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1901年,梁启超在《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文中指出:“两平等者相遇,无所谓权力,道理即权力:两不平等者相遇,无所谓道理, 权力即道理也”。梁启超意在(  )
              A.说明国际社会中没有道理可讲
              B.阐释道理是平等与权力的基础
              C.激发国民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
              D.强调民族平等有利于世界进步
            • 2.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梁启超认为,实行法治必须立“善法”、制“良法”。如果法的主旨是为了“求国民最多数之最大幸福”,“循所谓最多数最大幸福之正鹄”,就是“善法”、“良法”。……还必须强调法的严肃性,坚决认真贯彻执行,做到令行禁止,取信于民。……中国“因事势,从民欲”,迫切需要设立一个独立、专门的立法机构,“立制改变,以利国民。”……“司法之权若与立法权或与行法权同归于一人或同归于一部,则亦有害于国人之自由权。盖司法权与立法权合,则国人之性命及自由权必至危殆。”
              --摘编自邱远猷《梁启超的法治思想》
              材料二   1906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申明自己的民主思想和支持君主立宪运动的政治态度。他认为依中国的国情只宜实行渐进式的改革,不能实行种族革命,担心“革命决非能得共和反而得以专制”,国民必然要起来反抗,这样二次革命,三次革命就会循环而起,永无休止。
              --范福潮《梁启超与清末预备立宪》
              (1)根据材料一概括梁启超的法治思想。
              (2)结合民国初期的国内政治状况评析材料二中梁启超的观点。
            • 3. 统治者与民众的关系,不同时代的人有各自的理解。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韩愈认为,在社会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君主,“是故君者出令者也,臣者行君之命而致之民者也,民者出粟米丝麻、做器皿、通财货 以事其上者也”。按照这样的分工原则,君主的职分是治人,臣下是用于治人的工具,民众则要治于人。因此,每一等级都要恪守自己的等级,各守其职,各尽其责。“君不出令,则失其所以为君。臣不行君之命而致之民; 民不出粟米丝麻、作器皿、通财货 以事其上,则诛”。
              --摘编自刘泽华 葛荃主编《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
                 材料二  吾今欲极言新民为当务之急,其立论之根柢有二:一曰关于内治者,二曰关于外交者。西哲常言:政府之与人民,犹寒暑表之与空气也。室中之气候,与针里之水银,其度必相均,而丝毫不容假借。国民之文明程度低者,虽得明主贤相以代治之,及其人亡则其政息焉,譬犹严冬之际,置表于沸水中,虽其度骤升,水一冷而坠如故矣。国民之文明程度高者,虽偶有暴君污吏,虔刘一时,而其民力自能补救之而整顿之,譬犹溽暑之时,置表于冰块上,虽其度忽落,不俄顷则冰消而涨如故矣。然则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夫吾国言新法数十年,而效不睹者何也?则于新民之道未有留意焉者也。
              --摘自梁启超《新民说》(1902-1906年)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并评价韩愈对君民关系的认识。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梁启超提出“新民说”的原因,并指出其“新民说”的历史意义。
            • 4. 康有为在研究儒家经典基础上撰写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出版后不久被清政府毁版,其根本原因是这两本书(  )
              A.学术观念不符合史实
              B.推崇光绪帝而批评慈禧太后
              C.是托古改制的思想利器
              D.损害了孔子的威信
            • 5. 梁启超在论及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指出“盖权臣之消长,与专制政体之进化成比例,而中国专制政治之发达,其大原因有二,一由于教义之浸淫,二由于雄主之布划。”材料中“教义之浸淫”指的是(  )
              A.中国专制意识根深蒂固
              B.宗教使人民丧失了反抗精神
              C.统治者利用宗教大力维护自己统治
              D.儒家思想成为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
            • 6. “他一方面为政治制度的近代化奔走呼号,另一方面又小心翼翼地转向传统观念求助。他以资本主义近代化为目标,力图冲破封建体制,但又难以摆脱封建羁绊。”文中描述的“他“最可能的是(  )
              A.林则徐
              B.康有为
              C.孙中山
              D.陈独秀
            • 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顾炎武《日知录》
              材料二  欲断今日之中国为老大耶?为少年耶?则不可不先明“国”字之意义。夫国也者,何物也?有土地,有人民,以居于其土地之人民,而治其所居之土地之事,自制法律而自守之;有主权,有服从,人人皆主权者,人人皆服从者。夫如是,斯谓之完全成立之国,地球上之有完全成立之国也,自百年以来也。
              且我中国畴昔,岂尝有国家哉?不过有朝廷耳!我黄帝子孙,聚族而居,立于此地球之上者既数千年,而问其国之为何名,则无有也。夫所谓唐、虞、夏、商、周、秦、汉、魏、晋、宋、齐、梁、陈、隋、唐、宋、元、明、清者,则皆朝名耳。朝也者,一家之私产也。国也者,人民之公产也。朝有朝之老少,国有国之老少。朝与国既异物,则不能以朝之老少而指为国之老少明矣。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顾炎武与梁启超的“国家观”,并说明其产生的背景。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在国家观问题上的进步之处和意义。
            • 8. “康有为的变法指导思想分为必变大变速度论、君权变法论、变于下论和兴民权论。它们回答了变法的必要性、基本原则、基本方式和最终目的等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的问题。”材料意在说明(  )
              A.康有为的变法解放了思想
              B.康有为的思想形成了完整体系
              C.康有为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
              D.康有为的思想具有复杂性
            • 9. “皇族内阁”组建后,梁启超呼吁:“诚能并力以推翻此恶政府而改造一良政府,则一切可迎刃而解。”从本质上看,这表明梁启超(  )
              A.由改良主张转向革命救国
              B.明确反对“皇族内阁”
              C.认识到立宪改制是个骗局
              D.一直致力于推翻清朝
            • 10. 康有为说:“人道……自族制而为部落,而成国家,由国家而成大统;由独人而渐立酋长,由酋长而渐正君臣,由君主而渐至立宪,由立宪而渐至共和;……盖自据乱进而升平,升平进为太平,因革有由,验之万国,莫不同风。”这体现了康有为(  )
              A.民主共和是终极目标
              B.坚持进化论的历史观
              C.借古讽今的宣传策略
              D.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