。
              ——《廿二史札记》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变法前“政治缺失”与“人民疾苦”的主要表现是什么?(6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王安石“变风俗,立法变”主要有哪三方面措施?其中为减少“人民疾苦”,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这些措施取得了什么成效?
              (9分)
              (3)结合史实评述材料3中的观点。(4分)
            • 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本题12分)
              材料一 今则西戎已叛,屡丧边兵;此虏愈强,且增岁币。国用殚竭,民力空虚,徭役日繁,率敛日重。官吏猥滥,不思澄汰;人民疾苦,未尝省察。百姓无告,朝廷不与为主,不使叛而为寇,复何为哉?               ——人教版《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据材料一概括王安石变法的背景(3分)
              材料二 故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均矣。          
              —— 王安石《论五事札子》
              材料三 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唤“啰,啰,啰,王安石来!”鸡豕俱来就食。问其故,老妪曰:自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妾本以桑麻为业,……今桑麻失利,只得蓄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或准与他,或烹来款待他,自家不曾尝一块肉。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                                 
              ——《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
              (2)根据材料二、三,评价王安石的免役法。(5分)
              材料四 引用小人自安石始……盖安石之法犹出于所学,章子厚(惇)之法将托安石以报私怨耳,至蔡京则又托绍述以奉人主(徽宗)之侈心耳,愈变愈下,所以致中原之祸也。
              ——(南宋)吕中《宋大事记讲义》卷一
              材料五 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唯公庶足以当之矣……以不世出之杰,而蒙天下之诟,易世而未之湔者,在泰西则有克林威尔,而在吾国则荆公(注:王安石)。
              —— 梁启超《王安石传》
              (3)材料四、五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有何不同?梁启超为何这样评价王安石变法?(4分)
            • 7.
              北宋政治家王安石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其政治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朝廷大有三冗,小有三费,以困天下之财。……“何谓三冗?天下有定官无限员,一冗也;天下厢军不任战而耗衣食,二冗也;僧道多而无数,三冗也。三冗不去,不可为国。
              ——《宋史》卷二八四
              材料二 安石曰:“所以不足者,由未得善理财之人耳。”
              光曰:“善理财之人,不过头会箕敛,以尽民财。民穷为盗,非国之福。”
              安石曰:“不然,善理财者,不加赋而国用饶。”
              ——司马光《传家集》
              材料三 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主要是通过限制大地主阶级的利益和通过政府利用商人专营某些商业行业,来获取财政收入,这对商品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变法较多地反映中小地主和中小商人的要求,尤其是南方地主的商人的要求……总的来说,变法是代表地主阶级革新派的一种主张,其主流应该肯定。
              ——谷霁光《王安石变法与商品经济》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社会现象给北宋中期带来了什么严重后果?(2分)
              (2)材料二反映了王安石怎样的理财观?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的理财观在其变法中是如何体现的?(5分)
              (3)材料三对王安石变法持何态度?理由是什么?(3分)
            • 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以科名资历叙朝廷之位,而无官司课试之方。                    ——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
              材料二  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说明当时北宋在人才选用上存在哪些弊端。(4分)
              (2)材料二体现了王安石怎样的教育思想? (2分)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王安石是如何改革科举考试的?(2分)
              (3)结合所学知识,王安石变法的理财措施有哪些?(4分)
            • 9.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中国古代有功臣配享制度,即一个皇帝逝去后,要在已故臣僚中选取功勋卓著的大臣陪祀其庙庭。功臣配享皇帝,是朝廷对该大臣的最高评价。北宋神宗时,王安石“变风俗,立法度”,主导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哲宗绍圣初年,诏“王安石配享神宗皇帝庙庭”。南宋建炎初,有人提出“自绍圣以来,学术政事败坏残酷,致祸社稷,其源实出于安石”。于是,“罢安石配飨神宗庙庭”。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宋史》记熙丰(宋神宗年号熙宁、元丰)事实者,成于南渡以后史官之手,而元人因而袭之,皆反对党之言,不可征信。今于其污蔑荆公(王安石)处,皆一一详辩之……荆公不仅为中国大政治家,亦为中国大文学家。
              ——摘自梁启超《王荆公》(1908年)
              (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两宋对王安石的评价及其主要理由。(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重新评价王安石的目的及采用的方法。(9分)
            • 10.
              阅读以下材料,然后解答问题。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所示,宋仁宗时期,军费开支占政府全年总支出多少个百分比?(2分)
              (2)以上材料反映了北宋中期所面临的什么问题?(4分)这一问题产生的根源是什么?(2分)
              (3)商鞅变法和日本明治维新分别采取什么政治措施加强中央集权?(4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