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据载,山东济宁清初开始种植烟草,道光年间济宁“环城四五里皆种烟草……大约膏腴皆为烟所占,而五谷反为瘠上。”山东寿光等地亦“转相慕效”,“不数年而乡村遍植,负贩者往来如织。”这反映出当时山东(  )
              A.深受列强贩卖烟土的毒害
              B.手工卷烟技术领先于全国
              C.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解体
              D.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
            • 2. 明代由于大部分文人没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因而出现了大量文人为商人写墓志铭的现象。这说明(  )
              A.明代政府不再实行抑商政策
              B.八股取士堵塞文人仕途
              C.商人成为明代社会主流群体
              D.文人价值观发生了变化
            • 3. 明清时期,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    (判断对错)
            •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江南地区自唐宋时代开始逐渐成为中国的经济中心,明中叶以后,当地传统市镇的军事及行政机能渐趋退化,商业机能日渐凸现,其规模和数量远超过宋代。清初叶梦珠记述,松江府朱泾镇标布盛行,富商巨贾操重资而来市者,白银动以数万计。松江府新场镇以盐场新迁而名,赋为两浙之最,是著名盐业市镇。至盛清时代,市镇经济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市镇和农村之间逐渐形成一种生产与贸易的连锁体,构成市镇网络。
                                                                                                     --摘编自《明清江南市镇与农村关系史研究概说》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合理利用了东北、华东、华北等经济发达、解放较旱的地区的经济优势,对原有的城市进行了彻底的改造。变单纯的消费城市为生产、生活协调发展的城市,成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心,缓和了城乡矛盾,促进了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党和政府采取了正确的城市工作方针和政策,医治城市的战争创伤,促进了城市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到1957年50万人口以下的城市从1949年的98个增加到140个;另外中西部也兴起了一系列工业城市,如郑州、包头、兰州、西安、成都等。
                                                                                                    --宁克平《城市和人•中国城市化进程及其对策》
              (1)根据材料一,分析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城市化进程取得的成就并分析取得这些成就的主要原因。
            • 5. 中国的县级机构自唐之后数量一直变化不大,大抵在2000到2300个,可市镇数量却几何级增多,至清中期,全国已有约二三万个。市镇大幅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
              A.城市化率的不断提高
              B.专制制度的相对稳定
              C.商品经济的持续发展
              D.人口数量的大幅增加
            • 6.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窗口,透过这个窗口,可以看到人类社会方方面面的发展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开封位于汴水(汴河)两岸,汴水北通黄河,南通淮河、长江,因此开封市场上有来自江淮的粮食、沿海各地的水产、辽与西夏的牛羊,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酒、果品、茶、书籍,还有日本的扇子、高丽的磨料、大食(阿拉伯)的香料和珍珠。名闻遐迩的东京相国寺的庙会集市,各地来的商品琳琅满目,大山门内出卖飞禽走兽;第二座山门内出卖各种杂货;广场上出卖家用器物,……;近大殿处,出卖老字号名牌产品……大殿后、资圣阁前出卖书籍、古玩、……--樊树志《国学十六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开封商业繁荣的原因。以相国寺的庙会集市为例,分析当时集市贸易的特点。
              材料二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织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青草滩上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陵绸为业,始称为市”。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陵绸之聚亦且十倍,……盖其繁埠喧盛,实为邑中诸镇第一。                               --岳麓版高中新课程《历史》必修Ⅱ(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时期新兴城市的有利条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明清时期城市经济发展的新特点。
            • 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甲骨文“男”的写法)
              男,丈夫也。从田,从力。言男用力於田也。
              --东汉《说文解字》材料二  (商)鞅以三晋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使其)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
              --《通典•食货》材料三  新安僻居山溪中,土地小狭,民人众,世不中兵革,故其齿日益繁,地瘠薄,不给于耕,故其俗纤俭习事。大抵徽俗,人十三在邑,十七在天下,其所蓄聚则十一在内,十九在外。
              --《弇州山人四部稿》卷61《赠程君五十叙》新安土硗狭,田蓄少,人庶仰贾而食,即阀阋家不惮为贾。
              --《唐荆川文集》卷15《程少君行状》材料四  不可否认,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诞生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我国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推动以及对我国经济改革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大包干、承包制改革之后,农村小农经济日益狭小,根本谈不上规模经济。不仅如此,原有集体经济也被削弱了,集体财产被分掉了,无法行使协调服务职能,使农业没能向专业化、社会化和农工商一体化转变……中国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实现规模经营,应将农业中的大量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阻止土地经营规模不断萎缩,最终使我国的农业实现规模经营。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研究30年回顾》(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与之相对应的经济形态的基本特点。
              (2)据材料二分析当时秦国呈现了怎样的人地矛盾?商鞅是如何解决这对矛盾的?
              (3)材料三描述的是我国古代哪一时期何种经济现象?根据材料指出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
              (4)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针对材料所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存在的问题,试从人地矛盾的角度指出解决的出路。
            • 8.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特点的是(  )
              A.纸币成为主要流通货币
              B.工商业市镇蓬勃兴起
              C.区域性商人群体形成
              D.对外贸易被官方垄断
            • 9. 明朝后期,“末富居多,本富居少”,这一现象反映出(  )
              A.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B.贫富分化日益严重
              C.商品经济日益发达
              D.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 10. 《中国经济史纲要》认为:“中国在宋代至清代的历史进程中有过三次商业革命:第一次是宋代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商业革命,第三次是近代商业革命,出现以通商口岸为核心的近代化商业群落。”下列属于“第二次商业革命”的是(  )
              ①白银成为普遍的流通货币
              ②出现了市镇经济
              ③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④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A.①②③
              B.①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