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革命与改良都是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探索国家生存发展出路,实现民族复兴的主要手段。有人据此图示革命、改良、民族复兴三者问的关系(如图)。

              --改编自张福运《对中国近代史上革命与改良的再认识--民族复兴的视角》
              运用中国近代史有关史实,对革命、改良与民族复兴间的关系进行探讨。
              (说明:可以针对革命、改良、民族复兴三者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 2. 离异与回归,是人类文化史上经常交替出现或相互伴生的两种趋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演变的过程中,开创新制度的思想先驱对于传统文化大都曾有离异与回归两种倾向。资本主义发展最早的西欧是一种类型。那里的离异,主要表现为对中世纪千年黑暗的批判与背离;那里的回归,则主要表现为从希腊、罗马古代精神文明中寻求人文主义的力量源泉。
              --章开沅《离异与回归》
              材料二  就东方具有悠久文化传统的民族的一般情况而言,在早期现代化的起步阶段,即初遇西方文化时,各个民族基本上对西方文化持反对、拒绝、鄙夷的态度;经过一段时间的对比思考之后,先后有一部分人出现对固有文化的离异,主张学习和吸收西方文化……但等到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事业有了长足的进展之后,又必然出现整体性的对固有文化恢复自信。
              --罗福惠《寻绎传统与现代的对话》
              (1)据材料一,指出西欧“离异与回归”历史表现各一例,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试从材料二中“离异”的角度,概述1840-1919年间的中国历史的进化轨迹。
            • 3. 家庭和妇女地位的变化反映了时代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纵观中国女性的生存轨迹,在近代以前的私有制社会中……女性被排斥在社会生活之外,因而女性只有单一的家庭角色定位,即在家中扮好“贤妻”、“良母”的角色,相夫教子。……这种价值观的形成是长期经济生活、历史文化积淀的结果。--《论戊戌维新至五四时期的女性角色定位》
                  材料二  20世纪20~40年代,中国城市多数家庭的成员从工商业、服务业等工作中获取收入,妇女从事职业,拥有经济来源,家庭成员之间人身依附性减少。民国政府新《民法》规定离婚和结婚一样自由。燕京大学女生有96.7%的人赞成“无爱情即离婚”,上海“审判厅请求离婚案多”,而农村家庭中离婚现象则并不多见,甚至“夫可以出妻嫁妻”。--摘编自张国刚等主编《中国家庭史》
                  材料三  梁启超曰:吾推及天下积弱之本,则必自妇人不学始,请备陈其义以告下。……女学最盛者,其国最强,不战而屈人之兵,美是也;女学次盛者,其国次强,英法德日本是也:女学衰,母教失,无业众,智民少,国之所存者幸矣,印度波斯土耳其是也。--梁启超《变法通义•论女学》
              材料四  梁启超认为,新型的“贤妻良母”必须有一定的知识,才能“上可相夫,下可教子,近可宜家,远可善种”。……这显然较以前的“贤妻良母”论者要进步得多,具有了明显的时代特点,但历史地看,梁启超的“贤妻良母”也难脱传统女子价值观的束缚,也有把女子的价值划在“相夫教子”的狭小圈子之嫌。
              --王美蓉《中国近现代不同类型的女子教育目的之比较》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导致中国古代女性地位低下的社会根源。
              (2)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20~40年代中国家庭变迁的特点。并指出推动这一时期中国家庭变迁的主要因素。
              (3)据材料三概括梁启超的妇女教育观。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该教育观的影响。
              (4)材料四是用什么方法评价梁启超妇女观的?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妇女观的变化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 4. 费正清眼中的不平等条约体系
                     材料一  虽然新的条约好象是在平等主权国家之间签订的,但实际上它们是很不平等的,因为这违反中国的意愿被迫处于较弱的地位,只能听任西方的商业和随之而来的文化人侵。到了20世纪,经过精神饱满的西方领事们花了三代时间的努力,发挥了条约的优点之后,条约结构才成为一个表达得很明确的、内容周全的体系。
                     材料二  治外法权用于通商口岸之后,便成为开放中国的有力工具,因为它使外商和传教士、他们的货物和财产,以及在某种程度上他们的中国雇员、信徒乃至门下帮闲,都可以免受中国当局的干涉。特别是法国,它采取了保护罗马天主教会及其信徒的措施。所有这些,至少可以说是损害了中国主权,并且非常有碍于中国反对西方剥削的自卫行动。
                     材料三  通商条约的另一重要内容是条约税则,它定的税率很低,从而使中国人不能保护他们本国的工业。由于种种原因,条约低税率的税则在中国人手里办得没有效力,于是一批外籍人员便被聘于中国的海关。
