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在继承与创新中不断演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特尔高级院士Gene  Meieran认为,创新有三种类型:突破性创新,其特征是打破陈规,改变传统和大步跃进;渐进式创新,特征是采取下一逻辑步骤,让事物越来越美好;再运用式创断,特征是采用横向思维,以全新的方式应用原有事物。--《维基百科》
                 材料二:宋承唐制,抑又甚焉。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门下,是为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庭诸司,中外管库,悉隶三司。中书省但掌册文、覆奏、考帐;门下省主乘舆八宝,朝会板位,流外考较,诸司附奏挟名而已。台、省、寺、监,官无定员,无专职,悉皆出入分莅庶务。故三省、六曹、二十四司,类以他官主判,虽有正官,非别敕不治本司事。事之所寄,十亡二三。--[元]脱脱等《宋史》卷一六二《职官志》
                  材料三: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突破性创新“和“渐进式创新”在隋唐政治制度方面各有什么表现?分别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宋代政治制度发生的变化。
              (3)结合明清的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三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
              (4)材料二、三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什么趋势?)
            • 2. 山东省又称“齐鲁大地”,因其地理位置重要,我国古代各王朝都利用各种方式对其进行了管辖。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体现了哪一朝代对山东省的管辖?从中看出它们各自采取了什么样的行政管理制度?
              (2)据材料三说明元朝时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在这种制度下,是如何加强对山东管辖的?
              (3)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逐步完善有何积极作用?
            •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相初年,丞相王绾和廷尉李斯在实行何种地方行政制度问题上,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意见,一个主张实行分封制,一个主张实行郡县制。对此,)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其不难哉!”司马迁:“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使后无战攻之患。”--(《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汉兴之初,海内新定……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割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前汉书》卷
              材料三 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是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至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断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材料四  明太祖说: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庭总之,所以稳当。
              (1)据材料一说明秦朝在地方上采取了怎样的政治制度?有何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初在地方上采取了怎样的政治制度?有何消极影响?
              (3)据材料三说明唐太宗认为应如何减少决策失误?
              (4)据材料四说明明太祖认为应如何做才稳当?
              (5)四则材料主要反映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的哪两对主要矛盾?
            • 4. 地方政治制度是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诸侯王,高帝初置,金玺绶,掌治其国。有太傅辅王,内史治国民,中尉掌武职,丞相统众官,群卿大夫都官如汉朝……武帝改汉内史为京兆尹,中尉为执金吾,郎中令为光禄勋,故王国如故。损其郎中令,秩千石。改太仆曰仆,秩亦千石。成帝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省内史,更令相治民,如郡太守,中尉如郡都尉。
              --[东汉]班固《汉书》卷一九《百官公卿表》
              材料三  行中书省,凡十一,秩从一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疆,与都省为表里。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未有定制。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其丞相,皆以宰执行某处省事系衔。其后嫌于外重,改为某处行中书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元史•百官志》
              材料四  在史学里,制度本属一项专门学问。……任何一制度之创立,必然有其外在的需要,必然有其内在的用意,则是断无可疑的。纵然事过境迁,后代人都不了解了,即其在当时也不能尽人了解得,但到底这不是一秘密。在当时,乃至在不远的后代,仍然有人知道得该项制度之外在需要与内在用意,有记载在历史上,这是我们讨论该项制度所必须注意的材料。否则时代已变,制度已不存在,单凭异代人主观的意见和悬空的推论,决不能恰切符合该项制度在当时实际的需要和真确的用意。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并指出秦朝是如何破解的?
              (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代诸侯王国政治地位发生了怎样的演变?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行省的性质及创立的目的。
              (4)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材料四中“任何一个制度之创立,必然有其外在的需要,必然有其内在的用意”?
