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哲学史上,“情”与“理”(礼)的关系长期处于对立地位。宋明时期,理学家们虽然也承认“情”的客观性,却普遍赋予“理”以至高无上的本体地位,把“情”看作人性中消极的、恶的因素。明朝中后期,文化领域出现了对理学思潮的纠偏倾向,张扬“人欲”、反对理学禁锢的“主情”文化思潮兴起。晚明文学家冯梦龙专注于以“情”写史,著《情史》二十四卷,明确提出“情教”思想。他指出:“自来忠孝节烈之事,从道理上做者必勉强,从至情上出者必真切。夫妇其最近者也,无情之夫,必不能为义夫;无情之妇,必不能为节妇。世儒但知理为情之范,孰知情为理之维乎。”“我欲立情教,教诲诸众生。”
              --据何悦玲《冯梦龙情教思想建构语境探微》整理
                 材料二  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后期,法国除了革命和动乱,就是几乎无时不在的激情和焦虑。到处都在揭露社会的虚荣,在巴尔扎克、司汤达或是托克维尔的作品里都得到体现。这是一种急于想过上好生活的焦躁不安的期待,一种对复兴思想的痴迷和继帝国时期思想荒芜之后心灵极度的焦渴。面对这种焦渴,奥古斯特•孔德(1798-1857)立足于人性统一性来重建社会的秩序,他认为,社会秩序立足于由情感、行为和理智构成的人性统一性,其中情感起决定作用;利他主义这种“仁慈之爱”是维持社会秩序的积极力量。
              --据郭景萍《孔德:社会秩序视野中的情感研究》等资料整理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述冯梦龙“情教”思想的特点及形成背景。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法国社会焦虑情绪所反映的时代特征,并指出孔德思想的历史价值。
              (3)情感史研究是史学研究的新领域,通过以上探究,你能得到哪些认识?
            •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凡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春秋繁露》
              (1)概括材料一中董仲舒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汉代儒法两家地位的变化趋势。
              材料二  问:“小学、大学如何?”曰:“小学涵养此性;大学则所以实其理也。”“小学者学其事;大学者,学其小学所学之事所以。”“小学是直理会那事;大学是穷究那理因甚恁地。”
              --《朱子语类》
              (2)根据材料二,指出朱熹“小学”与“大学”的主要区别(不得照抄原文)和其理学修养论的核心命题。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宋明理学兴起的思想文化背景。
              材料三
              1663年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670年顾炎武《日知录》
              1690年洛克《政府论》
              1691年王夫之《宋论》
              1734年伏尔泰《哲学通信》
              1748年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上述思想家共同的思想内涵。有人认为明清之际的思想活跃局面“是中国版的启蒙运动”,也有人认为它只是“儒学思想的新发展”,请选择其中一种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只有观点,没有理由不给分。)
            •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元者,始而亨者也。利贞者,性情也。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六爻发挥,旁通情也。时乘六龙,以御天也。云行雨施,天下平也。……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其行也。潜之为言也,隐而未见,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君子顺德,集小以高达。
              --《周易大传》
              (1)根据材料一,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体现的时代精神。
                 材料二 朱熹《玉山讲义》载:盖闻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故圣贤教人为学,非是使人缀缉言语,造作文辞,但为科名爵禄之计,须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而推之以至于齐家、治国,可以平治天下,方是正当学问。
              张载在《西铭》中提到: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朱熹、张载思想的主要特点。
                  材料三 清代末年屡次对外战争失利,中国人民遭遇了严重的民族危机。民族处在危急存亡的严重时刻,传统文化更处在动摇之中。经过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人们发出了“新文化”的号召。于是儒学、经学、理学三位一体居于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基本结束了,中西文化的异同优劣成为人们热烈讨论的主要论题。新的文化传统虽然没有建立起来,但已开始酝酿了。
              --张岱年《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演变及其发展规律》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传统文化发展的认识。
            • 4. (2013秋•嘉兴期末)宋代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将行政权、财政权、司法权分散在三个机构手中,相互牵制,以分中枢之权,这是宋代自创的中国式的“三权分立”。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1)结合史实,说明“宋代自创的中国式‘三权分立’”。这种中国式的“三权分立”与近代美国的“三权分立”有何本质区别?
