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如图是某学生对西方代议制的理解而制作的图示,最恰当的标题是(  )
              A.统而不治的“虚君”政治
              B.打着民主幌子的君主专制
              C.制约权力平衡利益的典范
              D.相互妥协下的“一票共和”
            • 2. 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中说:“(这场彻底的革命)必然使旧制度所包含的坏东西和好东西同归于尽。没有充分准备的人民自行动手从事全面改革,不可能不毁掉一切……如果当初由专制君主来完成革命,革命可能使我们有朝一日发展成一个自由民族,而以人民主权的名义并由人民进行的革命,不可能使我们成为自由民族。”作者在这里反思了(  )
              A.革命的彻底性所带来的弊端
              B.木同时期自由所依赖的条件
              C.美国革命对法国革命的影响
              D.优良制度所具有的永恒价值
            • 3. 有学者在研究世界经济贸易关系时提出了以下论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早在13、14世纪,连接欧亚非地区的世界贸易网已经形成,欧洲在其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这不仅因为欧洲的经济总量远远无法与亚洲的中国、印度相比,还由于欧洲人在从亚洲输入香料、丝绸、瓷器、棉织品等商品时,能向亚洲销售的产品极少,多数情况下只能以金、银等贵金属交易,欧洲的贵金属货币日益紧缺。16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这种处境开始改善。但一直到18世纪,原有的世界经济贸易格局仍没有改变。随着欧洲人越来越广泛深入地融入和利用既存的经济贸易体系,并在其中发挥日益增大的影响力,到19世纪欧洲终于成为世界经济贸易的中心。
              --据《白银资本》等
              (1)根据材料,13到18世纪,在世界经济贸易中居优势地位的是哪个地区?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处境开始改善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与18世纪相比,19世纪欧洲和中国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相对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促成这一变化的政治、经济原因。
              (3)结合史实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 4. “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第一需要,它的变化可以折身出社会的变迁。
              材料一:《凤冈陈氏族谱》载;“万历庚辰,客有泛舟之安南者,公偕往,比至,酋长延礼宾客,每宴会,辄飨土产曰薯者,味甘美。公凯其种,贿于酋奴,获之。……未几伺间遁归。……嗣是种播天南,佐粒食,人无阻饥”
              《维基百科•番薯》载:“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五月,福建长乐人陈振龙从吕宋携带甘薯回中国,试种后,‘甫及四月,启土开掘,子母钩连,大者如臂,小者如拳’,福建巡抚金学曾大力推广。”
              李时珍(本草纲目》载:“海中之人多寿,亦由不食五谷而食甘薯故也。”
              (1)结合材料一分析当时甘薯大规模引入对中国所产生的作用。
              材料二;早在1930年代,季羡林在德国学习梵文的时候,便开始注意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欧美许多国的语言中(即所谓印欧语系的语言),表示“糖”这个字,英文是sugar,德文是Zucker,法文是were,俄文是caxap,其他语言也大同小异。这些字都是外来语,根源就是古印度梵文的sarkara.根据语言流变的规律,一个国家没有某一件东西,这件东西从外国输人,常常连名字也带了进来,在这个国家成了音译字。在中国,此类例子就多得很,比如:咖啡、可可、啤酒、苹果派等,举不胜举。“糖”借用外来语,就说明欧洲原来没有糖,
              而印度则有。实物同名字一起传进来,这就是文化交流。这个发现,在季羡林的脑子里留下了深刻印象,促使他产生了写一部《糖史》的念头。-摘自季羡林(糖史》概述
              材料三:直至五、六百年前,食糖在欧洲代表着“享乐”、“糜烂,在欧洲仍牵起不少道德争议,就如人们今天争论应否吸烟一样!-摘自季羡林成书于1998年的《糖史》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五、六百年前,食糖在欧洲代表着‘享乐’、‘糜烂”’的原因。结合具体史实,说明随后三四百年间这种观念是怎样被逐步突破的。
              材料四:
              中国1958-1963年粮食产量、征购比率与人均占有粮食量
              年度产量(百万吨)净征购比率农村人均占有粮食(公斤)城市人均占有粮食
              1958-195920013.6311228
              1959-196017028223380
              1960-1961143.528191308
              1961-1962147.517.6225274
              1962-196316016.1234296
              (3)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说明造成1959-1961年城乡人均占有粮食存在较大差距的原因,并分析其影响。
            • 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我们的政体的确可以称为民主政体,因为政权不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掌握在多数人手中。当法律对所有的人都一视同仁,公正地调解人们的私人争端时,民主政体的优越性也就得到确认。
              --伯利克里 材料二  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之初,只有那些拥有一定地产的成年男性才有资格当选  为议员。1830年,只有不到百分之十的成年男子拥有选举权,而拥有被选举权的人则更少。后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英国进行了多次议会改革,逐渐完善了议会制度。直到1969  年,英国才规定凡是年满18周岁的公民,不论男女,都可以参加下院的选举。
              材料三  直到20世纪,普选制才陆续建立。北欧各国大体上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就建立起了普选制。英国是1928年议会通过“国民参政(男女选举平等)法”,才实现了普选制;法国是1944年,意大利是1945年,美国则是1976年尼克松总统签署了保证黑人选举权的法案,才算是基本实现了普选制。通览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普选制的形成过程,几乎都经过了由严格限制选举权,到逐步放宽选举权,再到形式上确立普选权等三个发展阶段。它既是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确立和巩固的过程,也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长期斗争的结果,同时还是世界民主化潮流的必然趋势。
