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风物长宜放眼量。
              日本天皇颁布《五条誓文》
              一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
              二上下一心,大展经纶;
              三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使人心不倦;
              四破例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
              五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夫病症既变,宜用新方;岁步既更,宜革旧历。”
              上述表格中的史料分别反映了什么重大历史事件?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
            • 2. 【历史-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这班人(维新派)中国学问是有底子的,外国文却一字不懂。他们不能告诉人“外国学问是什么,应该怎么学法”,只会日日大声疾呼,说:“中国旧东西是不够的,外国人许多好处是要学的。”这些话虽然象是囫囵,在当时却发生很大的效力。他们的政治运动,是完全失败……
              --摘自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1923年)
              (1)材料中“外国人的好处”主要指什么?“在当时发生很大的效力”具体又指什么?
              (2)你是否赞同梁启超关于“他们政治运动完全失败”的观点,请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 3. 近代某读书人感慨道:“从此我就从八股文中解放出来,再不用墨守朱子章句而改做另一 文体的策论了。策论不是受什么格式限制的,而内容要求丰富,议论则要求纵横捭阖,这 就非多读书不可,……”此情形是受下列哪一事件影响(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 4. 《中华文明史》指出: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是指戊戌变法运动(  )
              A.阻止了民族危机的继续加深
              B.改革了封建君主专制体制
              C.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D.动摇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
            • 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穆罕默德•阿里的历史意义在于他是第一个意识到西方技术的意义并有效地利用西方技术来为自己的目的服务的中东的统治者。
              一一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阿里改革是如何学习利用西方技术的?
              (2)与同样在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进行改革的中国戊戌变法相比,二者在改革方式上有何不同之处?在历史作用上又有何相同之处?
            • 6. 《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
              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正因如此,史学界才有人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历史争鸣•回顾戊戌》
              材料二1860年代,……改革使斗争空前激烈,俄罗斯站在一个十字路口:它是把西方模式作为“现代化的普世道路”而遵循前进,还是找一条“俄罗斯特殊性之路”?这就是此后半个世纪展现在俄罗斯大地上的基本事态,它涉及思想与文化斗争、政治与经济斗争。
              --钱乘旦为《现代化的特殊性道路》所作序言
              (1)据材料一,指出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起点的主要依据。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俄国1861年改革遵循的“西方模式”的含义。如何理解“俄罗斯特殊性之路”?
            • 7. 不论是寻求富国强兵,还是挽救统治于危亡,改革都是必然之路。结果是如愿以偿,抑或是事与愿违,改革都是改革者应对时局诉求的回应。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昔同治初年,德相毕士麻克语人曰:“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求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呜呼,今虽不幸而言中矣,惩前毖后,亡羊补牢,有天下之责者,尚可以知所从也。--梁启超《论变法不知本原之害》
              材料二  1895年“公车上书”事件标志着维新派正式形成。他们的政治理想就是在中国建立立宪政治。“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主张在中国实现三权分立,拟订宪法,召开国会,君民共主。如此,可挽救日益加深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中国的富强指日可待……--张岂之《中国文明十五讲》
              材料三  论者曰“中国之当改革不待言矣,然此次之改革,得无操之过蹙,失于急激,以自贻蹉跌之忧乎?”辩曰“中国之言改革,三十年于兹矣,然而不具改革之效,而徒增其弊何也?凡改革之事,必除旧布新,两者之用力相等,然可有新也。 苟不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材料四  戊戌维新,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少,而实二十世纪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也。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同治初年的中国人和日本人学习西方的重点有何不同?
              (2)依据材料二分析维新派在制度设计上有何创新?又有哪些保留?
              (3)材料三中关于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争论,论者和辩者的主要观点各是什么?
              (4)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戊戌变法“实二十世纪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的理由。
            • 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戊戌变法的失败而消失其影响,相反,更加深入人心。……构成了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
              --颜炳罡《戊戌变法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材料二  长时间来,关于戊戌变法是保守的观念,影响广泛而深巨。……近20年来,有学者认为:从中国近代化进程视角来看,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不可或缺的历史环节。……时下又流行一种意见,戊戌变法打断了洋务运动的进程,使中国丧失了一次走向近代化的机会,乃至指责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激进主义”的带头羊。
              --李喜所《略谈戊戌变法的“保守”与“激进”》
              (1)材料一把戊戌变法作为“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的理由是什么?
              (2)据材料二,概括史学界对戊戌变法的评价先后有哪几种观点?你同意哪一种观点?用史实说明你的理由。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研究者观点不同的因素有哪些?
            • 9. 在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轨的过程中,清政府陨落了。但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清政府也不断地进行自我拯救,力求跟上工业文明的脚步。下列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海禁政策的实施表明清政府自我拯救的决心
              B.洋务运动的开展说明清政府完成了自我拯救
              C.维新变法运动使自我拯救深入到制度的层面
              D.护国运动加速了清政府自我拯救的步伐
            • 10.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为改变中华民族的命运,中国人民和无数仁人志士进行了手辛万苦的探索和不屈不挠的斗争……对推动中国社会进步具有重大意义,但也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套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
              --胡锦涛在灰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材料二  国民为国主体,吾党欲使人不忘斯义,故须其名曰国民党……本党以巩固共和,实行平民政治为宗旨。
              --《国民党宣言》回答:
              (1)“为改变中华民族的命运”。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探索中国政治民主化道路上有哪些派别分别作出了怎样的努力?这些探索活动对中国的民主政治进程产生了怎样的重大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所学知识回答,20世纪初中国人民为“巩固共和”与“专制”进行了哪些较量?这种反复较量说明了什么?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