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祭祀先农和亲耕的传统,可以追溯到周朝。明清两代,成为国家重要的祭祀典礼。每年仲春亥日皇帝率百官到先农坛祭祀先农神并亲耕(称为藉田礼).在先农神坛祭拜过先农神后,到亲耕田举行亲耕礼。亲耕礼毕后,在观耕台观看王公大臣耕作。
              中国古代的《汜胜之书》、《齐民要术》、《陈敷农书》、《王祯农书》、《农政全书》统称五大农书,这五大农书是中国现存的古代农学专著中的杰作。农学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中取得成就最辉煌的学科之一,和中医学、天文学以及算学并称于世。
              材料二  明清农村虽然还是一种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但这一时期的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农民已经不再仅仅是在自给自足之余,将自己的农产品拿到市场上出售,而是更多地依赖于市场。农户在种植粮食作物之外,都普遍开始种植旨在交换的经济作物,如棉花、烟草乃至经济林木,并开始对农产品进行加工。一部分农民由于经营有道、扩大生产而成为“上农”,一部分农民则从自耕农下降为佃农或雇工。一般租佃关系普遍采用契约的形式,以分成或定额的方式纳租。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材料三  15世纪后,英国毛纺制呢业迅猛发展,市场上的羊毛价格开始猛涨,使养羊变得有利可图,但需要大片的土地。1593年,国会废除反圈地法令,引起了圈地狂潮。由于土地的集中,大部分领主更愿意投资新的农作物,追加好的肥料,使用更好的工具,改革排水系统,采用先进的耕作方式。土地被围圈以后,农业资本家办起农场或牧场,雇佣被剥夺了土地的农民进行生产。那些将土地出租给资本家的贵族,所得到的不再是封建的地租,而是资本主义的利润。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归纳促进古代中国农业发展的因素。
              (2)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农村经济的特点。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圈地运动的背景和进步性。
            • 2.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农业虽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它毕竟主要是在小农分散经营的条件下形成的……由于传统农具明清后没有继续得到改进,由于人口增加、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减少,由于经营规模的狭小和分散,劳动效率低下,这极大地限制了其他经济文化事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另一方面,尽管中国古代很早就出现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业生产的思想……但在封建制度和分散经营条件下,不可能更大规模合理利用经济资源协调发展。
              --李根蟠《中国古代农业》
              材料二   明清时期,出现了不少著名的产棉区,如山东东昌府、江苏松江府等。福建漳州府和汀州府是烟草专业户集中的地区。北京丰台一带各村庄都种植花卉,被誉为“花乡”。明清商业继续繁荣,国内市场扩大,农工产品种类多达两百余种。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江浙地区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
              --《中国古代商业史》
              材料三  明清时期手工业的兴盛突出反映在民间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场、作坊,占据了主导地位。……在这种背景下,开始孕育出主要通过对运用生产技术和调配劳动力等环节加强管理来提高经济效益的新型地主经营;从手工场主、包买商中转化出类似西方资本主义劳动组合中的早期“资本家”。……据《明神宗实录》、乾隆《苏州府志》等文献记载,“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表明自明中后期至鸦片战争前,已经进入产业革命和工业化的准备阶段并向工业文明发展的过渡阶段。
              --曹大为《明清农耕文明的鼎盛及其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的殒落》
              材料四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中后期至鸦片战争前手工业发展中所孕育的新型生产关系的发展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4)根据材料四,概括说明近代中国在工业方面产生了怎样的新气象,并分析形成这一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 3. 阅读以下材料,从中提取两项有关汉、唐时期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唐朝灌溉工程数量简表》
              地区
              时间
              工程类别
              长江以北长江以南
              中唐以前中唐以后中唐以前中唐以后
              灌溉982923938
            • 4. 阅读材料,加深对历史上江南经济变化的认识。
                  材料一   松江府“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所由供百万之赋……全赖此(棉织)一机一杼”。
              苏州府“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计日受值”;盛泽镇“俱以蚕桑为业”。
              嘉兴府 王江泾镇“多织绸,收丝缟之利,居者可七千余家……”
              湖州府“俗皆织绢”;“惟湖以蚕……官赋私负咸取足焉”;南浔镇“烟火万家”。
              --摘编自明清史志资料
