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历史解释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与希腊的古风到古典时代不仅在时间上大体相当,而且在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时代特征上也存在诸多相似之处……普通人有了更多的发财致富和向社会上层攀升的机会,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被充分调动和发挥出来……
              --王大庆《本与末:古代中国与古代希腊经济思想比较研究》
              (1)从人的社会地位变迁的角度,分别说明“普通人有了更多的向社会上层攀升的机会”。
              (2)从思想史的角度,分别说明“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被充分调动和发挥出来”。
              材料二  晚清以降,国人科技意识因“师夷”而增长。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冲决专制制度和伦常之网罗,接引“西学”以启蒙。进入民国,各主要报刊加入对《临时约法》的大讨论,民主与科学思想得以倡扬。北洋军阀上台,妄图复古倒退,陈独秀等奋起反击,掀起新文化运动。
              --据李侃等《中国近代史》整理
              (3)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起因,有学者侧重于从晚清以来西学东渐的演变历程分析。请你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 2. 为了防止出现绝对的权力,古今中外都作了有益的探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分权主要以君权与相权,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的划分为表现形式。……伯利克里时代的城邦政治制度和国家权力系统,已具备了近代国家所具有的行政、司法、监督等国家职能,并开始向分权的方向过渡。
              --张治平《关于分权与制衡问题的探讨》
              材料二  1788年,美国联邦十三州的人民通过了近代世界史上第一部成文联邦宪法,它将盂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制衡理论作为宪法的核心,并对其进行创造性的发展,形成了特殊的“双重分权制衡”政府结构。
              --朱雄《论三权分立原则对美国政治体制的影响》
              材料三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第十七条 一切国家机关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经常保持同群众的密切联系,倾听群众的意见,接受群众的监督。
              第十八条 一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必须效忠人民民主制度,服从宪法和法律,努力为人民服务。
              --l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节选)
              (1)结合史实说明材料一关于古代中国与雅典“分权”的本质不同。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第一部成文联邦宪法确立了怎样的“双重分权制衡”政府结构?这种政府结构有什么作用?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1954年宪法为防止出现绝对的权力作了哪些规定?
            • 3. 认识时代精神既是走进历史也是关注现实。阅读下列材料,回 答问 题。
              材料一  
              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造成中华文明这一鲜明个性特征的重要因素,是中国历史上历经数千年而不衰的“大一统”思想的潜移默化,而秦汉时期正是这种理念完全定型的关键阶段。秦汉时期的最高统治者,都对统治思想进行了选择,用以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并构筑了统一的制度文化。秦汉时期的思想家也全力以 赴地弘扬《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凤 , 州共贯也。”
              --摘编 自 黄朴民 《 论秦汉文化的时代精神》材料二
              1916年 6月 4日,天津《 社会教育星期报》刊载了曲实业家宋则久撰写的《 维持国货歌》 :
              洋货好,洋货好,每年进口四万万,雪白银子不见了。
              洋货好,洋货好,中国立场立不住,穷人遍地怎样了。
              洋货好,洋货好,漏 卮不塞国将亡,高丽前车不远了。
              国货好,国货好,人人尽用本国货,工场多时闲人少。
              国货好,国货好,衣食充足知礼义,地方安靖盗贼少。
              国货好,国货好,漏卮既塞国富强,吾人担负自然少。
              材料三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 ,伴随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义勇军进行曲》、 巛毕业歌》等救亡歌曲通过银幕、 舞台、广播等途径,在 社会上产生 了 广泛的影响。“民众歌咏会”等歌咏团 体也如雨后春笋般遍及各地,逐 渐形成了群众性歌咏热潮。19夕 年全面抗战的爆发激发起更多作曲家的创作热情,他们创作的 《 大刀进行曲》、《 到敌人后方去》 等抗战歌曲传唱于长城内外、大江南北。1938年1月 ,“中华全国歌咏协会”在式汉成立,提出“要用歌咏去发动民众,组织民众,把他们唱上战场,为中华民族的解放而斗争”。 规模宏大的群众歌咏活动唱响着团结抗战的激昂 旋律。
              --摘编自陈聆群《抗日救亡歌咏运动》材料四 
              201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65周年华诞。某班研究性学习活动决定以“实现 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为题布置纪念展览,以下是他们准备的部分展览资料
