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19世纪末,对戊戌变法起到一定推动作用的是(  )
              A.《敬告青年》
              B.《孔子改制考》
              C.《文学改良刍议》
              D.《庶民的胜利》
            • 2.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日本的明治维新和中国的维新变法在教育改革方面均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治四年七月十八日在废藩置县后不久即设立了文部省,……(文部省)把确立学校制度作为当务之急。……以前的学问只限于士人以上的阶层,学制颁布以后则普通人即“华士族农工商及妇女子”(后又加进卒)都能进学校学习。……学制明确表示由文部省统辖全国的学政,并制定了学区制,……小学校使用的教科书是欧美教科书的翻译本、改编本和福泽谕吉的《劝学》、《世界国尽》等启蒙教材。 
              --安冈昭男《日本近代史》材料二 除去抓印把子的政权变革(制度局之设),维新派最重视的就是科举变革。他们不仅将变科举视为培育人才的百年大计,还视科举改革为士人意识转换的枢纽。……他们也将清朝在近代的积弱积贫,国势日衰,国土日削的局面归咎于八股。……百日维新开始不久,光绪帝即下诏谕令自下科开始乡试会考及生童岁科各试,废除八股文,一律改为试策论……而且针对以往八股取士时考官偏重楷法,但求文字漂亮之弊,强调考官“不得凭楷法之优劣为高下。”
              --张鸣《再说戊戌变法》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
              (2)据材料二,指出维新派推动科举改革的原因?并概括科举改革的内容?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在教育改革上的不同之处。
            • 3. 戊戌变法期间,湖南《湘报》发表了《醒世歌》:“若把地球来参详,中国并不在中央,地球本来是浑圆物,谁是中央谁四旁。” 而守旧派名士叶德辉却说:“一、中国地处世界东南,而‘四时之序先春夏,五行之位首东南’.二、五色,黄属土,土居中央,西人辨中人为黄种,是天地开辟之初隐与中人以中位。”这一现象说明(  )
              A.中国天朝上国的观念被逐步打破
              B.中国传统思想仍占据主流意识形态
              C.近代化转型期的中国社会新旧杂陈
              D.近代报刊成为宣传新知的媒介
            • 4. 1898年光绪帝颁布的《明定国是诏》有如下内容:“京师大学堂为各行省之倡,尤应首先举办。……以期人才辈出,共济时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公车上书直接推动诏书的颁布
              B.“共济时艰”指八国联军侵华
              C.诏书指示立即筹办京师大学堂
              D.筹办京师大学堂已成社会共识
            • 5. 1897年,一代经学大师俞樾对生徒慨叹:“最近三年中,时局一变,风气大开,人人争言西学。”此时“人人争言西学”侧重于(  )
              A.仿行西方制度
              B.学习科学技术
              C.倡导实业救国
              D.创办新式教育
            • 6. 材料    日本击败中国引起了年轻的光绪皇帝的注意,他意识到有必要进行彻底的改革.1898年夏,他颁发了一系列统称为“百日维新”的改革法令。它们将地方政府集中在北京的领导之下,建立了以欧洲的学风为基础的新学校,鼓励西方式的生产方法,按西方方式建立一支新的由应征者组成的军队。这些措施始终停在纸上,因为军队支持始终维护旧秩序的皇太后。这时,他废除了年轻的皇帝,宣布由她自己摄政;废除了所有的改革法令,杀害了六位维新派领导人。--《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出“百日维新”的措施。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
            • 7. 百日维新期间,康有为上书说:“非易其衣服不能易人心,成风俗’新政亦不能行。”把变衣冠 作为推行新政的一项重要内容,其目的是(  )
              A.改旧换新,表明革命决心
              B.仿照国外,借鉴西方经验
              C.启发民智,营造变法氛围
              D.引领时尚,倡导新的风俗
            • 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1868年的明治维新起,日本开始逐渐摆脱中华法系的影响,向近代西方法律体系迈进。推翻幕府统治不久,明治政府就颁布了《五条誓文》.紧接着,明治政府又颁布了<维新政体书》,确立了国家政治制度和政府组织法。……1889年以后,日本以宪法的制定颁布为标志开始了大规模的法典编纂活动。……虽然法律的制定过程中存在与日本法律传统的冲突,然而其自古就有着善于移植外来文化并将之与本民族融合的本领……此外,日本一直未处于亚洲文化中心位置……日本民族这种独有的文化特性使得其既能够对西方法律加以借鉴和改造,又能对之进行相应的本土化,从而形成了近代意义上的法律体系,为日本的近代化提供了制度保障。可以说,法律移植与本土化的思想一直贯穿于日本法治近代化过程。
