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礼记•内则》曰:“子能食食,教以右手。能言,男唯女俞。男鞶革,女鞶丝,六年,教之数与方名。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八年出入门户及即席饮食。九年教之数日。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材料说明古人早期家庭常规教育(  )
              A.重视伦理道德规范的训练
              B.日常行为的教育成人化
              C.以传授生活技能为核心
              D.强调知识忽视道德教育
            • 2.

              钱穆在《孔子传》中说:“在孔子以前,中国历史文化当已有两千五百年以上之积累,而孔子集其大成。”能作为钱穆这段话的依据应该是孔子

              A.编订“六经”
              B.创立儒家学说
              C.提倡“仁”的思想
              D.开创私学
            • 3.

              孔子和亚里士多德是人类历史上的文化先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

              材料二 亚里士多德对人的本质曾下过三个论断:①“求知是所有人的本性”,追求知识被看作最高尚的活动,体现了古希腊爱智慧的传统;②“人是理性的动物”,人以理智为主宰,理智的生命就是最高的幸福;③“人是政治动物”,侧重从社会政治的角度对人进行考察,人只有结合在城邦和国家之中,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

              ——王善超《论亚里士多德关于人的本质的三个论断》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的思想主张在春秋战国时期没有得到统治者重视的原因。




              (2)言行一致是许多文化先哲的优秀品质。阅读材料二,请您选择亚里士多德对人的本质的一个论断并结合他的生平事迹扼要予以展开说明。(只列观点,不加阐述不得分)

            • 4. 孔子说:“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苏格拉底则说:“美德即知识。”这说明二者
              A.都看到了人的美德与智慧之间的内在联系
              B.都反对教化人民,改善人的灵魂
              C.价值取向是完全一致的
              D.所处的社会环境没有任何差异
            • 5. 下图反映了孔子在教育和文化上的贡献。有学生从图中孔子使用“纸张”“线装书”等细节,对该图的真实性提出质疑。学生的下列推论中,合理的是(  )

              A.该图绘制于西汉时期
              B.该图为后人伪造,没有史料价值
              C.该图的真伪须有考古学支持才能判断
              D.绘画者以其生活经验附会了孔子时代的生活
            • 6.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世济民的情怀,“老老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林存光《孔子新论》
              (1)根据材料指出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德?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的政治抱负。

              (2)诺贝尔奖获得者说:“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从孔子那里寻找智慧。”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孔子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 7.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下列对孔子这段话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孔子认为应该建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秩序,否则人民无所适从
              B.孔子认为“礼”和刑罚是相对立的
              C.孔子认为“仁”和“礼”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
              D.孔子认为周“礼”非常重要,是实现“仁”的前提
            • 8. 下列孔子的言论,反映其“礼”的思想的是(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过犹不及”
              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D.“有教无类”
            • 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下表格是江苏第一师范学校在1913年和1919年分别对三百中学生所做的题为“现在你最崇拜的人物是谁?”的问卷调查结果。

              阅读上面表格,从中提取变化的两项相关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 10. 名著充分体现了学术发展和社会变迁的互动关系。下表中名著和社会特征对应有误的是(  )

              选项

              名著

              社会特征

              A

              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礼崩乐坏,诸侯割据

              B

              顾炎武认为“引古筹今,亦吾儒经世之用”而作《天下郡国利病书》

              理学虚浮,脱离实际

              C

              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海国图志》

              内忧外患,求变图强

              D

              严复翻译《天演论》,倡导“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列强环伺,民族危机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