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人口问题至关重要,它关联到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的安定团结和人民的生活水平等,其发展态势又与时代变迁、环境变化、政府政策等密切相关。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康熙五十一年(1721年)“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政策与雍正元年(1723年)“摊丁入地”政策的相继颁布、执行,刺激了人口的增长。……著名学者洪亮吉在1793年提出了他的人口论,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一)耕地的增长不及人口增长的速度;(二)他主张以“天地调剂之法”与“君相调剂之法“来解决过剩人口,即水旱瘟疫等灾害的自然淘汰,政府人为调整与救济,如移民、开荒等;(三)他认为听任人口激增会引起社会动乱。--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  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1798年发表了《人口论》……他认为,生活资料按算术级数增加,而人口是按几何级数增长的,因此生活资料的增加赶不上人口的增长是自然的、永恒的规律(这被称为“马尔萨斯陷阱”).只有通过饥饿、繁重的劳动、限制结婚以及战争等手段来消灭社会“下层”,才能削弱这个规律的作用。--互动百科《马尔萨斯人口论》
              材料三  十九世纪20年代至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南方沿海某乡居民生活统计表
              (单位:人)
              时期迁出他乡种田城镇做工或经营商业出国从事工商业
              1820~1849年292900
              1850~1879年7215498
              1880~1911年156011838
              1912~1939年473077396
              材料四  抗日战争爆发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遭到日本侵略军的全面进攻。为躲避战火,并执行国民政府“以空间换时间,积小胜为大胜”的战略方针,众多沿海居民,大批民族工业企业与高校大量迁往内地,因而很短的时间内以重庆市为核心的西南地区成为中国政治中心地带与人口高密集区。就东北地区而言,日本官方在强制阻止中国汉族移民迁往东北地区的同时,按步骤地实施了蓄谋已久的移民侵略计划,即所谓“国策移民”。日本军国主义政府提出了20年间向中国东北移住日本农民100万户、500万人的总体计划,之后大批日本所谓“开拓者”迁入东北地区,给中日两国人民带来巨大伤害。--安介生、葛剑雄《20世纪中国移民史的阶段性特征》
              (1)据材料一、二,概括洪亮吉与马尔萨斯在人口论内容方面的相似点。
              (2)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17世纪后200年间的英国与1978年底以来的中国分别是如何安全绕过“马尔萨斯陷阱”的?
              (3)据材料三,概括这一时期该地区人口流动的主要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4)据材料四与所学知识,概括此时期人口流动的特点及其影响。
            • 2. 文化总会打上时代的印记。人文环境、政治变革以及经济发展无不反映于其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有学者认为“宋文化明显的具有务实性、普及性等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文学、艺术角度举例说明此观点,并分析宋代具有这些特点的原因。
              材料二
                  乾隆时期调动巨大的人力和物力编纂了大型丛书《四库全书》,全书几乎囊括了清中叶以前所有重要的文献典籍,具有“源流之大备”及“回归”的特质。……清政府在修书的同时,也对古代文化典籍进行了大规模的、有目的删削与篡改,对图书的禁毁确实是严厉的。--楼宇烈《中华文明史》
              (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朝文化的时代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材料三
                  中国文字,论其字形,则非拼音而为象形之末流,不便于识,不便于写;论其字义,则意义含糊,文法极不精密:论其在今日学问上之应用,则新理新事新物之名词,一无所有:论其过去之历史,则千分之九百九十九为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记号。此种文字,断断不能适用于二十世纪之新时代……欲使中国不亡,欲使中国民族为二十世纪文明之民族,必以废孔学、灭道教为根本之解决,而废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汉文,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解决。中国文字,迟早必废。而循之进化公例恐终无可逃。
              --摘编自陈独秀、钱玄同言论《新青年》(1918年)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钱玄同、陈独秀的共同主张,并简要予以评析。
            • 3. 中华民族是一个充满了梦想的民族,“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不竭动力,牵引着中国砥砺前行的脚步。梦想不灭,希望永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少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祸恶疾弃于地也 ,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礼运》(注:约成书于汉代)
              材料二   ……
              (1)建设之首要在民生。故对于全国人民之食、衣、住、行四大需要,政府当与人民协力,共谋农业之发展,以足民食;共谋织造之发展,以裕民衣;建筑大计划之各式屋舍,以乐民居;修治道路、运河,以利民行。
              (2)其次为民权。对于人民之政治知识、能力,政府当训导之,以行使其选举权,行使其罢官权,行使其创制权。
              (3)其三为民族。故对于国内之弱小民族,政府当扶植之,使之能自决自治;对于国外之侵略强权,政府当抵御之。并同时修改各国条约, 恢复我国际平等,国家独立。
                                                                                                                                            -- 孙中山《建国大纲》
              材料三 我们是一个六亿人口的大国,要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要实现农业的社会主义化、机械化,要建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大概经过五十年即十个五年计划,就差不多了,就象个样子了,就同现在大不一样了。
                                                                                                  --毛泽东《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
              材料四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
                                                                                                  --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上的讲话(摘录)
              请回答:
              (1)依据上述材料分别概括古代、近代、现代“中国梦”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不同历史时期产生“中国梦”的原因。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梦的实践者、实践途径、实践效果等方面概述不同历史时期“中国梦”的特点。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