              --白钢《现代西方民主刍议》(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雅典的政体是否真的“掌握在多数人手中”,并指出其实质。
              (2)英国确立的君主立宪制是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一种形式。依据材料二概述代议制的作用。    
              (3)依据材料二、三,指出近代以来,欧美国家对选举资格的规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方面分析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
            • 6. 如果没有一种制度上的保证,那么原本期望是为人民效力的联邦政府,轻而易举地就可以做到金蝉脱壳,变成一个凌驾于人民之上的怪物。这种制度保证指的是(  )
              A.实行联邦制-加强中央政府权力
              B.实行总统制,赋于行政、军事大权
              C.实行分权制,通过制衡约束政府权力
              D.实行选举制,用人民的选举权制约政府
            • 7. 文明转型是人类进步的表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由于生产技术和社会组织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使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及相关的文化价值体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即为文明转型。例如一万年前,在人口和资源的压力下,人类从渔猎采集文明向游牧、农耕文明转型。标志性的技术突破是青铜器和铁器的出现。两千多年前,中国经过春秋战国五百年的混乱,完成了第一次文明转型。即‘铁质农具+小农经济+君主官僚体制+儒道法意识形态”的中国传统文明终于成型。
              后来,西方文明出现新的转型,开始了文艺复兴,发明了蒸汽机,展开了一场人类对自然更大的征服运动……迫使一切后进民族走向工业化之路……经过几百年的内外战争,逐步建立起了以自由中心的自由民主政体。
              --潘岳《可持续发展与文明转型》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简述人类由低级文明向高级文明的演进过程,分析欧洲自1760年至1914年“在世界文明进程中据有中心地位”的原因。
              材料二:光绪年间的黄浦江畔,房屋多为西式,轩敞华丽,有高至六、七层者,钟楼矗立,烟囱如林,入夜则灯火辉煌,明如白昼。……大厦商铺、中西邮局、洋行、海关、银行、电报局、丝厂、船坞、轮船公司皆在焉。……这里修建了许多教堂,在众多的外国领事馆的小教堂,都有钟楼和高耸的十字架。还有一些以营利为目的“蕃菜馆”“面包房”“咖啡店”出现,许多身着西装的中国人在此出入。
              --李维清编《上海乡土志》
              (2)根据材料,概括上海在社会生活方面向近代转型的主要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上海社会生活较早转型的原因。
            • 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物质生产、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观,这得益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技术的进步。……井田制度遭到严重的破坏。公元前594年鲁国“初税亩”。……围绕着“争霸”战争的需要,春秋以至战国的整个历史阶段内,诸侯国们都在不停地进行着改革。经过改革,公室宗族逐渐衰亡,卿族甚或平民贵族势力增强,这些都为文化的理性主义和人本思潮的兴起奠定了社会物质基础。
              --摘编潘俊杰、魏婧《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
              材料二  18~19世纪英国议会通过4763件圈地法案,共圈地269万公项,1790年前后英国开始使用打谷机,以后使用许多新的农业技术和农业机械,粮食总产量1700年为3.175百万夸特,1845年为18.665百万夸特(夸特:计量单位)。
              --中国英国史研究会编《英国史论文集》
              材料三  美国的经济在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之间以飞快的速度发展。大量的粮食和各种原料通过铁路和轮船运到美国东部和欧洲西部那些正在迅速发展的城市中心。同时,数以百万计的移民为美国实业家和农场主提供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进一步扩大了国内市场。
              --摘编自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                  1959~1984年中国粮食产量情况
              1959年1961年1978年1984年
              3400亿斤2950亿斤6000亿斤8000亿斤
              (1)根据材料一归纳出推动社会转型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英美两国农业发展的共同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四中50 年代末至60 年代初、70 年代末至80 年代初我国粮食产量变化与农村经济体制之间的关系。
            • 9. 幸福是什么?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时代,人们对幸福的理解也不同。根据下列表格回答关于幸福观的问题。
              中         国西       方
              古代不断提升美德的过程就是追求幸福的过程。“一箪食,一瓢饮”能够修得高尚品德,这样的苦行值得赞颂。
              “多子多福”是幸福的显著标志。“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家族“香火”的旺盛是个人幸福的体现。
              苏格拉底把由理性指导的精神满足当做最高幸福,他提出“知识即美德”。
              中世纪的欧洲,人们普遍认为,人类的幸福来自上帝的恩赐,而物质享受只是世俗的、虚幻的幸福。
              近代近代的中国人,对幸福的理解似乎更多样。不少人把国家的富强独立和自身的自由平等当做终身幸福的奋斗目标。19世纪的西方,享乐幸福论流行,主张物质需要的满足高于一切。
              当代改革开放前,人们普遍接受幸福与物质追求相分离,“越穷越光荣”。改革开放后,很多人把财富的多寡看做幸福与否的标准;同时也有很多不同的看法,比如,“房子小小的、钱少少的、人好好的”就是一位普通老大娘对幸福的体会。经济发达的西方社会,人们依然相信为自身谋取各种物质利益是幸福的保证,同时有些人把帮助社会弱势群体,实现个人社会价值当做个人幸福的体现。
              (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古代中西方幸福观的共同之处?