              序号资料序号资料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双百方针”万隆亚非会议
              香港、澳门回归“两弹一星”
              《论十大关系》恢复高考制度
              重返联合国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建立上海合作组织邓小平南方谈话
              (1)根据材料一 ,指出秦汉文化蕴涵的时代精神及其历史价值。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秦始皇、汉武
              帝“构筑统一的制度文化”而采取的政治、经济及文化措施。
              (2)材料二的《 维持国货歌》反映的是当时哪一场群众斗争的基本诉求?根据歌谣唱词,归纳“维持国货”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三,概况20世纪20年代抗日救亡歌咏运动蓬勃兴起的原因。指出其产生的重要影响。
              (4)结合材料四的展览要求,从表中选择至少三条资料提炼出一个具体主题,并对所选资料中的任意两条予以相应阐释。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一条符合该主题的新资料并予以说明。
            • 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近几年,西方媒体掀起了新一轮“中国热”。以去年为例,1月3日,英国《泰晤士报》发表该报前总编威廉•莫格的评论,题为《这是中国的世纪》
              材料一  4世纪的希腊史学家马尔塞林对中国的评价,更能代表当时西方人对中国的普遍认识。他赞美中国物产的富饶:“赛里斯国疆域辽阔,沃原千里……物产也很丰富,有五谷杂粮、干鲜水果、牛羊牲畜,真是应有尽有,品繁而量众。”“那里的城市较为稀疏,但规模较大,物产丰富,人烟稠密。”
              在《马可•波罗游记》中,马可•波罗盛赞了中国的繁盛昌明;发达的工商业、繁华热闹的市集、华美廉价的丝绸锦缎、宏伟壮观的都城、完善方便的驿道交通、普遍流通的纸币等等。书中的内容,使每一个读过这本书的人都无限神往。
              材料二   黑格尔认为中华帝国是一个神权政治专制国家。……个人在精神上没有个性。中国的历史从本质上看是没有历史的;它只是君主覆灭的一再重复而已,任何文明都不可能从中产生。在皮埃尔•莱曼《我眼中的中国》里记录:“20世纪50年代:流行形象是贫穷”,“20世纪80年代:令人惊叹的转型”,“在九十年代,他们联想到的则是高科技和金融业。”“在长达几个世纪的时间里,国际社会的‘贵宾席’一直被西方列强所独占。它们天生就是统治者。如今,西方觉得它也许应该邀请中国进入‘贵宾席’。”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评述外国人眼中的中国。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观点之一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 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乱君,无乱国;有治人,无治法。……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遍矣;无君子,则法虽具,失先后之施,不能应事之变,足以乱矣。--《荀子•君道》
              元世祖忽必烈曾经说:“中书省是朕的左手,枢密院是朕的右手,御史台是用来医朕两只手的。”
              --叶士奇《草木子》
              材料二  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变的一条经验。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如果同一个人或是由重要人物、贵族或平民组成的同一个机关行使这三种权力,即制定法律权、执行公共决议权和裁判私人犯罪或争讼权,则一切便都完了。--摘编自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材料三  萧公权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中认为,中国近代国家有四个特点:……(三)尊法律、重制度,而不偏赖人伦道德以为治。(四)扩充人民之参政权利。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治国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西方治国的基本原则,简析其对西方社会发展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治国思想形成的原因。
            • 6. 妇女地位变化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尺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女诫》是东汉班昭所写的教导女性做人的私书,但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且其一直持续到清末民初。内称“清闲贞静,守节整齐,行己有耻,动静有法,是谓妇德。择辞而说,不道恶语,时然后言,不厌于人,是谓妇言。盥浣尘秽,服饰鲜洁,沐浴以时,身不垢辱,是谓妇容。专心纺绩,不好戏笑,洁齐酒食,以奉宾客,是谓妇功。此四者,女人之大德,而不可乏之者也。”
              --转引自《儒礼经典选读》
              材料二  1907年《东方杂志》发表署名勇立的《兴女学议》一文,指出,“使女子有国家思想、公共观念,以为异日陶铸幼童之地者,固当今第一要务也”,因为“内则所载,女诫所言,固不可以稍背,而国家思想,公共观念,亦不可无。非欲其干预外事也。家庭教育,感化最大,若其母无国家之思想,公共之观念,则其子出而任事,必无裨益于国家而有碍于公众”。
              --转引自《近代中国女权运动史料(1842-1911)》
              材料三  在新中国,结束了缠足的习俗,妇女可以自由选择婚姻伴侣,可以当教师、护士、卡车司机以及可以从事各种劳动的工人,可以做农民,也可以造机关枪和碉堡。在极度危机的情况下,妇女可以作为战士在前线战斗。许多妇女因为在战斗中的英勇表现而获得表彰。一些妇女成为党的干部。
              --【美】迈克•亚当斯等《喧嚣时代:20世纪全球史》
              (1)概括材料一对妇女修养的要求,其影响为什么一直持续到清末?
