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材料一  那场战争貌似一场末日之灾:开战之初以色列的存亡危在旦夕;随后美苏发生核对抗的风险骤增;阿拉伯国家实施石油禁运,世界经济遭受重创。由于和以色列关系太紧密,美国被很多欧洲和阿拉伯盟国孤立。
              不过,如果放在历史的长镜头下看,1973年战争却是意义重大--为和平打开了大门。安瓦尔•萨达特大胆的渡河一击替在前几次中东战争中屡遭羞辱的阿拉伯人挽回了一些尊严,以色列人也学会了一点:阿拉伯对手不会再像1967年战争那样,一开打就往后适窜,因此有必要争取和平。
              --《华盛顿邮报》《1973年中东战争的启示》材料二  到20世纪70年代早期,核技术已成为未来高效发电方法的首选,比石油或煤炭更加高效(而且更有利于环保).在石油危机的冲击下,欧共体已经开始了大型核能开发项目……
              --威廉•恩道尔《石油战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3年战争”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人类应用核能的历史,谈谈你对合理使用核能的认识。
            • 2. 材料  五次中东战争简介
              第一次中东战争(1948-1949年):又称巴勒斯坦战争,以色列称“独立战争”。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宣布建国。次日凌晨,外约旦、伊拉克、叙利亚、埃及等阿拉伯国家出兵进攻以色列。
              第二次中东战争(1956-1957年):又称苏伊士运河战争,以色列称“西奈战役”。1956年10月,英、法、以色列借口埃及宣布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和禁止以船只通过运河与蒂朗海峡,联合向埃及发动进攻。
              第三次中东战争(1967年):又称“六五战争”,阿拉伯国家称“六月战争”,以色列称“六天战争”。1967年,以色列借口埃及封锁亚喀巴湾,于6月5日晨,对埃及、叙利亚、约旦发动突然袭击。
              第四次中东战争(1973年十月):又称“十月战争”。 这场战争是埃及、叙利亚等阿拉伯国家为收复失地而对以色列的战争。阿拉伯国家以石油为武器(石油提价)引发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第五次中东战争(1982年6月-9月):又称黎巴嫩战争。1982年6月6日,以色列出兵占领黎巴嫩14的领土,袭击黎巴嫩境内的巴解组织及其武装力量,并与在黎的叙利亚军队交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为“中东战争”下一个定义并概况中东战争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东地区战争不断的原因。
            • 3. 【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那场战争也是阿方的偷袭引起的:在这个以色列最神圣的节日(1973年10月6日的赎罪日),埃及军队暗渡苏伊士运河发动奇袭。以军在埃军出人意料的凶猛攻势前节节败退,但很快又以主动进攻反败为胜。
              那场战争貌似一场末日之灾:开战之初以色列的存亡危在旦夕;随后关苏发生核对抗的风险陡然骤增;阿拉伯国家实施石油禁运,世界经济遭受重创。由于和以色列关系太紧密,美国被很多欧洲和阿拉伯盟国孤立。
              不过,如果放在历史的长镜头下看,1973年战争却是意义重大--为和平打开了大门。安瓦尔•萨达特大胆的渡河一击替在前几次中东战争中屡遭羞辱的阿拉伯人挽回了一些尊严,以色列人也学会了一点:阿拉伯对手不会再像1967年战争那样,一开打就往后逃窜,因此有必要争取和平。
              --《华盛顿邮报》《1973年中东战争的启示》作者David lgnatius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中东战争爆发的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3年战争”产生的影响。
            • 4.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美国学者斯派克曼指出:“谁控制了边缘地带,谁就控制了欧亚大陆;谁控制了欧亚大陆,谁就掌握世界命运。”这里的“边缘地带”几乎包括了整个中东地区和巴尔干地区。
              材料二   第四次中东战争后,埃及总统萨达特考虑如何尽早收复西奈半岛的广阔国土……意识到问题的症结也许就在于阿拉伯人和犹太人之间从一开始就没能建立起最起码的信任,整整两代人受到的教育都是要把对方作为不共戴天的敌人。
              材料三   2004年,以色列炸死了哈马斯精神领袖亚辛和新领导人兰提斯。随后哈马斯对以色列军民发动了一系列袭击,而这种互相报复的行动,在中东地区已经成为难以解开的怪圈。
              2011年伊始,中东一些阿拉伯国家政坛出现动荡,冷战结束以来中国最大的一次撤侨达到3.3万人的撤离规模,……从中国动用的国际力量看,利比亚周边国家希腊、埃及、保加利亚、突尼斯等国都对中国的公民撤离给予相应的帮助。希腊总理还亲自指示妥善安置,动员7艘船将中方1.4万人接到克里特岛,并为23班包机提供中转加油。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20世纪初期,为控制巴尔干,哪些大国进行了激烈的争夺?造成怎样的后果?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埃及总统萨达特的政策作了怎样的调整?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阻碍中东和平进程的因素有哪些?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政府顺利撤侨的原因是什么?
            • 5. 材料一  在1978-1979年阿富汗国内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对于以怎样的程度卷入阿富汗事务,苏联方面经历了从犹豫、谨慎到决定出兵过程,其闯克格勃和圈防部对出兵政策的最终形成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正是在冷战思维的指导下,克里姆林宫领导人担心失去阿富汗,又要维护苏联的大国地位,才最终走上了决定出兵的道路。
              --摘自《从犹豫到出兵:1978-1979年苏联人入侵阿富汗决策探析》
              材料二  苏军侵阿8年多,伤亡达3.5万人,耗资多达400亿美元,背上了沉重包袱而狼狈不堪。同时,国际舆论强烈谴责苏联侵略行动。1980年1月,联合国全体紧急特别会议通过要求苏军从阿撤军的协议。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苏联经过反复权衡利弊之后,终于作出撤军的“政治决定”。1988年5月,苏联根据由联合国主持,由巴基斯坦、喀布尔政权、苏联和美国四方达成的日内瓦协议,开始撤军。1989年2月15日,驻阿苏军总司令罗莫夫最后一个跨过苏阿界河。
              -一摘自《世界史》
              (1)据材料一归纳苏联方面出兵阿富汗的理由。
              (2)据材料二概括苏联撤军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特点,并分析苏联最终撤军的原因。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