              (2)与同时期的西方相比,中国古代幸福观有何突出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这种幸福观有何积极影响?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近代中西方幸福观分别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导致近代中西方幸福观发生改变的主要原因。
              (4)根据材料比较当代中西方社会幸福观的异同点。
                      材料三  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在世界科技成就中所占的比例表
              时  间公元前6-
              公元前1世纪
              公元1-400年401-1000年1001-1500年
              在世界科技中所占比例50%62%71%58%
              --李约瑟《自然科学大事年表》(4)材料三反映了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什么特点?呈现这种特点的原因有哪些?
            • 10. 文明史观认为,社会发展过程实质上是人类创造和积累文明成果,以及人类自身文明化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政体都由三个要素构成,这就是它的议事职能、执行职能和司法审判职能……(应)通过三个不同的机关来行使它(指城邦)的治权。”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公正不是某一个自身存在妁东西,而是存在于人们的相互交往中,它是一种契约,是每一次在一些国家内部为了不损害他人和不受他人损害而制定的契约。”
              --古希腊•伊壁鸠鲁《主要原理》
              (1)概括材料一所反映的政治思想?这些思想对近代法国哪些启蒙思想家有明显影响?
                     材料二  罗伯特•欧文(1771〜1858)是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也是早期有名的纺织厂主。1815年,他提出了 “人道的工厂立法”的思想并领导了争取工厂立法的斗争。在一次工厂主会议上,他提出了一系列改进童工和成年工人状况的措施,但没有得到工厂主的支持,于是他向议会提出了一项法律草案。其内容主要包括:(1)机器厂房的正规劳动时间每天限于12小时,其中包括1.5小时的进餐时间;(2)10岁以下的儿童不得受雇在机器厂房内工作,或者10岁至12岁的儿童每天工作时间不得超过6小时;(3)男女儿童在阅读和写作能力还不能实际应用、算术四则还不能理解以前,不得受雇在任何工厂工作。在欧文等人不懈的努力下,英国议会在1819年通过了保守的工厂法。
              --摘编自鲁运庚《欧文对英国早期工厂立法的贡献》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空想社会主义的特点。该材料为我们了解19世纪初期,英国文明发展状况提供了哪些信息?
                     材料三  抗日战争时期,一些外国人来到陕甘宁边区的延安,他们想亲眼一睹这个独立的政治实体到底与国统区有什么不同。根据观察,他们描述中国共产党人是“农村改革家”,实行着一种“有效的大众民主”。就连以亲国民党立场著称的美国总统驻华特使赫尔利也在访问延安后评价说,中共是“中国惟一真正的民主分子”。他们相信,蒋(介石)不会改革他的政权,但“中国的命运不是由蒋掌握,而是掌握在共产党手里”。
              --摘编自徐中约《1600〜2000:中国的奋斗》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外国来访者为什么把中国共产党人描述成“农村改革家”和“真正的民主分子”?(4分)中共“七大”提出的哪些政治主张为共产党掌握“中国的命运”作了重要准备?
                     材料四  在西方民主政治历史上,大部分时间里一直是精英民主,即资产阶级的民主。……继工人阶级获得选举权之后,妇女、少数族群等也获得参与政治的权力,西方民主从精英民主转型成为大众民主。在大众民主下,很多政治人物为了选票,只管向选民作无限的许诺,而不管经济体能否支撑日益扩张的福利。在经济体不能创造庞大的财富来支撑福利和公共开支,但国家又无法增加税收的时候,西方政府就走上了靠国债度日的赤字财政,向人民借钱、向国外借钱、向未来借钱。这就是欧洲等国家债务危机的根源。
              --摘编自郑永年《大众民主与资本主义的矛盾》
              (4)据材料四,概括西方民主“从精英民主转型成为大众民主”的主要表现。简要评析作者认为“大众民主”是当前“欧洲等国家债务危机的根源”的观点。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