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西汉初期统治者认为:“刑法不能治人心,法度过密,君主用刑虽重,而民亦无畏刑之心。”因而西汉的法律制度处处体现了刑法的慎刑主义思想。其中以汉文帝当政时期的刑政最为典型,他废收孥连坐令,除诽谤妖言罪,最为后人称道的是他废除了肉刑,中国由此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废除肉刑的国家……汉武帝……以儒家经典著作《春秋》义理解释法律,让刚硬的法律变得柔和,使司法裁判变得宽容,为严刑峻法增加了一层温情脉脉的保护膜。而东汉时期,基本上确立了以礼为主、以法为辅的政治模式,其中刘秀以行德政作为治平天下的主要政策,曾先后七次颁布轻刑和赦罪诏令,对于革除前朝苛法,缓和社会冲突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沈国娣《中国古代慎刑的政治思想》
              (1)据材料,概括指出中国古代推行慎刑改革的重要举措。
              (2)据材料,指出改革举措所反映出的汉代治国指导思想的变化。
            •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年代省数道、路数州数郡(府、国)数县(侯国)数
              秦始皇二十六年---36不祥
              西汉平帝(1-5年)--131031578
              东汉顺帝(126-144年)---1051180
              隋大业五年(609年)---1901255
              唐开元二十八年(740年)-15道-3281573
              宋宣和四年(1122年)-26路288-1234
              元朝12省183路-971425
              -摘编自历代《地理志》
              材料二  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变动”与“不变”的共同目的,并说明材料一中地方行政区划“变动”与“不变”的具体表现。
            •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司马炎(晋武帝,265‘年建立西晋,280年统一全国,290年病逝)对人口增殖,颇为重视。女子年十七,父母不给出嫁,由官吏代择配偶。一家有五个女儿(奖励养女儿,因为民间保存战国以来生女不育的恶俗),得免役。又发遣邺城官奴蜱屯田,代田兵(兵士种田)种稻,奴婢各五十人为一屯,让奴婢配成夫妇。当时户口的确很快发展起来,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户有2459840,口有16163863(其中包括复业的流亡户口).三国以来,还是最高的记录。
              --摘编自范文澜著《中国通史简编》(上)
                 材料二
                 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全面展开以后,国家于1953年10月对粮食等主要农产品采取了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即实行统购统销政策。随着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始,出现了全国粮食供销矛盾严重的问题。由于城镇和工矿区人口猛增,1953年城镇人口达7826万,比1949年增加2061万人,致使城乡粮食供应面迅速扩大,对商品粮食的需求量急剧增加。但是,分散的小农经济增加生产和提高商品率的能力有限,小农余粮户又有待价惜售心理,加之东北等产粮地区受灾,造成1953年国家粮食收购量减少。当时是收购的少,完不成计划;销售的多,大幅度突破计划,情况十分严重,不少地方开始出现混乱。特别是当时的粮食市场是自由市场,粮食形势一吃紧,私商同国家争夺粮源的斗争十分尖锐,大批粮贩子活动于城乡之间。当时主持财经工作的陈云指出:粮食紊乱时间要提早到来,范围也要扩大,从乡村一直到大城市。其结果是物价必然波动起来并使国家建设受到影响,使人心不安。
              --摘编自何沁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第二版)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司马炎对人口增殖重视的原因及作用。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实施统购统销政策在当时的成效。
              (3)在今天来考量历史上的这两大政策,对我们实现中国梦有何借鉴?
            •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传统户籍制度源远流长,发展于春秋,定型于秦汉,以后各朝各代历经变化。传统户籍制度是与中国王朝体制相联系的一项基本制度。这种以家庭为本位的人口管理方式,体现了维护社会治安、教化乡里、规定身份等级、稳定宗族组织、限制人口自由迁徙等诸项社会整合功能。科举考试也往往与户籍联系在一起,考生必须要有籍贯,这是参加科举考试的首要条件。在唐代初期,士人是由户籍所在地举送。宋朝时期,政府有明确的规定,士子只能在本籍应试。此后,科举制与户籍制度的结合渐趋加强,清朝更是按省划分科举名额,并为官籍、商籍等设立科举名额,创立宗室科举制度。为了贯彻分省取士制度,清政府还要求严查考生的户籍。
              --摘编自李文芝《明清科举冒籍研究》等
                  材料二  进入20世纪以来,户籍制度及其功能发生重大变化。清政府在参考日本和欧美等国的户籍法规的基础上,于1911年初制定了第一部现代法律意义的《户籍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用世界通行的户口登记与管理方式来规范的户籍法律,其将“人籍”(注:人籍记载出生、成婚、死亡等有关人之身份的事项)与“户籍”(注:户籍记载入籍、除籍等户口变动的事项)分立。1912年《临时约法》明确规定“人民有居住迁徙之自由”,此条文为民国时期历次宪法所承袭。1915-1927北洋政府相继颁布了《县治户口编查规则》、《警察厅户口调查规则》等户籍管理法规。清末民初制定的户籍法律,将表现欧关个人主义的个人身份证书和体现中国家族主义的传统户籍相结合,使户籍有了传递人口信息、个人私权保障功能,不再单纯是国家管制工具;还规定民众对户籍吏处置不当行为有诉讼抗告权利,民众不再只是义务载体。新的户籍法律解脱了过去的人身束缚,促进社会的流动,大批农民来到城市,成为了第一批城市化的新市民。
              --摘编自王海光《中国户籍制度现代化演进路径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并分析“科举制与户籍制度的结合渐趋加强”的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早期户籍制度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 5. 古代中国政治运行机制存在着强化君主专制与官僚群体分权制约、强化中央集权与分权弱化地方自主权的矛盾统一,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政治文明体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始皇专注于政治运行机制建设,把最高领导人冠以皇帝称谓,建立了三公九卿的官僚制度,创设了郡县式的管理模式。秦代建立的行政、军事、监察运行机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三权分立制衡管理机制。
              --摘编自《中国政治文明运行机制路径与选择》
              材料二  唐朝在政治运行机制的继承与创新方面做得比较好,通过制度变化,使政务运行更加合理,唐代的中央政治制度在牵制管理的基础上形成了严密的体系。
              --摘编自《中国政治文明运行机制路径与选择》
              材料三  寓封建(注:即分封)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秦始皇在制度建设上有哪些举措?结合秦朝中央官制,你如何理解它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三权分立制衡管理机制”?