              (2)依据材料二说明20世纪初,妇女教育出现哪些新动向?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说明新中国妇女社会地位及历史影响。
            • 7. 现在中国的每一级行政区的地名都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州郡有时而更,山川千古不易”,行政区划随时代发展的变化而不断变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中国行政区划的产生,经历了由分土而治到分民而治,到战国时期,相对完整的行政区划体系已经初具规模,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
                  材料二  历史时期第一级行政区划存在于一个由虚入实的规律,历代的第一级政区开始都只是虚设的监察机构,后来演变成行政区划,而且历史上主要行政区划的改变,都发生在再次政权交替的混乱时期。历代行政区划主要是第一级政区的变化很大,而作为次级政区的财力和军力则变化不大。
                  材料三  一般来说,元代以前中国一级行政区划大都与经济区、自然区和文化区相吻合,正如《汉书。王莽传》所言:“圣王序天文,定地理,因山川民俗以制州界。”地方行政区划的最大职能是经济上的职能-组织生产和生疏赋税。政区独立的自然属性瑟经济文化趋势较强,帮往往中央与地方一级政区的矛盾很大,产生割据局面的时期较多,东汉州牧格局、三国鼎立、藩镇割据、五代割据大都据自然之险而独霸一方。
                  从元代开始,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一级政区,如江西省跨越南岭,深入今广东境内;湖广行省,将洞庭湖横豆其间,而又跨越南岭,直到今广西。这种划分政区的方法难以形成独立的经济体,不利于地方经济发展,也不利于形成与中央对立的区域文化认同。
              --以上三则材料摘编自兰勇《中国历史地理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行政区划由分土而治到分民而治的历史背景。并回答“分土而治”和“分民而治”分别具体指什么?
              (2)根据材料二,概括我国古代一级行政区划演变呈现的特点。并运用从秦到明清的史实加以说明。
              (3)根据材料三,说明元代前后划分一级行政区的主要原则有哪些不同?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各自的优点。
            • 8. 古今中外的宫殿都见证历史的变迁。阅读下列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建筑学家们认为故宫的设计与建筑,实在是一个无与伦比的杰作,它的平面布局,立体效果,以及形式上的雄伟、堂皇、庄严、和谐,都可以说是上罕见的。它标志着我们祖国悠久的文化传统,显示着五百多年前匠师们在建筑上的卓越成就。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材料二

              (2)冬宫见证了俄国历史的转折,也见证了世界历史的转折。这两个“转折”分别指什么?你怎样认识前苏联的解体?
              材料三

              (3)白宫一直是美国最高行政长官的官邸,入主白宫的主人都充满了责任感和使命感。你怎样理解美国总统的权力“属于全体美国人”?
            • 9. 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演变问题:
              (1)下图反映了西周、秦朝、西汉、元朝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变化。

              (2)结合上述图示与所学的知识,归纳中国古代中央对地方控制的方式及其作用。
            • 10.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秦律十八种》,以《盗》、《贼》、《囚》、《捕》、《杂》、《具》六律为主,兼杂其它律。如《田律》、《厩苑律》、《仓律》、《金布律》、《关市律》、《工律》、《均工律》、《徭律》、《司空律》、《效律》等。秦律规定,盗采人桑叶,臧(赃)不盈一钱,赀徭三旬;五人以上共盗赃值一钱,则斩左趾并黥为城旦;诽谤者族;敢有挟书者族;反叛者死【绞、枭首、腰斩、磔、车裂、戮、弃市等等】
              《大明律》共分30卷,有《名例律》一卷冠于篇首,包括五刑(笞、杖、徒、流腰斩、死)、十恶(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八议(议亲、议故、议功、议贤、议能、议贵、议宾),以及<吏律>二卷、<户律>七卷、<礼律>二卷、<兵律>五卷、<刑律>十一卷、<工律>二卷,共460条。
                  洪武十八年还颁行《大诰》﹐次年又颁《大诰续编》﹑《三编》﹐二十一年又颁赐《大诰武臣》。
                  材料二:1912年元旦,孙中山宣布“中华民国建设伊始,宜首重法律”。1913年7月司法总长梁启超强调“细究司法独立之精神,惟在审判之际专凭法律为准绳,不受他力之牵制”。民国初期的罗文干案堪称司法界之独立战争。而1927年的李大钊案则使政治问题法律化。到1936年的七君子案更使法律问题政治化。1947年的闻一多案后,政治的贪婪彻底左右了司法,堪称民国司法之死。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律》和《大明律》的共同特点并指出它们共同的实质。
              (2)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孙中山强调“中华民国建设伊始,宜首重法律”的原因。结合材料二怎样理解“1947年的民国司法之死”?
              (3)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法制建设的认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