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为封建统治找到了较为理想的意识形态”。这一历史现象开始于(  )
              A.春秋战国
              B.西汉
              C.宋代
              D.明清
            • 2. 董仲舒认为:“仁之美者在于天。天,仁也”,“察于天之意,无穷极之仁也”。这说明了董仲舒将儒学
              (  )
              A.神学化
              B.世俗化
              C.政治化
              D.思辨化
            • 3. 汉代儒学家董仲舒提出了三纲五常的道德标准,这些标准主要发展了先秦儒家的(  )
              A.教育理论
              B.仁政思想
              C.人性学说
              D.伦理文化
            • 4. 1585年,万历皇帝步行十里祈雨。行礼结束后,皇帝发表训辞声称:天时大旱固然是由于他本人缺乏德行,但同样也是贪官污吏溇剥小民,上干天和的结果。现在务必要改弦更张,斥退坏人,引用好人。万历皇帝的言行突出体现了(  )
              A.法家的严刑峻法思想
              B.道家主张“天道自然”
              C.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
              D.王阳明的“知行合一
            • 5. 西汉中期,统治者对救灾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导致这一现象的思想因素是(  )
              A.墨子“兼爱”思想
              B.孟子“性善论”
              C.老子“无为”思想
              D.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
            • 6. 中国古代某位思想家解释“王”这个字的写法:王这个字,三横中间一线,就是通天地之人。上面是天,下面是地,中间是万物人民,这一竖把三者接通起来就是王了。这位思想家应该是(  )
              A.孟子
              B.董仲舒
              C.李贽
              D.王夫之
            • 7. 董仲舒提出:“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此观点(  )
              A.为君主受命于天提供理论保障
              B.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C.对君主行为有一定程度的约束
              D.确立了儒学思想的独尊地位
            • 8. 董仲舒认为:“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这种思想(  )
              ①使天文学受到统治者重视            ②在理论上有助于仁政推行
              ③属于没有价值的封建迷信            ④指出要实行政治的大一统。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 9.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遣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董仲舒提出这一思想是为了(  )
              A.限制君主权力的过度膨胀防止暴政
              B.加强中央集权限制地方权力的扩大
              C.思想上的大一统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D.发展儒学并确立了儒学的统治地位
            • 10. “在天之变,日月薄蚀。四十二月日一食。五(十)六月月亦一食。食有常数,不在政治。百变千灾,皆同一状,未必人君政教所致”。该观点(  )
              A.阐释了佛教的“生死轮回”
              B.宣传了“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C.批驳了董仲舒的“君权神授”
              D.与“天人感应”说针锋相对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