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董仲舒是汉代的第一大儒,封建社会理论大厦的设计师和建筑师,封建社会初期的有建树的思想家,同时,他还是汉代的第一大教育家。以上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方面。不过,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也包含了神秘主义的、形而上学的东西,特别是作为封建地主阶级的意识形态,其维护封建专制和压抑人性的方面,始终是消极方面,特别是到封建社会的后期,便日益走向了阻碍社会前进的反动方面。
              --王永祥《董仲舒评传》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董仲舒的主要思想加以评析。(要求:对董仲舒思想持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结合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 2.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孔子极力侣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愈义讲。孔子所谓口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佛、克己、好学、知勇、仁怒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林存光《孔子新论》
              材料二  其实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两汉400余年,它渐渐由孔孟时期的原始儒学衍化为掺杂了诸子思想和古代迷信的庞杂思想体系,……与其说儒家思想征服了汉代学者,不如讲是汉代学者改造了储家思想。
                                                                                                                       --费正清《 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三  黄宗羲认为……自秦以后,君反客为主,“视天下人民为人君续中之私物。” “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 “视天下为其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 “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己矣。”君臣关系应该以“天下万民为事”。 “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封建法制是“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都出于君主一人一姓的“利欲之私”, “何曾有一毫为天下之心故!”
                                                                                                                       --摘编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心目中仁人君子的理想人格;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的政治主张。
              (2)据材料二,如何理解“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汉代学者在改造儒家思想方面提出了怎样的主张?
              (3)据材料三,概括黄宗羲的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 3. 有学者指出:“政治上结束战国是在秦代,而文化上结束战国却是在汉代。”请你结合所学,对这一学者的观点进行论证。
            • 4.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其发展带有明显的时代印记,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儒学)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二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对传统儒学进行了批判,使传统儒学得以发展。他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关注国计民生,致力于变革社会,并身体力行。
              --《中国文化史》材料三  陈独秀说“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李大钊指出:孔子是“历代专制之护符”。吴虞在《说孝》一文中,提示“孝”的真谛,是“不犯上作乱,把中国弄成一制造顺民的大工厂。”鲁迅对封建礼教的攻击最为猛烈。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提出了“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的社会理想。
              --《新文化运动史料集》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儒学在汉代“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传统儒学在明清时期得以发展的主要表现,并就此谈谈你的认识。
              (3)材料二、三分别从什么角度印证了材料一观点的?结合这两则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你的理由。
            • 5.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作答
                  材料一  凡以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学校)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五年春,置《五经》博士。
                  八月,……征吏民有明当世之务、习先圣之术者。
                  详延天下方闻之士,咸荐诸朝。其令礼官劝学,讲议洽闻,举遗举礼,以为天下先。太常其议予博士弟子,崇乡党之化,以厉贤材焉。……丞相弘请为博士置弟子员,学者益广。
              --《汉书•武帝纪》
                  材料三  董仲舒的教化思想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要求,是当时客观形势的正确反映。虽然,从本质是说,这一主张是为巩固汉政权的封建统治服务的,但从客观效果来看,它不仅对当时,而且对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的统一、巩固和发展起了积极的进步作用。
              --高春菊《董仲舒教化思想研究》
              (1)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针对教化提出的具体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董仲舒倡导教化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汉武帝重视儒学的主要措施,分析其作用。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如何正确理解董仲舒教化思想的历史影响?
            • 6.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凡以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学校)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五年春,置《五经》博士。
                  八月,……征吏民有明当世之务、习先圣之术者。
                  详延天下方闻之士,咸荐诸朝。其令礼官劝学,讲议洽闻,举遗举礼,以为天下先。太常其议予博士弟子,崇乡党之化,以厉贤材焉。……丞相弘请为博士置弟子员,学者益广。
              --《汉书•武帝纪》
                  材料三  董仲舒的教化思想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要求,是当时客观形势的正确反映。虽然,从本质是说,这一主张是为巩固汉政权的封建统治服务的,但从客观效果来看,它不仅对当时,而且对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的统一、巩固和发展起了积极的进步作用。
              --高春菊《董仲舒教化思想研究》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针对教化提出的具体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董仲舒倡导教化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汉武帝重视儒学的主要措施,分析其作用。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如何正确理解董仲舒教化思想的历史影响?
