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惰。--《礼记》
                  材料二  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后汉书•百官志注》
                  材料三  唐人沈既济说:“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己立身之美者也。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是以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转引自韩国磐《隋唐五代论集》
              (1)材料一表明先秦时期选拔人才的制度和标准是什么?
              (2)材料二的选官制度有何进步性?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的影响。
            • 2. 社会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选拔人才的标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史记》到《清史稿》的二十五史,列有孝友传、忠义传、列女传、卓行传、死节传等等,其中记录的忠孝类、操守气节类的人才连篇累犊……几乎每一部正史都有,比如《儒林传》、《文苑传》或《艺术传》、《文学传》、《道学传》等篇章,而且比重越来越大。初步统计结果表明,从《汉书》到《宋史》,列传所收录的人文型人才,分别为27人、300余人…….粗略统计,《汉书》列传收录经济类人才仅有13人……,而汉代以后,这类人物基本上不能登正史“大雅之堂”,只是散见于各种野史之中……,科技型人才只是偶见于《方术传》、等带有神秘色彩的专传和《天文志》之中,而正式入选列传的科技人物则是寥若晨星……,有些入传的科学家,并不是因其科技方面的成就,而主要是因其官宦背景,如张衡、沈括等。蔡伦乃是作为宦官而被列入《宦者列传》。
              -《中国古代人才观是如何演变的?》
              材料二  蔡元培曾说:军国民主义为体育;实利主义为智育;公民道德及美育皆毗与德育;而世界观则统三者而一之。
              -人教版《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
              1912年,蔡元培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教育总长,他宣布废除忠君尊孔、读经,改革学制,实行小学男女同校,推行义务教育等。1917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使北大面貌焕然一新。
              -《历史必修三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三  1952年下半年开始,全国高等学校进行了大规模的院系调整。下表为调整后工科生和文科生占在校生的比例变化情况。
              年份1949年1953年1965年
              工科生占在校生比例26.2%37.7%43.8%
              文科生占在校生比例33.1%14.9%6.8%
              (1)根据材料一概括封建统治者的人才价值取向,简要分析其思想文化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蔡元培的教育理念,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其影响。
              (3)指出材料三中我国调整高等教育的背景。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其对我国当今教育的改革发展有何启示。
            •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历史中,选官制度一直在发展创新。在察举制下州郡长官获得重大的选官权力,举主与被举者之间往往结成密切的依附关系,后者成了前者的“故吏”,还承担着一些封建义务。但随着考试之法的建立以及这一环节的日益重要,情况就在逐渐变化。地方长官提供给被举者的,已不是举后即可得到的官位,而只是一个考试机会。行官与否,在于应试者的个人才学;而擢第与授官,则是中央的权力。
              --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二  政治恩赐制是中世纪及近代英国任用官员的主要方式,表现为政府官员不是通过考试,而是君主以恩赐方式将宫廷及政府官职授予其信任的贵族。1853年政府有关部门提出<关于建立常任英国文官制度的报告》,建议实行公开竞争考试录用制,并认为考试科目应有四类:古典文学;数学和自然科学;政治经济学、法学和近现代哲学;现代语言、近现代史和国际法。1855年文官改革令是以择优取士的方式取代官职恩赐制的重要起点。1870年枢密院关于文官制改革的命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按照文官制度委员会的要求,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该令的颁布成为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标志。
              --摘编自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等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汉代与西周的选官制度分别是什么?概括唐代科举制在选官方面有哪些发展。
              (2)据材料二,指出近代英国任用官员方式有何变化,并分析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比较中国科举制与近代英国文官制度的异同。
            • 4. 图示法和列表法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某班学生以此为课题分组开展历史
              研究性学习。
              材料一甲组同学绘制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示意图”

              (1)根据所学知识,在图中字母处填上相应的内容。
              材料二  乙组同学制作了《1840-1900年列强发动侵华战争简表》
              战争名称时间签订的条约战争的主要影响
              鸦片战争1840~1842年《南京条约》D
              E1894~1895年《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F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根据所学知识,在材料二表格中字母处填上相应的内容。
              材料三1958年美国人伊罗生出版的《浮学掠影-美国关于中国与印度的形象》一书,将美国对中国的看法分为六个阶段,即尊敬阶段、,轻视阶段、乐善好施阶段、赞赏阶段、清醒阶段、敌对阶段。丙组同学参考了以上结论,绘制了“近代以来中美关系发展阶段示意图”(下图)

              (3)在材料三所述的六个阶段名称中,选取两个恰当的、与图时间轴上的时间段相对应的名称,填入G、H两处,同时为I阶段取一个与史实相符的名称并说明理由。
            • 5. 文明的动力
              中国人身份地位的流动性,是中华文明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动力。……每个人、家庭、地区,人们的身份地位都在不断变动,而且有制度性保证。这个变动是可控的,当变动的路堵塞了、不可控了,社会危机就产生了。
              --摘自姜义华《文明的自信》
              问题:
              (1)中国古代史上个人通过哪些途径可以实现“身份地位”的流动?
              (2)举一例说明“身份地位的流动性”是中华文明发展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动力?
              (3)你是否赞成“身份地位变动的路堵塞了、不可控了,社会危机就产生了”?请说明理由。
            • 6. 陈尧咨“伴射”
              据释文莹《湘山野录》所记,真宗(997-1022)时,一契丹使团来朝,使者中善射者,想在进贡仪式上表演射箭,要求宋廷派人伴射。据说当时只有状元陈尧咨符合条件,真宗欲令他改充武职伴使臣射箭,并允以重赏和高官。但陈尧咨回家请示母亲,老太盛怒,杖责于他,认为这是“辱没家门”。
              (1)宋与契丹并存的局面开始何年?
              (2)该故事可信吗?请说明理由。
            • 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太古至春秋,君所任者,与共开国之人及其子孙也。……大夫以上皆世族,不在选举也。
              --清•俞正燮《癸巳类稿》材料二  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惟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
              --《晋书•段灼传》材料三  《傅畅自序》云:“时清定九品,以余为中正。余以祖考历代掌州乡之论,又兄宣年三十五立为州都,今余以年少复为此任,故至于上品。”--《太平御览》
              材料四  乡会试考官、房考、监临、知贡举、监试、提调之子孙及亲族,例应回避。雍乾间,或另试,或题由钦命,另简大臣校阅。乾隆九年停其例,并受卷、弥封、誉录、对读等官子弟、戚族亦一体回避。
              --《清史稿•选举志》材料五  根据1855年前后英国议院辩论记录及相关资料,得出结论:“中国的科举制度在英国已广为人知;在当时英国期刊文献和议会辩论中,竞争考试的观念均与中国有关;议会内外都认为考试制度是中国创立的制度,而且没有人加以否认;没有任何其他国家先于中国采用竞争性的文官考试制度,而且没有任何西方的个人、国家或种族声称其拥有考试制度的发明权。”--张沅长《中国与英国的文官改革》材料六  1855年文官改革令在英国政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是以择优取士的崭新方式取代官职恩赐制的重要起点,因而也是不列颠现代文官制度建立的起点。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选官的主要依据是什么?西周为了维护政治稳定和权力的传接实行了什么制度?
              (2)根据材料二、三分析,傅畅为何能“至于上品”?与材料一中的选官制度有何共同特点?
              (3)综合材料一到材料四,分析材料四中选官制度有何变化?
              (4)根据材料五、六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55年英国实行文官制度的原因。
              (5)综合上述材料,从君主专制和东学西渐的角度分析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影响。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