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历史学家布卢姆在中写道:“反对君主制和贵族政治思想引导着美国人建立了一些行政 首脑软弱无力、上院不起什么作用的州政府;而新的宪法则反之……”“新的宪法”倡导(  )
              ①共和体制②州权至上
              ③联邦原则④分权制衡。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 2. 妥协是西方国家民主政治得以确立和发展的一种手段。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美国宪法是美国建国初期多元利益集团谈判和妥协的结果,宪法所创立的也是一个利益谈判和妥协的政治机制。在美国两百多年的历史上,不同的利益集团因应对不断变化的历史环境,利用依宪法衍生的宪政机制,就各自的利益和联邦的“公共”利益的定义和定位,相互进行一种连续不停的谈判和妥协……宪法的生命力不断得到更新,表现出一种“超稳定性”,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
              --王希《原则与妥协》材料二  这两者的关系不调解好,英国将永远在痉挛中震颤。终于,这个关系由“光荣革命”调解好了,不过,这一次没有用对抗的手段,而是用融合的手段……在融合中产生出崭新的制度……在此后三百年中,英国再也没有发生过重大的社会动荡,取得了惊人的进步。
              --钱乘旦  陈晓律《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美国宪法在国家结构方面“谈判和妥协的结果”及其能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的依据。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融合的手段”及“崭新制度”。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妥协与民主政治关系的认识。
            • 3. 材料一、 美国的国家职权分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个部门,分别由国会、最高法院和总统执掌,总统和议员由人民选举产生……
              --摘编自美国1787年宪法
              (1)美国1787年宪法体现的政治原则是什么? 
              (2)该宪法的局限性是什么 
              材料二、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3)1954年宪法是在哪次会议上制定的?该宪法体现了什么原则? 
              (4)该宪法确定的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
            • 4. 美国1787年宪法与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所规定的国家政治制度具有明显的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  )
              A.走上近代化的道路不同
              B.两国的历史传统不同
              C.领导人的社会地位不同
              D.国际环境的影响不同
            • 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历史大事年表(部分)
              1775-1783年,北美独立战争
              1789年,美国联邦政府成立,华盛顿就任美国总统
              1807年,富尔顿的蒸汽轮船试航成功
              1837年,莫尔斯发明有线电报
              19世纪50年代中期,两党对峙格局形成
              1858年,中美签订《天津条约》
              1860年,共和党领袖林肯当选总统,共和党首次执政
              1861-1865年,美国南北战争
              1876年,贝尔发明电话
              1903年,莱特兄弟发明的飞机升空
              1917年,美国加入协约国方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1929年,爆发经济危机
              1932年,罗斯福当选总统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正式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
              材料二:随着美国参加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去,经济收益的观点得到了扩展,变得更为开明,更加从长期的收益出发--因此也变得更加强大而有力。美国以其占据压倒优势的债权国地位获得了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控制权……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演进路线,是由解决了欧洲欠美国债务的盟国间的金融协定所决定的。针对这些协定的谈判,将冲突从战场上转移到了外交家的会议室里。盟国与轴心国之间此前的角逐让位于盟国彼此之间的竞赛。而美国则从这场竞赛中胜出。
              --(美)迈克尔•赫德森《金融帝国:美国金融霸权的来源和基础》
              (1)结合所学知识,为材料一中的“美国历史大事年表”补充两件大事并说明理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在世界经济演进中是如何成为经济霸主的?
            • 6. 民主进程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在希波战争期间,雅典的民主制不断深化。公元前461年,通过法案剥夺了贵族会议的参政职能,使得雅典的3个民主机构--公民大会,500人议事会和陪审法庭独立担负起管理国家的责任;公元前457年开始,第三等级的公民也有权担任执政官。公元前443年伯利克里开始担任首席将军,进一步完善民主制。
                                                                                                          --选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雅典民主制不断深化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举例回答伯利克里担任首席将军时为民主发展所作的贡献。
              材料二  美国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美国革命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新的、不同类型的国家。”
              (2)结合所学,完成下列表格。
              观点对应的美国政治制度或事件
              它(美国)是废除了君主制度的第一个大国    
                  实行联邦制度
              它以一部重要文件作为国家基本的和永久的法律    
              材料三  著名学者约瑟夫•奈这样评价:“中国的经济增长不仅使发展中国家获益巨大,中国的特殊发展模式包括特殊的民主方式也被一些发达国家称为可效仿的榜样……”有学者也感慨:“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恰恰是没有采用西方民主模式才取得的。”
                                                                                                       --摘选自《人民日报》
              (3)根据材料三说明中国“特殊的民主方式”框架(内容)有哪些?从学者的感慨中你可得到什么启示?
