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

              (1)根据图一回答,1958-1960年、1960-1961年,我国工业国民收入发展的趋势各是什么?结合有关史实分析其形成的原因。(10分)

              (2)根据图二回答,1976-1987年我国工业国民收入发生了什么变化?试分析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4分)

              (3)从图一、二工业国民收入的发展变化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2分)

               

            • 2.

              (13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在夹缝中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艰难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陈启源感到要使中国生丝在国际上有立足之地并能在竞争中取胜,非兴办机器缫丝厂,用机器缫丝不可……陈启源特别注意改进和健全蒸汽方面的机器,不断更新工厂设备。新法所缫之丝,粗细均匀,色泽洁净,弹性也较大,因而销路通畅,价格大增,比土丝高出三分之一……1881年南海知县派兵把各处缫丝机器一一查封。

              ——《抵抗与吸收》

              材料二 国民政府于1946年1月成立中国蚕丝公司(简称中蚕公司)……当时的《文汇报》揭露:“查此次中蚕规定春鲜茧价格,每担仅10万元,而实际收价,且有低于7万元者,但蚕农成本,以种价每张要1万以上,再加桑叶人工,每担成本至少要15万元。乡农呼怨无门,或忍痛斩售,或忍痛砍桑。                  ——《上海丝绸志》

              材料三 从上海解放这一天起,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派了军代表及其工作组接管了中国蚕丝公司。……1955年丝绸全行业被中共上海市委批准为公私合营。从1950年至1957年下半年出口的丝绸创汇可换取的物资相当于可建无缝钢管厂47座,5万锭纱厂109座,钢材600万吨。                    ——《上海丝绸志》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陈启源创办的第一家缫丝厂的名称及条件。(3分)

              (2)据材料二,判断“中蚕公司”的性质。(2分)分析此公司经营模式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2分)

              (3)据材料三,概括上海解放后丝绸企业发展的历程及其重大意义。(4分)

              (4)综合上述材料,影响中国丝织业发展主要因素有哪些?(2分)

               

            • 3.

              用史实说明1956-1966年间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出现的正确与失误两种倾向,并分析出现失误的原因。

               

            • 4.

              (26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民国元年9 -12月预算,中央政府总收入2719万余元,总支出7009万余元……1913年4月北京政府与英、法、德、俄、日五国银行团签订善后借款合同,借款总额2500万英镑,年息5厘,按84%实交,以关税和盐税为抵押47年偿清,本息共计67893597英镑。

              (1)依据材料分析民国初年的财政状况及其影响。(6分)

              材料二  20世纪30、40年代的一场侵略与反侵略战争是中华民族遭遇的严峻考验。

              (2)结合上图及历史知识,阐释日本侵华行为对中国近代工业的空前破坏。(6分)

              材料三  1949-1978年被称为走传统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时期。

              (3)概括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工业化的主要特点及形成原因。(8分)

              材料四  许多学者提出,应该以更加宽广的视野看对外开放,开放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建设领域。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了顺应国际的发展潮流和国内改革的加快加深的需要,走向了对外开放水平的质的飞跃的新阶段。

              (4)简述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加大全方位开放力度的主要表现。(6分)

               

            • 5.

              下表选自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新中国经济史资料选编》。

               

              8月底

              9月中旬

              12月底

              人民公社(个)

              8730

              16989

              26578

              参加公社的户数(万户)

              3778

              8122

              12325

              参加公社的农户占农户总数的比重(%)

              30.4

              65.3

              99.1

              平均每个公社农户数(户)

              4328

              4781

              4637

              对该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改变了农村土地所有制形式
              B.加快了国家农业现代化的步伐
              C.超越了当时历史发展的阶段
              D.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 6.

              (26分)在经济发展的方式上,世界各国长期存在着“国有化”与“私有化”的争论。“国有”与“私有”,往往被贴上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的标签。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这一时期出现的实业投资热,是中阖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它的主角是以盈利为主要动力的新兴企业家,他们投资的产业主要集中于民生领域,以提供消费类商品为主,面大量广的中小企业是最有活力的主流力量。……根据国内学者计算,工业增长率在1912年到1920年达到13.4%。”

              ——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材料二:“在中国经济史上,私营企业在1956年的集体消亡是独一无二的事件。……在百年现代化历程中,这是第五次,也是最彻底的国进民退”。

              ——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材料三:20世纪中期以来,西方国家国企进退的浪潮经历了几个轮回,尽管每个轮回都有各自的原因,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特点,但是,无论是国有化还是私有化,它们共同的本质是政府的政策工具。

              ——杨卫东《国有化与私有化研究——西方国企进退的历史轨迹》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的特点(不能照抄材料)。这一时期实业投资热出现的内部社会条件有哪些?(8分)

              (2)材料二中,导致私营企业“集体消亡”的事件是什么?该事件带来的影响是什么?(8分)

              (3)结合材料三,二战后,西方国家普遍出现了国有化的浪潮,你认为这主要是出于哪些方面的需要?这种浪潮反映出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模式有何变化?(6分)

              (4)从中、西方“国有化”与“私有化”的动态演变中,你有怎样的认识?(4分)

               

            • 7.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表格包含了大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材料一  195 3—1960年苏联的粮食产量(单位:百万吨)

              年份

              粮食总产量

              年份

              粮食总产量

              1953

              82.5

              1957

              105.0

              1954

              85.6

              1958

              141.2

              1955

              106.8

              1959

              124.7

              1956

              127.6

              1960

              133.2

              ——樊亢、王金存《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七十年》

              材料二  195 3一1964年中国的粮食产量(单位:百万吨)

              年份

              粮食总产量

              年份

              粮食总产量

              1953

              166.8 3

              1959

              169.68

              1954

              169. 52

              1960

              143.5

              1955

              183.94

              1961

              136.50

              1956

              192.75

              1962

              154.41

              1957

              195.05

              196 3

              170.00

              1958

              197.65

              '    1964

              187. 50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年鉴(195 3—1964)》编制

              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提取1953年至1960年中国和苏联在农业生产方面的两个主要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粮食产量与国家政策的角度予以说明。

               

            • 8.