                  材料二  如图
              南宋临安的饮食业,如御街铺店,天一亮就有卖早点的,而且花色品种很多,如煎白肠,羊鹅什件,糕粥,血脏羹,羊血粉羹之类,到处可见。……在当时开封市场上,有来自江淮的粮米(每年数百万斛),沿海各地的水产,辽、夏的牛羊,洛阳、成都的白酒;河东和江南、福建的水果,江、淮、蜀的名茶,南方的丝织品,西北的石炭,成都的纸,两浙的漆器,……还有进口的日本扇子,高丽墨料,大食香料、珍珠等。……宋代最繁华的两大港口是广州和泉州。广州,自隋唐以来,尤其是到了宋代,已发展成为世界著名的国际大商港。
              --张一农《中国商业简史》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都市商业发展的主要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商业发展的有利因素。
                  材料三   凡一物上有一理,须是穷致其理。穷理亦多端,或读书讲明义理,或论古今人物,别其是非,或应接事物而处其当,皆穷理也。
              ──朱熹《近思录•致知》
              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朱熹《近思录•为学》
              (3)材料三体现了朱熹的哪些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论述朱熹对儒学发展的贡献。
            • 5. 英国史学家汤因比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中国学者余秋
              雨也说:“我最向往的朝代就是宋朝。”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在许多方面实际上已经超过了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或欧洲的水平。
              --(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材料二:“市民文化的崛起是南宋杭州文化发展的最重要的内容特点。”
              --林正秋(宋史研究专家)
              材料三:宋代在哲学方面突破了五代以来沉闷墨守的局面,伴随通经致用,讲求义理以及疑古思潮的兴起,出现了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颐、程颢、朱熹、陆九渊为代表的理学等诸多流派。……宋儒诸子融汇各家,援佛入儒,建构成新儒学体系,不仅升华了抽象思辨,而且高扬士人刚健挺拔的道德理性和节操意识。
              --杨迪《如梦如幻的大宋王朝》
              (1)据材料一,概括作者关于宋代科技发展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宋代科技发展的主要表现。
              (2)市民群体在宋代有较大发展,主要原因是什么?结合史实,简述市民群体的发展对宋代文学艺术的影响。(3分)
              (3)据材料三,指出宋代理学兴起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影响。
            • 6. 词语和概念的变化,可以为探究历史提供重要信息。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美国口语中burg,意为“城、镇”;德语中burg,意为“带围墙的地方”;英汉词典中burgherurgeoisie分别解释为“公民、市民”,“资产阶级”。
              --摘自《百度翻译》
                 材料二  在中国,对science的翻译经历了从“格致”到“科学”的用词变化。中国古代本有“科学”一词。如宋人文集中有“处科学之兴,世为士者往往困于一日之程文,甚至于老死而或不遇”之句。明末清初,受古代“格物致知”的影响,时人将“science”音译为“格致”。19世纪中叶后,“研格致,营制造者,乘时而起”,“格致”一词大量使用。19世纪末,梁启超等效仿日本的做法,将“science”译为“从事科学,讲求政艺”。民国初,学界还将science音译为赛因斯”,意在强调科学的理性精神。
              --摘自《近代汉字术语创制的两种类型》等
                 材料三“德先生”,意译是“民主”,其英语单词Democracy音译的第一个字,来源于希腊语。随着“代议制民主”概念的形成和逐渐流传。民主概念发生了重大的转化。不仅古代“直接民主”是“民主”,而且近代西方的“间接民主”也是“民主”。随着后一种民主在实践中的不断扩展和完善,……日常使用的“民主”一词,指的已不是古代直接民主。(附注:代议制民主,是公民选举代表掌握国家决策权力,公民的民主权利主要体现在选举代表的权利上。)
              --摘自《美国革命时期民主概念的演变》等
              (1)依据材料一,从词源角度思考,你对早期资产阶级的来源有什么新的认识?
              (2)材料二中的中国古代“科学”一词与何种选官制度相关?程朱理学中“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
              (3)19世纪中叶以后,从“格致”到“赛因斯”,反映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分析导致这一变化的最主要原因。
              (4)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民主”概念变化的原因。
            • 7. 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阅读中国历史四次重要战略机遇期的相关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第一次:15-16世纪。随着大航海和地理大发现,不但带来黄金和无限梦想,更给全社会提供了一股强大的动力。 
              第二次: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中期。欧洲经过一场历史性变革,走向了主宰世界的高峰。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欧美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将世界连成一体。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中国试图抓住历史机遇,赶上世界发展潮流,但最终失败。 
              第三次:20世纪四五十年代,美苏争霸的冷战对峙和第三次科技革命,再次为许多国家提供重大战略机遇。同时代的中国虽然存在“崭新的机遇”, 却连续失误,与发达国家差距拉大。 
              第四次:20世纪90年代初,两极格局解体后……
              请回答:
              (1)第一次战略机遇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描述当时中国思想界的发展状况。
              (2)第二次中欧洲的“历史性变革”是指什么?晚晴时期中国“试图抓住历史机遇,赶上世界发展潮流”有哪些表现,试列举相关史实。
              (3)第三次提及的中国“崭新的机遇”指的是什么?试从国内国际两方面分析中国丧失第三次机遇的主要原因。
              (4)试分析中国“第四次战略机遇”的宏观国际背景。
            • 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义利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人们对道德、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基本看法。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义利观的确立时期,主要有儒家的重义轻利观、墨家的义利合一观、法家的重利轻义观、道家的绝义弃利观。
              --赵晓耕《中国古代义利观对重农抑商法律传统的影响》
              材料二
              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虽尧舜,不能去民之欲利,然而能使其欲利不克其好义也。虽桀纣,亦不能去民之好义,然而能使其好义不胜其欲利也。故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
              --《荀子•大略》
              材料三
              以程颢、程颐为代表的宋代理学主张“出义则入利,出利则入义”,朱熹则认为“义者,天之所宜;利者,人情之所欲也。”还认为“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刘华堂《古代中西方义利观之比较》
              材料四
              人文主义者认为人生的目的在于追求现世的幸福,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享受者。他们认为人所追求的东西是出于“天赋人性”。在义利观上提出“人本,求利”的义利观,这是近现代西方资产阶级义利观的萌芽。
              --刘华堂《古代中西方义利观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义利观在春秋战国时期确立的历史背景。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概括荀子与程朱理学对义利观的不同看法。
              (2)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现代西方资产阶级义利观萌芽的原因。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应如何确立一种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新型义利观?