            • 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时期主要随葬品人殉情况
              新石器时代各种石器和陶器;中、晚期墓葬中还广泛发现猪、羊、狗等家畜
              秦汉以前平民墓葬中随葬品多为陶器,而王公贵族墓葬中则多见各种青铜礼器殉葬奴隶竞有数百人之多
              秦汉时期随葬品中的青铜器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精美漆器和各种丝织品有所收敛,代之以木俑、陶俑
              魏晋南北朝瓷器与陶俑平分秋色很少有人殉
              唐朝瓷器与陶俑,三彩陶器尤为突出
              宋朝玉器、铜器、乐器、礼器、生活用品、陶器、瓷器、金器、银器、兵器等各种工艺,种类日益丰富宋无人殉;辽,金,元,有人殉
              明朝同宋朝明初,有人殉;明英宗结束了殉葬制度
              清朝同宋朝殉葬制度再次重现,康熙时结束殉葬制度。
              据表格信息和所学谈谈你对中国古代随葬品特点变化的认识。
            • 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
              --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二  天下之势,方病大肿,一胫(小腿)之大几如要,一指之大几如股。
              --《汉书•贾谊传》
              材料三  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
              ──[明]宋濂《元史》
              (1)指出材料一中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针对其“弊”秦朝在地方制度上又是如何求“变”的?
              (2)据材料二,指出汉初地方制度的弊端是什么?汉武帝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
              (3)据材料三分析元朝推行行省制度的主要原因。
              (4)综上所述,概括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趋势是什么?
            • 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爽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
              ---《史记•周本纪》
                  材料二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省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省,中书省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类语》
                  材料三

              回答:
              (1)材料一所述的是什么制度? 据材料说明在周初能够受封的主要是哪些人?推行这一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唐初实行怎样的政治制度?该制度有什么特点?
              (3)材料三展示的是我国古代哪一政治制度?该制度具有怎样的影响?
            • 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刘邦接受了皇帝的称号,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地方行政系统仍是郡、县、乡、亭、里。郡有郡守、郡尉等,分掌政治、军事、监察之权。县分大小,万户以上设县令,万户以下设县长。--樊树志《国史概要》
              (1)材料一反映了汉初哪些政治制度?指出其渊源。
              材料二
              “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这些受封的诸侯王和列侯都是“有土之爵”,在其封地上享有两大特权:一是“自置吏”;二是“得赋敛”。--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2)依据材料二,说明汉初“矫秦县之失策”的措施及具体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措施导致的后果。
              材料三
                  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予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淮南王刘安谋反,“国除为九江郡”;衡山王刘赐谋反,“国除为郡”。又颁布律令,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从此,王国与汉郡无异。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并分析其意义。
            • 9. 材料一  当西汉中叶初立州制时,全国仅有十三个州和一个司隶校尉部,还有一百零二个郡国。……后来到梁武帝天监十年(511),仅南朝境内就有州二十三,郡三百五十;……北朝齐周两代都经过一番并省,可是到北齐亡时,竟有州九十七,郡一百六十。……文帝开皇三年(583),遂废诸郡,直接以州统县。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隋唐卷
                  材料二  上表曰:“自秦并天下,罢侯置守,汉、魏及晋,邦邑屡改。’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具僚以众,资费日多;吏卒人倍,租调岁减。清干良才,百分无一,动须数万,如何可觅?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琴有更张之义,瑟无胶柱之理。今存要去闲,并小为大,国家则不亏粟帛,选举则易得贤才,敢陈管见,伏听裁处。“帝览而嘉之,于是遂罢天下诸郡。
              --《隋书》杨尚希传
              (1)据材料一概括西汉至隋朝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历程。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隋朝地方行政制度改革的历史作用。
            • 10. 材料一  北宋初年规定:租佃土地须“明立要契,举借粮种,及时种莳。俟收成,依契约分,无致争讼”。如有纠纷,“只凭契照为之定夺”。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诏:“江淮。两浙、荆湖、福建、广南州军,旧条:私下分田客(佃户)非时不得起移,如主人发遣,给予凭由,方许别住。多被主人折勒,不放起移。自今后客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年收田日毕,商量去处,各取稳便。即不得非时衷私起移。如果主人非理拦占,许经县论详。”--摘编自《续资治通鉴》等
              材料二  知大名府韩琦言:“臣准散青苗诏书,务在惠小农,不使兼并乘急以要倍息,而公家无所利其入。今所立条约,乃自乡户一等而下皆立借钱贯陌,三等以上更许增借。”--摘编自《宋史•食货志》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其中制度规定的目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相关制度规定的历史背景。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