                     材料四  根据最惠国待遇条款(19世纪最美妙的外交手段),列强都可以分享任何一个外国从中国勒索到的权利。随着清朝气运的日趋衰微,条约体系不断增长它的势力。清廷愈来愈需要依靠英国在行政上和外交上的支持。因此,在实行条约体系的一个世纪里,中国人民经受了逐渐加速的、加重的并且往往是剧烈的变革过程。
                     材料五  在条约规定的新体制下,西方文明给中国带来了许多好的和坏的东西。鸦片贸易在1858年合法化以后,给英属印度提供了5%或15%的财政收人,同时基督教的传教运动由西方虔诚信徒团体积少成多的捐款来维持。19世纪30年代,英美基督教会开始发现现代医药在中国比圣经的作用大。教会办的医院立即设法防治疾病,包括戒治鸦片烟瘾在内。
              --费正清《美国与中国》
              问题:
              (1)依据材料一,请以相关史实说明“条约结构才成为一个表达得很明确的、内容周全的体系”?

              (2)根据材料二至材料四,概述上述材料提及哪些不平等条款?如何理解条约体系的“不平等”?
              (3)综合上述材料,你谈谈如何认识费正清笔下的条约体系。
            • 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代的新兴力量大多肇始于得风气之先的南方或以南方为主。倡导改良与革命的首要人物都出自南方。同盟会在1905至1906年有统计的会员为976人,其中广东170人,湖南158人,四川130人,湖北125人,余为其他各省。江、浙、皖人数不著者,因三省主要为光复会活动地区。光复会不像兴中会、华兴会的人几乎全体加入同盟会,而它只有少数人陆续加人。从改良思潮的酝酿到改良派的形成固然起于南方,即后来的立宪运动也以南方为基地。如江浙的预备立宪公会,湖北的宪政筹备会,湖南的宪政公会,广东的自治会均是。两派的组织及其活动地区说明了它们的社会基础的同一性。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评材料中关于“倡导改良与革命的首要人物都出自南方”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 6. 中华民族是一个充满了梦想的民族,“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不竭动力,牵引着中国砥砺前行的脚步。梦想不灭,希望永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少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祸恶疾弃于地也 ,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礼运》(注:约成书于汉代)
              材料二   ……
              (1)建设之首要在民生。故对于全国人民之食、衣、住、行四大需要,政府当与人民协力,共谋农业之发展,以足民食;共谋织造之发展,以裕民衣;建筑大计划之各式屋舍,以乐民居;修治道路、运河,以利民行。
              (2)其次为民权。对于人民之政治知识、能力,政府当训导之,以行使其选举权,行使其罢官权,行使其创制权。
              (3)其三为民族。故对于国内之弱小民族,政府当扶植之,使之能自决自治;对于国外之侵略强权,政府当抵御之。并同时修改各国条约, 恢复我国际平等,国家独立。
                                                                                                                                            -- 孙中山《建国大纲》
              材料三 我们是一个六亿人口的大国,要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要实现农业的社会主义化、机械化,要建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大概经过五十年即十个五年计划,就差不多了,就象个样子了,就同现在大不一样了。
                                                                                                  --毛泽东《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
              材料四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
                                                                                                  --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上的讲话(摘录)
              请回答:
              (1)依据上述材料分别概括古代、近代、现代“中国梦”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不同历史时期产生“中国梦”的原因。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梦的实践者、实践途径、实践效果等方面概述不同历史时期“中国梦”的特点。