            • 9.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袁氏家训》:“士大夫之子弟苟无世禄可守,无常产可依,而欲为仰事俯育(侍奉父母养妻育儿)之计,莫如为儒。其才质之美能习进士业者,上可以取科第、致富贵,次可以开门教授,以受束修之俸(学费).其不能习进士业者,上可以事笔札、代笺简之役,次可以习点读,为童蒙之师。如不能为儒,则巫医、僧道、农圃、商贾、技术,凡可以养生而不至于辱先者,皆可为也。”
              --光明日报《试论宋代童蒙教育的大众化》
              材料二  (2)初等小学可以男女同校;(3)各种教科书务必合乎共和民国宗旨,清学部颁行的教科书一律弃用;(4)小学读经科废止;(5)注重小学手工科;(8)中学不分文科、实科;(9)中学及初级师范学校的修业年限由五年改为四年;(10)清末各学堂的奖励出身制度全部废止。
              --摘编自1912年1月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普通教育暂行办法》
              材料三  自19世纪以来,英国制定实施的大多是旨在普及义务教育性质的教育立法……职业教育从产生那天起,就是主要面向工农群众的一个教育类型,因而,形成了欧洲中等教育的“双轨制”:一轨是自上而下地发展,以最早的中世纪大学及后来的大学为顶端,向下延伸,产生了大学预科性质的中学。另一轨是自下而上的发展,是由小学(及职业学校)、而后中学(及职业学校)、并上延至今天的高等职业学校。前一轨是带有等级特权痕迹的学术性现代学校,针对的是少数的贵族子弟,而后一轨则是群众性的教育系统,面向大多数劳动人民子女。……17世纪末,英国出现了以培养与训练雇佣劳动者为目的“作业学校”、“星期日学校”、“贫民学校”。由于“圈地运动”和“动力革命”,致使贫苦农民及其子女涌进城市,工人也受贫困的折磨。因此,贫苦儿童的教育被作为“济贫”手段而加以实施。“作业学校”就是为贫苦儿童而创办的。
              --摘编自翟海魂《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初探-一一个历史的视角》
              (1)指出材料一的主要观点,并据此分析其原因。
              (2)《普通教育暂行办法>的颁发,在当时有何意义?
              (3)依据材料三,概括指出西欧教育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教育的发展趋势。
            • 10. 宋朝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一个高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宋科举表现出这样一种热枕:凡是热爱这片国土的人才,都有可能被选拔上来,即便再老再迟,只要能赶上考试,就始终能为你保留着机会。……这并不意味着,统治中国的是世袭贵族阶层,相反,是一个由学者组成的统治集团即文人学士集团,他们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敬佩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
              (1)据材料一,概括宋代科举制的特点。你如何看待材料一中对宋代科举制作用的评价?请说明理由。
              材料二  宋代的商业繁荣是建立在农业和手工业迅速发展、生产的专业化和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大为提高的基础上的。开放强大的文化活力,蓬勃的贸易经济,突破了宋以前京师关于夜市的禁令……店铺、朝廷办事机构与居民住宅错落相间,朝着大街几乎随处可以开设店铺……御街两旁“许市人买卖其间”,这些都是前代都市所未有过的经济生活景观。政府设置了众多金融机构,有榷货务、市易务、抵当所、交子务、便钱务等,因职责不同发挥信用功能的路径各异,这些金融机构的繁荣和创新在当时发挥了积极作用。也为后世提供了实践经验。
              (2)据材料二,归纳北宋商品经济繁荣的表现及原因。
              材料三  “夫以一身推之,则身者资父母血气以生者也。”
              “孝莫大于安亲”。
              “……仁主于爱,爱莫大于爱亲。故曰:‘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北宋二程
              (3)据材料三,概括二程“孝”思想的内容。请谈谈“孝”思想的现实积极意义。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