            • 7. 教育的内容随时代变迁而各具特点,但对社会进步均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国古代的统治者历来重视教育。
              凡以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夫万民之从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堤防之,不能止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汉书•董仲舒传》
              (1)分析材料,结合所学,概括董仲舒推崇教化的主要措施及目的。
              伦敦大学成立于1828年。与传统的牛津和剑桥大学相比,有诸多创新之举。它是英国最早给与女性与男性同等教育权利的高等学府。招生不分教派,神学被排斥在课程之外。学费低廉,一年仅需25~30英镑,只相当于牛津和剑桥的
              1
              10
              ,是一所以中产阶级为对象的大学。教学语言是英语而非拉丁语,课程设置以实用而非以古典为导向,学科设置广泛且强调学以致用。

              (2)结合所学概括伦敦大学建校的时代背景,并根据材料分析伦敦大学不断创新的原因。
              迈向近代化的过程中,清政府曾试图对教育体制进行改革。1903年-1906年,在京师大学堂设立进士馆,通过融入西学对即将入仕的新进士进行再教育,并提供机会赴日游学,在近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进士馆学科程度及每星期教授时刻表(第二学年)
              学科程     度 (内   容)每星期钟点
              史学泰西近时政治史  日本明治变法史2
              地理外国地理2
              格致化学大要2
              法学商法  各国刑法  各国诉讼法  警察学  监狱学5
              交涉国事交涉  民事交涉3
              理财银行论  货币论  公债论  统计学3
              商政商业理财学  商事规则  附海陆运输及邮政电信规则3
              兵政军制学  附海军陆军学校制度  战术学4
              合计24
              注:以上各科目外,尚有东文、西文、算学及体操,均作为随意科目,愿习与否均听其便。
              (3)根据材料概括进士馆课程设置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如此设置课程的背景

              (4)上表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状况。教育发展与国家的推动密不可分。分析图表中所体现的信息并分析其原因。
            • 8. 《汉书•董仲舒传》说:“(董)仲舒遭汉承秦灭学之后,六经离析,下帷发愤,潜心大业,令后学者有所统一,为群儒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侯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三    夫仁、谊(义)、礼、知(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故受天之佑,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四    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古井田法虽难卒行,宜少近古,限民以田,以赡不足,塞兼并之路,……然后可善治也。--《汉书•食货志》引董仲舒语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的主张。为此,汉武帝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2)据材料二、三,指出董仲舒又提出了怎样的主张?这些主张在当时有何作用?
              (3)据材料四,概括实现“善治”的主要途径。这一途径体现了孟子的什么治国理念?
              (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董仲舒历史地位的认识。
            • 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建元元年)广川大儒董仲舒在廷试中上了著名的“天人三策”。在策尾,他总结道:“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予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经董、卫(指丞相卫绾)的建议,武帝后来把不是治儒家《五经》的博士,一概罢黜了。……(同年)董仲舒对策,献议“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教于邑。“后来武帝便于长安城外给儒学博士弟子建筑校舍,名叫“太学”。规定博士弟子名额五十,由“太常择民十八以上,仪状端正者”充当。……每年考试一次,合格的按等第任用。
              --张荫麟、吕思勉、蒋廷黻著《中国史纲》
              材料二  进士科是科举中的最主要科目。考试初只试策,后乃帖经兼试杂文,开元以后并增诗赋。……唐以明经(科)为科举的常科……把《礼记》《春秋左传》作为大经,《诗经》《周礼》《仪礼》作为中经,《易经》《尚书》《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作为小经。
              --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通史》
              材料三  明清科举考试的内容以《四书》、《五经》的文句命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依据,不能丝毫发挥己意。
              --齐涛主编《中国通史教程》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董仲舒的基本主张。其主张对官员的任免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与材料二比较,材料三反映明清时期儒学对科举的影响有何加强?
              (3)概要指出中国古代儒学影响选官制度的根本原因。)
            • 10.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皇帝自古以来便是首席大祭司,由他来祭天,祭祀天上的神和地上的神。他可能是全国首屈一指的哲学家(贤能的智者),最有权威的预言者,皇帝的御旨几乎从来都是关于道德的指示和圣训。
              伏尔泰认为,中国的法律与伦理道德融为一体,因而深入人心,成为民众自觉遵循的行为规范,从而减低了法律的严酷冷峻,增加了人情味。……除了惩治罪恶,中国法律还褒扬善行:“在别的国家,法律用以治罪,而在中国,其作用更大,用以褒奖善行。”
              材料二  (孟德斯鸠)后来改变了看法,毫不犹豫地把中国归入专制主义的行列。……中国的皇帝实际上集政权和教权于一身,可以凭借其双重权力为所欲为。……中国的法律往往与习俗相混,判断是否违法并无严格的依据,罪与非罪、重罪与轻罪,最终都取决于皇帝的意志,具有极大的随意性。这就是说,皇帝不但是最高行政长官,同时也是最高立法者和最高司法长官。……因此结论只能是:“中国是一个专制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
              材料三  绝大多数欧洲学者只能通过出版物分享传教士提供的有关中国的信息,仅有少数有缘结识在华或曾经赴华的传教士,向他们索取更多有关中国的信息,与他们共同探讨有关中国的种种问题。这类直接交往除了少量面对面的交谈,主要形式是信件往来。
              --以上材料均出自许明龙著《欧洲18世纪“中国热”》
              注:18世纪欧洲“中国热”由兴起到衰落的百余年间,大体相当于中国清朝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时期(1661-1799年)。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判断出伏尔泰、孟德斯鸠眼中的中国社会的政体分别是什么?指出他们的各自依据。
              (2)有人认为孟德斯鸠对中国古代社会的看法更为客观,请从思想史的角度并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论证。
              (3)根据材料三,伏尔泰、孟德斯鸠等欧洲思想家对中国形象做出判断的主要信息来源有几种?哪一种更可信?为什么?
              (4)造成伏尔泰和孟德斯鸠对中国形象的不同看法的原因可能是什么?这一历史现象给你怎样的启示?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