              --冯玉军《中日两国法治近代化的三元比较》
              材料二 戊戌变法以日本明治维新为范本,是康、梁对于实践西方的法治文明和实现法治国家的一次尝试。这次变法的核心指导思想就是要实现君主立宪,措施就是设国会、定宪法,限制君主的权力……康、粱的维新思想把中国近代法律思想推进了一步,预示着封建法律思想的结束。……戊戌变法是有史以来对封建法制批判最为全面的。从立法、司法以及立法、司法与行政的关系,到土地制度、税收制度、选举制度以及与发展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等各个方面,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否定或批判。……同时,改良派的变法思想也增强了人们对民主与法制的要求。
              --马聪《戊戌变法中维新派政治法律思想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概括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法治近代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戊戌变法中康、梁关于法治的主要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对各自国家建立法治社会所产生的影响。
            • 9.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日本的明治维新和中国的维新变法在教育改革方面均作出了有益的探索。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治四年七月十八日在废藩置县后不久即设立了文部省,……(文部省)把确立学校制度作为当务之急。……以前的学问只限于士人以上的阶层,学制颁布以后则普通人即“华士族农工商及妇女子”(后又加进卒)都能进学校学习。……学制明确表示由文部省统辖全国的学政,并制定了学区制,……小学校使用的教科书是欧美教科书的翻译本、改编本和福泽谕吉的《劝学》、《世界国尽》等启蒙教材。
              --安冈昭男《日本近代史》
              材料二 除去抓印把子的政权变革(制度局之设),维新派最重视的就是科举变革。他们不仅将变科举视为培育人才的百年大计,还视科举改革委士人意识转换的枢纽。……他们也将清朝在近代的积弱积贫,国势日衰,国土日削的局面归咎于八股。……百日维新开始不久,光绪帝即下诏谕令自下科开始乡试会考及生童岁科各试,废除八股文,一律改为试策论……而且针对以往八股取士时考官偏重楷法,但求文字漂亮之弊,强调考官“不得凭楷法之优劣为高下。”
              --张鸣《再说戊戌变法》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
              (2)据材料二,指出维新派推动科举改革的原因?并概括科举改革的内容?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在教育改革上的不同之处。
            • 10.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不成功的变法运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他们虽主张改革专制政体,而改革官职又不撤旧衙门,只设新衙门;他们虽主张设置制度局以实现立宪政体,但设计的主旨旨在君民共治,与西方议会抑制君权不同而赋予君主以很大权力;在思想上他们鼓吹民权,主张开发民智,但实践上却提倡“保教”,要把孔学尊为国教而顶礼膜拜。正是在如何对待西学和传统文化两大问题上,维新派给旧势力留下广阔的活动空间。改革者的怯弱只能给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增添一份步履艰难的特点。
              --沈渭兵《困厄中的近代化》
              材料二 康有为的“两考”在当时虽如梁启超所说的在学术思想界引起震动,但除康门弟子和少数人外,几乎受到新旧人物的一致反对。
              吴汝纶对严复《天演论》的推崇也说明他是一个思想非常开通的人。他说“康有为等虽有启沃之功,究仍新进书生之见”“中国旧学深邃,康梁师徒所得中学甚浅,岂能胜删定纂修之任?斯亦太不自量矣”。康有为想通过重构中国传统儒学,在思想上主导这场变法维新运动,但其学养却难以令人信服,结果适得其反。
              --江中孝《关于康有为和戊戌维新的指导思想问题》
              材料三 日本维新前在统治阶级内部分化出了一个资产阶级化的下级武士阶层,他们是藩政改革的核心力量。日本民族具有吸收外来文化的历史传统,形成一个稳定而又开放的文化系统。日本明治维新主要领导人大多数参与了藩政改革,积累了丰富的政治斗争经验。
              --刘越英《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若干条件之比较研究》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改革者的怯弱”的具体表现。
              (2)据材料二,分析康有为的思想为什么会受到“新人物”的反对?
              (3)参照材料三对明治维新的认识,说明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一次成功的改革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