                  材料二   1840年后,长江三角洲的村镇无不受到开埠带来的影响。时人有诗: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小贾收买交大贾,大贾载入申江(上海)界,申江鬼国正通商……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
              --摘编自清末史志资料
                  材料三   马克思在1853年就预言:“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马克思在这里使用了“暴力”一词,这无疑是侵略的同义词。但他并没有用侵略和被侵略来概括全部中外关系。……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思想。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说明农业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阅读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江南经济的主要变化。
              (2)仔细阅读材料二中的诗歌,结合时代大背景,分析长江三角洲的村镇经济发生的重大变动。
              (3)阅读材料三,按照“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的思路,概括19世纪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 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史载,明清时期,在我国南方各地农村土地租赁中出现了永佃的现象,如浙江临海县,“地方乡例,租人田种,原有佃价与田主的,佃户无钱,把佃田转佃别人,不拘年月,原许原佃赎回耕种的,若田主把田卖与别人,仍旧是旧佃户耕种还租,叫做卖田不卖佃。”永佃契中一般都有“其田租如不欠租,听其永远耕作”“自安之后,务要用力耕作,不得抛荒丘角,亦不得欠少租粒,听佃永远耕种,黄家(指业主)不得另召”等内容。
              材料二  在18、19世纪,农业飞速发展:更合理的轮作制,粮食产量提高,用了新机器,以及对牲畜品种与农业技术的改革。与城市化相关的人口爆炸需要日益增多的食品,于是人们便进行集约耕作,甚至扩大耕种面积。这些变化往往来自荷兰或英国,被称作“农业革命”,然而这些改变并不像工业上的变化那么迅猛,所以称之为“农业变革”较为妥贴。
              田野上可以看见新的农业机器,出现了蒸汽脱粒机。在英国,传统农民已经消失,从此土地由农业工人或小耕作者耕种。
                 1850年左右,将农民系于土地之上并迫使他们耕种土地的封建制在西欧已基本上消失……
              由于农业产量的提高和运输业的发展,欧洲人口的食物得到改善,周期性缺粮情况越来越少,但发展并不均衡。
              农业变革使工业化更充满活力。农业的盈余创造了资本,资本再次投入运输业与工业,促进了新技术在欧洲的传播。
              一一摘自《欧洲史》
              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永佃制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永佃制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2)依据材料二概括说明18至19世纪欧洲发生“农业革命”的主要原因及对欧洲带来的影响。
            • 6. 经济的发展,折射出时代的变迁,影响着社会的进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朝代粮食亩产水平(市斤)人均粮食占有量(市斤)全国耕地面积
              (亿市亩)
              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所占比重
              春秋战国91(全国)614.82.394%
              秦  汉117(全国)1048.355.7294%
              魏晋南北朝122(北方)
              215(南方)
              1167.73.8590%
              隋  唐124(北方)
              328(南方)
              1450.926.4290%
              材料二  据唐朝张途记载:“(祁门县)山多而田少,水清而地沃。山且植茗,高下无遗土,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据郭亮《从茶产地的分布看唐代区域经济的开发》
              材料三 据史载,明清时期,在我国南方各地农村土地租赁中出现了永佃的现象,如浙江临海县,“地方乡例,租人田种,原有佃价与田主的,佃户无钱,把佃田转佃别人,不拘年月,原许原佃赎回耕种的,若田主把田卖与别人,仍旧是旧佃户耕种还租,叫做卖田不卖佃。”永佃契中一般都有“其田租如不欠租,听其永远耕作”“自安之后,务要用力耕作,不得抛荒丘角,亦不得欠少租粒,听佃永远耕种,黄家(指业主)不得另召”等内容。
              (1)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到隋唐时期中国农业的发展趋势。结合材料一、二分析材料二中祁门县农作物种植发生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概括明清时期永佃制的主要内容。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永佃制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 7. 农业是国民经济中最主要的物质生产部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当代经济学家舒尔茨认为,传统农业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经济均衡状态,其主要特点是:技术状态长期保持不变;持有和获得收入来源的偏好和动机状况基本保持不变;传统生产要素的供求处于长期均衡状态。
              --《共和国经济60年》
              (1)据材料一,指出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