            • 7. 城市的发展反映着社会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唐宋以来被称做“草市”的新型市镇得到充分发展。据统计,宋代江浙地区在行政中心之外,出现了71个市镇,明代达316个,清代增至479个。市镇之间的直线距离不过数十里。一些市镇的规模与居住人口都超过府县治所。这些市镇充斥着牙行、布行与手工作坊,收纳周边个体民户产品,进行深加工,吸引外地客商,行销远方市场。
              --摘编自赵同《中国城市发展史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江南市镇的特点及兴起的背景。
              材料二  近代中国出现的新兴城市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其中,香港、青岛等长期为列强占据;上海、天津、汉口等被辟为通商口岸,出现了畸形繁荣的商业区;近代工矿企业、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唐山、无锡等城市的兴起;郑州、石家庄等因地处铁路枢纽得到很大的发展。
              帝国主义的侵入把大批商品送进来,只能使人失业,不能使人得业。帝国主义的商品冲击了农村手工业,制造了众多的游民无产者,而新式工厂发展滞后,无力吸收多数游民无产者。“外国商品来的愈多,制造游民无产者的功用便愈大;中国工业发达愈侵,吸收游民无产者的能力愈小”。
              --摘编自周谷城《现代中国社会变迁概论》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新兴城市的特点和影响。
              材料三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城市化国家。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叶,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从20%上升至51%,约克郡的城镇数量由1801年的15个增长到1891的63个。从1820年到l830年,曼彻斯特、伯明翰等主要工业城市的人口增长达40%以上,是增长最快的l0年。
              --摘编自阿萨•勃里格斯《英国社会史》等
              (3)近代中、英两国城市发展的差异很大,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 8. 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第六版《现代汉语词典》收入了239个以外文字母开头的词语,使“汉字是否应该拉丁化”的这一学术问题又重新进入了人们的视野。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再大胆宣言道:欲使中国不亡,欲使中国民族为二十世纪文明之民族,必以废孔学、灭道教为根本之解决,而废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汉文,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解决。(后钱玄同又提出以罗马字母取代汉字)
              --钱玄同《中国今后的文字问题》1918年4月15日《新青年》第四卷第四号
              (1)概括钱玄同的主张。分析其主张产生的历史背景。
              材料二  1958年2月1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正式批准了《汉语拼音方案》,采用拉丁字母为汉语注音。
              1958年,福建省大田县吴山乡(地处偏僻、方言杂乱,有时,只要隔一条河互相说话都听不懂。)19岁的社员陈进四到了北京,昊玉章专门派拼音方案委员会委员杜松寿教她学拼音。很快,她就掌握了。回到吴山,她用汉语拼音拼字音,普通话提高很快。
              《50年前的<汉语拼音方案>制订始末》.)(摘自2008年4月22日《北京日报》)
              (2)根据材料二,概括汉语拼音有何优点?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汉语拼音方案》的实施对当时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
              材料三  商务印书馆2012年7月出版的第六版《现代汉语词典》在正文部分第1750页至1755页收录了239条“西文字母开头的词语”,并像解释汉字的词条一样予以解释。这些词绝大部分是学界格称的英文缩略词、“字母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字母词占了0.3%左右的比例。其中有【A股】指人民币普通股票。【APEC】亚太经合组织。【API】空气污染指数。【B股】指我国大陆公司发行的特种股票。【B2C】指电子商务中企业对消费者的交易方式。【IT】信息技术。【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GPS】全球定位系统。【MP4】一种能播放影音文件的袖珍型电子产品。【NBA】(美国)全国篮球协会。【QS】质量安全。【PM2.5】在空中漂浮的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可吸入颗粒物。【WTO】世界贸易组织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这些“字母词”反映了我国社会正在发生哪些深刻的变化?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汉字拉丁化的看法。
