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19世纪末有学者指出:“性者,受天命之自然,至顺者也。不独人有之,禽兽有之,草木亦有之;……性者,生之质也,未有善恶。性是天生,善是人为。”对该学者观点认识正确的是
              A.体现传统儒学“天人感应”思想            
              B.与西方天赋人权的观念一致
              C.实质是对纲常礼教的批判与否定            
              D.继承并发展了孟子的性善论
            • 2. 右侧日记最可能写于

              A1361年                                                        B1895年
              C1907年                                                        D1913年
            • 3. 以下是某同学整理的“明清时期翻泽西学书籍简表”。从表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学习“西学”的趋势是
              类别
              1860—1899年
              1902—1904年
              数量
              比重
              数量
              比重
              哲学、社会科学
              123种
              22%
              327种
              61%
              自然科学
              162种
              29%
              112种
              21%
              应用科学
              225种
              41%
              56种
              11%
               
              A.从侧重科技到侧重人文   
              B.从持续高涨到趋于停滞
              C.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追求   
              D.从全盘西化到中西结合
            • 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国而未经过民族主义之阶段者,不得谓之为国。譬诸人然,民族主义者,             自胚胎以至成童所必不可缺少之材料也;由民族主义而变为帝国主义,则成人以后谋生建业所当事也。……吾尤恐乎他日之所谓政治学者,耳食新说,不审地位,贸然以十九世纪末之思想为措治之极则,谓欧洲各国既行之而效矣,而遂欲以政府万能之说,移植于中国,则吾国将永无成国之日矣。知他人以 帝国主义来侵之可畏,而速养成我所固有之民族主义以抵制之,斯今日我国 民所当汲汲者也!”“合群云者,合多数之独而成群也。以物竞天择之公理衡之,则其合群之力愈坚而大者,愈能占优胜权于世界上,此稍学哲理者所能知也。吾中国谓之为无群乎?彼固庞然四百兆人,经数千年聚族而居者也。”
                                                                       ——《梁启超选集》
              材料二  梁启超反对提倡“排满复仇论”,主张合满汉各民族为一大中华民族,以相对于世界其他现代民族国家。他提出了“大民族主义”和“小民族主义”这样一对概念。“吾中国言民族者,当于小民族主义之外,更提倡大民族主义。小民族主义者何?汉族对于国内他族是也。大民族主义者何?合国内本部属部之诸族以对于国外诸族是也。”
                                             ——《觉醒与迷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研究》 
              材料三  在吸纳世界近代民族国家的思想后,孙中山于1919年提出了融合国内各族而 成一中华民族的思想:“夫汉族光复,满清倾覆,不过只达到民族主义之一消极目的而已,从此当努力猛进,以达民族主义之积极目的也。积极目的为何? 即汉族当牺牲其血统、历史与夫自尊自大之名称,而与满、蒙、回、藏之人民相见于诚,合为一炉而冶之,以成一中华民族之新主义……五族云乎哉。夫以世界最古、最大、最富于同化力之民族,加以世界之新主义,而为积极 之行动,以发扬光大中华民族,吾决不久必能驾美欧而为世界之冠。”……如果以1919年为分界线,那么孙中山的民族革命的目标发生了一大转化,即由五族的平等、共和向一个强大、繁盛的中华民族的积极目标转化。孙中山是一位坚定的爱国主义者,他一生奋斗的目标是“使中国成为一个统 一、完整的国家。”但统一国家内民族融合与相互认同又是其存在的前提,其思想基础就是一种新的中华民族的共和精神。这种民族的共和精神应当抛弃,过去华夏民族狭隘的家族、宗法团体与小血缘思想,以国家和大民族精神为重。他说:“中国的人只有家族和宗族的团体,没有民族精神,所以虽有四万万 结合成一个中国,实在是一片散沙,弄到今日,是世界最贫弱的国家,处国际中最低下的地位。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我们的地位在此时最为危险。如果再不留心提倡民族主义,结合四万万人成一个坚固的民族,中国便有亡国灭种之 忧。我们要挽救这种危亡,便要提倡民族主义,用民族精神来救国。”所以, 高扬中华民族精神,以民族精神来振兴国家,并强化对民族、国家认同性的认识,是解除亡国灭种之忧的最佳途径,也是中华民族繁荣富强的法宝。
              (1)依据材料一、二、三,比较梁启超和孙中山在民族主义问题上的异同点。(5分)
              (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在1919年发生“转化”的原因,这种“转化”对孙中山以后的政治行为产生了什么影响?(5分)
              (3)从梁启超、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变化中,你能得到什么认识?(2分)
            • 5. 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的主张“殊途同归”。“同归”是指两派都致力于
              A.实行三民主义  
              B.实行君主立宪  
              C.推动民主进程  
              D.建立共和政体
            • 6. 下列近代报刊中,将②③归为同一类性质的理由最恰当的是

              ①               ②                ③                ④
              A.同为近代以来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   
              B.同属于娱乐性为主的报刊   
              C.都为政治运动制造舆论             
              D.是不同时期政府的宣传舆论工具
            • 7. 1915年,梁启超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中表示:“在现行国体之下而思以言论鼓吹他种国体,则无论何时皆反对之。”“现行国体”是指
                  A.三权分立制       B.专制君主制       C.立宪君主制       D.民主共和制
            • 8. 洋务思潮、维新思潮和共和思潮的兴衰反映了中国近代前期的历史发展主流。下列关于中国近代前期历史发展主流的表述,最为确切的是(    )
              A.推翻清朝统治,发展资本主义    
              B.争取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
              C.建立民主共和制度,清除外国侵略势力
              D.争取民族独立,实现中国社会近代化
            • 9. 1903年,17岁的柳亚子读完《民约论》,激动难忍,自作主张改名为“柳人权”,字“亚卢”;1905年出版的《卢梭魂》,讲到卢梭之魂游东方古国,遇见了黄宗羲等思想家之魂的故事。这些内容反映出在20世纪初的中国思想文化界(   )
              A.西方民主思想广泛传播
              B.西学东渐,崇洋媚外
              C.卢梭的思想占主导地位
              D.君主立宪思想占主导地位
            • 10. 民国二年,某地农村百姓家贴出一副春联“帝德乾坤大,皇恩雨露深”,这副春联反映出①辛亥革命的群众基础不够广泛深厚   ②普通农民的思想基本没有发生很大变化
              ③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④辛亥革命传播民主思想的范围十分有限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