              材料二  甲午战争失败后,中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失利,受到了猛烈的冲击。朝野许多人士痛感改革和振兴农业的必要,纷纷介绍和引进西方的农业科学技术和工具设施,从此迈向了农业现代化的艰难历程。--李根蟠《“先进”掩盖下的落伍》
              (2)据材料二,指出推动近代农业“迈向现代化历程”的因素。
              材料三  农业总产值指以货币表现的粮、林、牧、渔业全部产品的总量,它反映一定时期内农业生产总规模和总成果。阅读下表(单位:亿元)--《中国统计年鉴》
              年份农业总产值粮食林业牧业渔业
              1952461.0339.07.351.76.1
              1957537.0383.517.565.410.2
              (3)据材料三,简述1952一1957年我国农业发展的状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一状况的原因。(5分)
            • 8.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传统文化属于农业文明,环顾世界,在所有的农业文明中,惟有中国文化发展得最细密、最精致、最富于情趣。世界上再没有一个农业文明可以与它匹敌。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材料二  由于生产技术和社会组织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而使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及相关的文化价值体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即为文明转型。例如一万年前,在人口和资源的压力下,人类从渔猎采集文明向游牧、农耕文明转型,标志性的技术突破是青铜器和铁器的出现。
              两千多年前,中国经过春秋战国五百多年的混乱,完成了第一次文明转型,即“铁制农具+小农经济+君主官僚体制+儒道法意识形态”的中国传统文明终于成型。
              几百年前,欧洲农耕文明的发展也面临着人口与资源的激烈矛盾。后来,西方文明出现新的转型,开始了文艺复兴,发明了蒸汽机,并因此牵动了工业革命,展开了一场人类对自然更大的征服运动。工业文明开采挖掘出地底深处的几百种矿产资源,将其转化为人类可支配使用的财富,支撑了人口新一轮的膨胀。又经过几百年的内外战争,逐步建立起了以自由企业为中心的自由民主政体。
              (2)根据材料,人类经历了怎样的由低级文明向高级文明的演进过程?影响文明转型的最主要的两大因素是什么?
              (3)根据材料,分析归纳工业文明的形成具有怎样显著的特点?
              材料三 为获取资源与市场,工业文明的先导国家以枪炮打开了地球上一切民族和国家的大门,迫使一切后进民族走向工业化之路。近代中国,为实现民族的平等和国家的发展,进入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期,百年动荡,内忧外患,血流成河。
              当前,全人类正共同面临着一场新的文明转型,如果没有新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如果没有新的全球资源配置体系的革新,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矛盾将会迅速激化,人类就有可能越不过这次文明转型的门槛。
              (4)19世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完成了两次工业革命,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其对中国带来的主要影响。
            • 9. 大历史观用长时间、远距离、宽视界审视历史,着重大众的集体智慧,目的是勾画一个历史的大纲,着重东西的汇合。
              中西农耕文明
              下表反映的是10-14世纪中西的农业状况
              类别中国欧洲
              主要作物谷物、稻类、麦类麦类
              农业结构种植经济为主农牧兼营、以牧为主
              地租实物地租占主导货币地租占据主导
              劳动力需求需要充足的劳动力人口从土地中游离出来,成为城市无产者
              耕作状况12亿亩,养活了比欧洲更多的人口96亿亩
              (1)据表格内容比较分析古代的中西农耕文明的异同点。
              工业文明崛起
              16世纪以后,人类文明进程发生明显变化……在这些世纪里,一个生气勃勃的新欧洲正在崛起……从哥伦布横越大西洋,达•伽马从葡萄牙出发,绕过好望角航行到印度西部海岸,从而开创了一个新的历史进程,欧洲的统治也迅速地扩大到全球……文艺复兴、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以及把自己的统治迅速扩大到全球的强大的民族国家的崛起,都发生在这些世纪里……安逸自在、心满意足的中国人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过去。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2)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6世纪以后,人类文明进程发生明显变化的主要原因。
              文明多元一体
              希腊学习埃及,罗马借鉴希腊,阿拉伯参照罗马帝国,中世纪的欧洲又模仿阿拉伯,而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则仿效拜占庭帝国。中国在春秋战国时代本来存在着多种不同的地域文化,有中原文化、齐鲁文化,秦陇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等等,但后来才合成一个大体统一的华夏文化。印度佛教文化是以和平的方式传入中国的,外来的印度佛教与本土的儒、道两家从来没有因文化的原因发生过战争,只有三次因政治经济的原因有着冲突,当时的朝廷曾对佛教加以打击,但在大多数的时间里,在中国儒、道、释三种文化是同时并存的。
              --汤一介《“文明的冲突”与“文明的共存”》(3)概述材料中作者对不同文化发展的观点。结合近代中西方思想文化交流的史实来说明此观点。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