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在宋元两朝以及明代的前中期这段长达五百年的时间内,中国很多地方城市基本不提倡筑城,内地州县亦普遍不筑城,长期处于城垣颓纪、甚至无城墙的状态,只在边地城市和部分重要城市,才兴筑或注意维护城垣。这种做法的主观目的是(  )
              A.加快民族融合步伐
              B.防止地方割据
              C.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D.减轻农民负担
            • 2. 图是学者辛向阳综合考虑各因素绘成的《中国历代兴衰图》(局部).以下对①、②、③、④各朝代特点描述正确的是(  )
              A.①一国家分裂、思想发展、疆域广阔
              B.②一政权对峙、经济发展、科技领先
              C.③一社会动荡、崽想停滞、科技落后
              D.④一社会稳定、经济停滞、思想活跃
            • 3. 材料契丹旧俗,事简职专,官制朴实,不以名乱之,其兴也勃焉。太祖神册六年,诏正 班爵。至于太宗,兼制中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国制简朴,汉制则沿 名之风固存也。辽国官制,分北、南院。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 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初,太祖分迭剌夷离为北、南二大王,谓之北、南院。宰 相、枢密、宣徽、林牙,下至郎君、护卫,皆分北、南,其实所治皆北面之事。语辽官制者不可不 辨。凡辽朝官,北枢密视兵部、南枢密视吏部,北、南二王视户部,夷离毕视刑部,宣徽视工 部,敌烈麻都视礼部,北、南府宰相总之。惕隐治宗族,林牙修文告,于越坐而论议以象公师。 朝廷之上,事简职专,此辽所以兴也。
              --脱脱《辽史•百官志一》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辽朝官制出现的原因和特点。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辽朝的官制改革的影响。
            • 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西方文明发展珠历史是几个民族的接力长跑,一个民族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后走向了衰老,一支年轻有活力的野蛮民族就接过了这个文化的接力棒,创造了又一个辉煌的文明……一棒一棒传到今天,每次毁灭都是新的契机。中华民族则没有这样的接力,华夏族一直是主体,只是不断的扩大容量。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文化接力“的观点。
              (要求:观点明确,赞成、反对材料中的观点或另有观点均可;史论结合,运用材料中和你所熟知的史实进行评析。)
            • 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日本史学家内藤湖南提出过著名的“唐宋变革论”,主要论点是:……(一)在唐末到五代的过渡期,贵族政治没落,让位于君主独裁制度。(二)隋唐时期,农民是国家佃人;进入近世(宋代),由于朝廷不再介入土地分配,私有财产权得到承认。(三)官吏任用制度发生变化,贵族政治过渡到官僚政治。(四)在宋代,货币开始大量流通,货币经济流行。(五)唐代中期以后,学术不再是墨守儒家经学的义疏,而是启动自我的思索进行新的诠释。(六)六朝以来流行的四六骈文到唐代中叶变为散文体的古文,文章由重形式变为重自由表达;唐诗以外,发展起来词,打破诗律格局,表达更加自由。(七)六朝隋唐盛行彩色壁画,五代两宋变为屏障画;金碧山水就衰,白描水墨转盛;舞乐也是如此,原来服务于贵族,而今日益以迎合平民趣味为趋归。
                  中国学者陈寅恪也发表了类似见解:“综括言之,唐代之史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结束南北朝相承之旧局面,后期开启赵宋以降之新局面,关于政治社会经济者如此,关于文化学术者亦莫不如此。”
              --摘编自张广达《史家、史学与现代学术》
              评述材料中关于“唐宋变革论”的相关论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舍。)
            • 6.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周的学校教育……教师既行教事,又兼管国家的日常事务,形成了“官师合一”的局面;教学场所同时也是举行祭祀、飨射、治历、望气、布政等日常国事的场所……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赖以生存的基础逐渐瓦解。--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材料二】 西汉初年的景帝时期,文翁入成都任蜀郡守,“见蜀地僻陋,有蛮夷风”,遂将教育文化置于首位……选拔青年人亲自进行教育,并派到长安去学习数年,学成之后用作各级官吏,带动各地的教化……在成都开办学校,校中学子在课堂之外还必须经常到各地有所实践。一段时间之后,“由是大化,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至武帝时,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自文翁为始云。文翁终于蜀,吏民为立祠堂,岁时祭祀不绝。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摘编自《汉书•循吏传》【材料三】一个汉代青年进太学求学,毕业后,派到地方服务。待服务地方行政有了政绩,再经长官遴选到中央,又经过中央一番规定的考试,然后才正式入仕。那是当时入仕从政的唯一正途,政府的一切官吏,几乎全由此项途径出身。这样的政府,我们再也不能叫它做贵族政府。--摘编自钱穆《中国历史政治得失》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西周学校教育的特点。该特点到春秋战国时期发生的变化及原因?
              (2)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文翁办教育的特点及对当时教育体制发展的贡献。
              (3)材料二反映了当时怎样的选官制度?为什么“这样的政府,我们再也不能叫它做贵族政府”?
              (4)综合上述材料,分析西周到西汉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功能。
            • 7. 人类的文明从其发生之时起,就是多元的;多元之间的接触、碰撞和相互吸收是个极其漫长、复杂的过程,是各种文明进步的巨大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世纪的大部分时间内……西方都是欧亚大陆的不发达地区。然而西欧的这种不发达较之中国的发达反而是一种优势,因为中国的发达反过来成为抑制其进一步发展的因素……西欧人却恰恰因为自身比较落后,所以他们渴望学习,并积极创造。他们拿来了中国的文明,竭尽全力发展它们,并将其用于海外扩张。这种扩张反过来又引致更大的技术进步和更多的制度变化。最终结果是中世纪文明转变成现代文明,而欧洲人则成为这一转变的先锋和受惠者。--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 “夫地球圆体,既无东西,何有中边。同居覆载之中,奚(何)必强分夷夏。”“公法者,彼此自视其国为万国之一,可相维系,而不可统属之道也。”--郑观应(1842─1921)《易言•公法》(1)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方面说明“古代中国的发达反过来成为抑制其进一步发展的因素”。
              (2)简述中世纪西欧人“拿来了中国的文明,竭尽全力发展它们”的具体事例。
              (3)概括材料二中郑观应对世界认识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西方文明发展的主要表现。
            • 8. 【题文】 “二程”是北宋时期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下列不属于他们基本主张的是    (  )
              A.“天理”是万物的本原
              B.“人伦者,天理也”
              C.通过内心反省以“致良知”
              D.只有对别人尊敬才能真正理解“仁
            • 9. 【题文】“假若除安拉外天地闻还另有主宰,那么天地早已毁灭……除我之外不再有主宰,因此你们应该对我崇奉致礼。”                              一一《古兰经·先知们》
              材料反映的是伊斯兰教哪一大信仰?
              A.信安拉
              B.信天使
              C.信经典
              D.信先知
            • 10. 【题文】.英国哲学家罗素在《中西文明比较》一文中指出:“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过去一直证明是人类发展的里程碑……”古代史上,同中国有过密切交流的地区或民族,按先后排列应该是                                                                  (    )
              A.阿拉伯—大秦—东非—印度
              B.大秦—印度—阿拉伯—东非
              C.印度—阿拉伯—大秦—东非
              D.东非—印度—阿拉伯—大秦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