              (2)你如何理解材料二中“唐代的中央政治制度在牵制管理的基础上形成了严密的体系”?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其专在下”、“其专在上”各指什么。谈谈你对古代中国政治运行机制的认识。
            • 6. 历史图表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阅读如图所示图表,从中分别提取古代宰相统计表的两项相关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 7. 实行民主政治是传统中国向现代转型的必然选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锺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期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设立丞相。……
              --《明会典》卷二《皇明祖训》材料二  
              谭嗣同十分推崇王夫之,认为其著作是“兴民权之微旨”。章炳麟改名绛(顾炎武初名绛),号太炎,明白显示他是顾炎武学说的继承者。梁启超将《明夷待访录》视为“宣传民主主义的工具”。孙中山等则抽印《明夷待访录》中的《原君》和《原臣》分发同志,鼓动反对清王朝的民主革命。
              --岳麓版高中历史教科书材料三

              (1)一句话概括汉、唐、宋丞相职权演变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罢丞相”之举措对君臣关系、决策机制、政体转型的影响。
              (2)结合所学二,分别列举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的主要政治观点。分析谭嗣同等人推崇这三位明末思想家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近代中国政治转型的特点。
            • 8. 材料  我国西南部历来是少数民族聚居或汉族杂居的地区,自元明以来,统治阶级就采取土司制度统治这一地区的少数民族。土司制度是兼指土司与土官两种统治制度而言。前者包括有宣慰司、宣抚司、安抚司等,这些官爵职称虽受封于中央政府的皇帝,但实际上是割据一方的地方政权;后者包括土知府、土知州、土知县等,是按照汉族地区行政建制设立的府、州、县中由少数民族头人所担任的官职。这种土司制度,是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落后、交通梗阻条件下,中央政府在军事征服或政治招抚之后所实行的“羁縻”政策和特殊的统治制度。这种制度在创建之初有可行的一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中原地区政治、经济与文化联系的进一步加强,不仅阻碍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生产的发展,更不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因此,从明朝开始,便在一些条件成熟的地区,改用流官代替土司,实行和中原地区完全系统的行政制度,这就是“改土归流”。--摘编自戴逸主编《简明清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土司制度施行的原因和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土归流的意义。
            • 9. 中国自古就有重视风俗的传统,“为政必先究风俗”、“观风俗,知得失”是历代君主恪守的祖训。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自战国豫让、聂政、荆轲、侯嬴之徒,以意气相尚,一意孤行,能为人所不敢为,世竞慕之。其后贯高、田叔、朱家、郭解辈,徇人刻己,然诺不欺,以立名节。驯至东汉,其风益盛。……然举世以此相尚,故国家缓急之际,尚有可恃以搘拄倾危。
              所谓高门大族者,……为兴朝佐命,以自保其家世,虽朝市革易,而我之门第如故,以是为世家大族,迥异于庶姓而已。此江左风会习尚之极弊也。
              盖明中叶以后,士大夫趋权附势,久已相习成风,黠者献媚,次亦迫于避祸,而不敢独立崖岸,此亦可以观风会也。
              --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二】士大夫节其饮食衣服以导下,而风俗端矣。风俗端,则四民始有序矣。四民序,而士大夫亦益尊矣。
              重廉耻之士,风俗所转移也。……然则廉耻何以重?曰士不敢慕风流而已矣。廉耻之道何以峻?曰士不敢饰中庸以欺世而已矣。……居今日而欲救风俗之弊、性情之失,则修廉耻之时也。
              --洪亮吉《卷施阁文甲集补遗•服食论》
              (1)据材料一,归纳古代风俗的变迁并概括风俗的特点,说明风俗对社会统治的影响。
              (2)据材料二,说明士、民、风俗三者之间的关系,指出风俗改良的关键是什么?怎样端正社会风气?
              (3)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影响社会风俗变化的因素。
            • 10. 地图中的历史
              “典籍载祖训,舆图传乡音。”每个国家和地区都在不断地变迁,每一张老地图就是它们的“老照片”。不同历史时期所绘制的地图,不仅具有文献和艺术价值,而且透视出文化和政治的价值。阅读下列图示,回答问题:


              (1)将图一、二、三按时间顺序排列。并说明理由。
              (2)依据图一、二、三所示,指出中央政府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的措施。
              (3)图四所示A地区留给人类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什么?其内涵以及对后世产生的影响又是什么?
              (4)图五所示B国家有何特征?其所建立的政治制度是什么?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