            • 7. 中共十八大报告中86次提到了“改革”一词,被认为是“中南海向外界释放的强烈信息”。历史上很多时期都在进行不同层面、不同领域的改革。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给了一般人民以恰好足够的权力,亦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太多;而那些有钱有势的豪富的人们,我也设法不使他们受到损害。
              --梭伦(1)根据材料一概括梭伦改革的特点?对雅典社会政治有何影响?
                  材料二  社会经济模式的变化要求北魏统治者把政治中心由塞上(平城)南移,但迁都必然会冲击拓跋鲜卑的塞外游牧部族的生活方式,触及拓跋贵族中守旧势力的切身利益,……同时迁都中原还会危及拓跋贵族的独尊地位,……然而来自宗族和本部族的强大阻力,并未动摇孝文帝深化改制的决心。
              --曾代伟《太和改制的历史反思》(2)根据材料二归纳孝文帝把统治中心南迁的原因和鲜卑贵族反对南迁的原因。孝文帝的决心对鲜卑族和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有何重大意义?
                  材料三 美国独立之初,亚历山大•汉密尔顿曾谈道:“现代几乎达到国家蒙受耻辱的最后阶段了,我们所经历的祸患并非来自局部的或细小的缺点,而是来自这个建筑物结构上的基本错误,除了改变建筑物的首要原则和更换栋梁以外,是无法修理的。”
              --汉密尔顿《联邦党人文集•当前的邦联不足以维持联邦》(3)汉密尔顿所说的“结构上的基本错误”是指什么?为此美国做出了怎样的改变?对当时美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四  戊戌变法虽在一定程度上形成“新学之风既倡,民智渐开……风气渐开,已有不可压抑之势。”但终就未能形成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深入民心的、具有持续影响力的政治运动。……
              在改革开放之初,这一变革也遇到了来自各方面的阻力。首先是“左”的观念一时难以肃清,认为改革措施背离毛泽东思想,偏离社会主义航线;其次,改革措施触及了一批既得利益者,在改革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等方面都遇到了一定的阻力,听到了不同声音……正因为有了人民群众和最广大社会阶层的普遍支持和拥护,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才以其骄人的成就而令世人羡慕不已。
              --《戊戌变法:百年后的反思与启示》(4)材料四肯定了戊戌变法怎样的历史功绩?材料四认为,改革开放遇到了那些阻力?据材料归纳两者结局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 8. 在历史学习中运用比较法,可以让我们认识历史事物和历史现象的异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比较一:古代中国“臣民”社会与雅典“公民”社会
              材料一  清朝时期,各地府、县学堂均设“明伦堂”,“明伦堂”里都置有一块卧碑,卧碑中镌有如下禁令:“……二、生员之志,当学为忠臣、清官,书史所载忠清事迹,务须互相讲究。……七、军民一切利病,不许生员上书陈言,如有一言以建白,以违制论,黜革治罪。八、生员不许纠党多人,立盟结社,把持官府,武断乡曲;所作文字,不许妄行刊刻。违者,听提调官治罪。
              材料二  公民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一切雅典公民皆有权参加,五百人议事会的议员经抽签选举产生,名额根据每个基层行政单位的公民人数按比例分配。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出中国“臣民”社会和雅典“公民”社会的政治特点。
              比较二:中国近现代民主
              材料三 (中国近代民主)材料三 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第四条: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第十八条:参议员每行省、内蒙古、外蒙古、西藏各选派五人,青海选派一人;其选派方法,由各地方自定之。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材料四 (中国现代民主)材料四 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人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联系材料三、四,说明两部宪法有哪些本质区别?材料三、四反映在立法思想上有哪些进步?
              比较三:西方民主
              材料五 (英国)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议会之选举应是自由的。
              --《权利法案》材料六

              (3)据材料五指出《权利法案》颁布前后英国国王与议会的权力各有什么变化?材料六中“美国联邦政府结构示意图”体现了什么原则?这两种不同的代议制民主政治的“具体方式”是什么?
            • 9. 1787年宪法颁布后,就国家结构形式而言,美国成为一个“联合的国家”,即(  )
              A.联邦制国家
              B.邦联制国家
              C.共和制国家
              D.分权制国家
            • 10. 近代中国在与西方的冲撞中缓慢而艰难地发生着改变。

              (1)结合所学,分别指出图1两面国旗体现的观念。
              1908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规定“君上大权”包括:颁行法律之权,法律虽经议院议决,而未奉诏命批准颁布者,不能施行;用人之权,统率陆海军及编定军制之权;总揽司法权等。此外,它对臣民的言论、财产等权利也作了一些规定。
              (2)清政府试图建立君主立宪制。结合所学,写出近代欧洲建立此种制度有代表性的两个国家。分述这两国制度的特点,并指出清末立宪在实质上更接近于哪个国家。
              (3)概括这两则材料共同体现的政治体制的基本原则,并分别写出两国规定此原则的历史文献名称。
              (4)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近代中国政治发生的变化。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