            • 9.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国会有权宣布对于叛国罪的惩处,但叛国罪犯公民权的剥夺,不得影响其继承人的权益,除剥夺公民权利终身者外,不得包括没收财产。”“不得剥夺任何人的生命、自由和财产;非有恰当补偿,不得将私有财产充作公用。”“宪法对某些权利的列举不得被解释为否定或轻视人民保有的其他权利。”
              --摘编自美国 1787 年宪法及修正案
                  材料二  商鞅变法时期法律以严苛而著称,据载,秦律中实际使用的财产刑有九种。其中“籍没”,不仅要没收全部财产,而且要将罪犯的家属“没收”到官府供其奴役。商鞅还规定:“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一《商鞅变法》
                  材料三 1935《中华民国刑法》规定的没收范围仅限于违禁物、供犯罪所用及犯罪预备之物和因犯罪所得之物。但 1945 年抗战胜利之后,国民党派往各地的接收的官员,在接收日本缴械投降过程中,一方面从政治上怒处汉奸卖国贼,另一面从经济上以没收汉奸财产为名,随意指人民为汉奸,变相“劫收”沦陷区人民财产,中饱私囊。
              --《杭战胜利后国民党的接收》
              (l)概括材料一中美国1787年宪法及修正案关于公民人身权利与财产权利规定的特点。这些规定说明了什么?
              ( 2 )根据材料二概括商鞅变法时期关于人身权利与财产权利的规定,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秦国的社会发展的意义。
              ( 3 )结合材料一、二,分析材料三中的《中华民国刑法》的特点及成因。并论述其对国民党统治的影响。
            • 10. 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人一直追求的梦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于中国现代化历程是始于鸦片战争、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还是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观点,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
              (1)你认为中国现代化开始于哪一时期?你的依据是什么?
              材料二 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了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①约法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约法规定: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出席,出席员之三分之二以上可弹劾之……”。它还规定国务员③“辅佐临时大总统,自其责任”,即④实行责任内阁制。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的宪法,是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2)根据材料,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内容的进步性。史料研习是历史研究的一项重要技能,分清原始史料、史料解释、历史评价等三类内容在历史研究中很有必要,请按这三类标准对材料中数字序号标示的内容进行分类。
              材料三 1933年7月《申报月刊》在创刊周年纪念之际发行特大号,刊出“中国现代化问题号”特辑。针时这一问题,编者明确写道:“须知今后中国,……再不赶快顺着‘现代化’的方向进展,不特无以‘足兵’.抑且无以‘足食”’。
              当时各种现代化思想相互碰撞,其中以热谈苏联和社会主义、探讨苏联“一五计划”成功原因以及表达对其向往的较为醒目。------《申报月刊》第2卷第7号(3)材料表明,1933年对现代化的讨论出现新的倾向,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倾向的世界原因。
              材料四 对于中国现代化探索道路问题,毛泽东很早就有思考,在1937年6月24目的一次谈话中,明确谈到我们的结论是:中国可以避免资本主义而直接实现社会主义。
              ------《毛泽东思想研究》1985年第1期(4)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的角度谈谈中国共产党是如何“避免资本主义而直接实现社会主义的”。
              材料五 美国对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其中一个主要的观点就是“冲击----回应”论,该观点认为中国社会长期以来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缺乏内部动力突破传统框架,只有经过19世纪中叶西方冲击之后,才发生剧变,向近代社会演变。------(美)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5)依据所学知识,就你对“冲击----回应”论的认识写一篇小论文。
              要求:以对“冲击----回应”论的认识为中心,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字数150字左右。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