              (30分)中国现代化既有世界现代化历程的共性,又有自己的突出特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中国是在传统农业文明的基础上被迫开始资本主义现代化的,……传统和现代的关系特别复杂。……一般来说,在制度和意识形态方面,传统因素对民主化有较多的阻碍作用。基本上处于现代化的对立面。……在经济思想和经济素质方面,则存在着对现代化的潜在适应性。

              材料二  中国的现代化是在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下开始和展开的,两者几乎并肩而行,因而使得现代化的内因与外因的关系变得特别复杂。……(表现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和变被动为主动的特点。

              材料三  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既需要有一个具有强烈现代化意识的权力集中的政府来领导,也需要有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奋斗,还需要利用国外的有用资料。关键在于三个方面的合理结合。……在1949年之后,……政府的现代化意识和领导力量大大加强,曾显示了它的实力。                                

              ——以上均摘自虞和平《中国现代化历程》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现代化起步之时呈现出的突出特点并分析其成因。(10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外因是如何“通过内因起作用和变被动为主动的”。(8分)   

              (3)据材料三,指出推动新中国现代化快速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它在过渡时期的现代化建设中显示了怎样的“威力”?(6分)   

              (4)据上述材料,说明作者研究推动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因素时所采用的基本史观。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对当今现代化建设有何重要启示?(6分)

               

            • 9.

              (18分)户籍制度改革是社会焦点热点问题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3年,伴随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和国家开始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以及战后农村极度贫困,大批农民涌入城市谋生,给城市劳动就业和生活供应等方面带来日益严重的压力。1958年1月9日,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对农民进入城镇作出了约束性限制:“公民由农村迁往城市,必须持有城市劳动部门的录用证明、学校的录取证明,或者城市户口登记机关的准予迁入证明……”。以法律形式改变了五四宪法关于居民“自由居住和迁徙”的规定。从此,形成了城市户口和农村户口的“二元结构”的户籍模式,沿用至今。

              ——《中国经济周刊》

              材料二  中共中央在发展工业化早期谈过:“既要工业化,就会要提取农业剩余,只能让农民做出牺牲。”之所以赶农民出城,并不是为了保护城市人的利益,而是要保证工业化。这就是社会平等与高速度的工业化建设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的结果。

              ——凤凰视频《中国户籍制度变革实录“户口”》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与“五四宪法”相比在户籍管理上的变化之处。(4分)依据材料一、二,分析导致变化的原因及影响。(8分)

              材料三  根据国家人口计生委统计,去年我国流动人口总量已接近2.3亿,这样的规模在世界上相当于第五大人口国。流动人口的平均年龄只有28岁,“80后”新生代农民工已占劳动年龄流动人口的近一半。让农民工真正转移成市民,不仅关乎我国城镇化和现代化的未来,也是实现公平正义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

              ——新华网《十八大报告传递行政、户籍制度等改革新指向》

              (2)材料三反映出中共十八大在户籍制度改革方面提出怎样的“新指向”?(2分)

              材料四  户籍制度在不同地区和不同历史时期以不同的形式和强度存在着,它既不是计划经济的产物,也非中国所特有。但我国户籍管理立法建设滞后,当代中国的户籍身份仍具有等级性和世袭性;户籍迁移实行事前许可制,与国际惯例不符……

              ——接栋正《国外民事登记制度及其对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启示》

              (3)依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我国当前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的原因。(4分)

               

            • 10.

              (37分)近代以来,为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艰辛探索,走上了民族复兴之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国初期,陈嘉庚说:“今日国势危如累卵,所赖以维持者,惟此方兴之教育与未死之民心耳”。黄炎培也说:“今吾中国至重要,至困难问题,厥惟生计;曰求根本上解决生计问题,厥惟教育。”

              ——朱英《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

              材料二  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 领导乡村的时期。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了城市。……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

              ——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1949年3月)

              材料三  1952年一1965年国民生产总值指数图(1952年=100)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编《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

              材料四  邓小平在向外宾介绍中国改革开放的 由来时说:“我们现在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在总结了成功时期的经验、失败时期的经验和遭受挫折时期的经验后制定的。”

              ——郭德宏等《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1)据材料一概括两人共同的救国主张。联系所学知识,指出此类主张的积极意义和无法实现的原因。(8分)

              (2)指出材料二“城市到乡村”、“城市领导乡村”的时代背景和基本内涵。(8分)

              (3)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分别分析其主要原因。据此说明为什么“革命以后的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15分)

              (4)据材料四,分析改革开放与邓小平所阐述的历史经验之间的关系。(6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