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38年10月24日,由民生公司总经理卢作孚亲自护送进舱的数百名孤儿难童趴在栏杆上放声高歌,摇着小手向卢作孚告别,观者无不为之动容,宜昌大撤退拉开大幕。到12月底,历时40多天的大撤退基本结束。当日军攻陷宜昌时,得到的只是一座空城,日本军界完全没有估计到宜昌撤退能奇迹般的完成。从宜昌抢退出的单位,既有金陵兵工厂这样的大型军工企业,也有大成纺织厂等民用企业,还有机关学校、科研院所、珍贵文物等;大撤退的同时民生公司又为前线将士源源不断地提供武器和给养,为抗战胜利提供了有力保证,宜昌大撤退被称为“中国的敦刻尔克大撤退”。然而,其英勇悲壮更甚于后来的敦刻尔克大撤退。史学家指出,敦刻尔克大撤退是依靠一个国家的力量,由一个军事部门指挥完成的,宜昌大撤退是由中国的一家民营企业为主要力量创造的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1939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授予卢作孚一等景星勋章和胜利勋章。1980年,党中央《关于卢作孚先生的结论》里这样写道:“他为人民做过许多好事,党和人民是不会忘记的。”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与敦刻尔克大撤退相比,宜昌大撤退有何特点?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述“中国的敦刻尔克大撤退”的历史意义?
            • 2. 徐中约的《中国近代史》记载;“一九四三年一月十一日,中美、中英新约签字,一百年来的不平等条约正式终止.治外法权、租界、内河航行权、军舰驶入中国领海权、…北平使馆区及北平至海口交通线外围驻兵权,一一取消.”下列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
              A.这些主权最早都是在《南京条约》及附件中丧失的
              B.随着不平等条约的废除,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
              C.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在反法西斯战场上所做的贡献
              D.该材料的记载反映了近代中国从屈辱到最终独立的历史
            • 3. 材料  日本在东北实行的移民政策,先后经历了试点移民、武装移民和国策移民三个阶段。20世纪30年代日本“开拓团”分布地区主要是抗日力量存在的游击区,特别是军用铁路沿线为重点。日本通过开拓团的组织形式,在中国东北原住民村庄的基础上建立了“混成村”,不断地将东北由其占领的领土变为其“国土”。“开拓团”还强占或以极低廉的价格强迫收购中国人的土地,然后再租给中国农民耕种从而使500万中国农民失去土地,四处流离。期间,中国东北大量农民组成抗日游击队,不时袭击日本移民者。同时,从日本内地来到东北的日本移民,最初大多对气候、水土都不适应,许多人忍受不了生活现状而纷纷退团。后期,由于开拓团的经营、管理不善,在移民地内部的骚乱、暴行、纠纷、逃跑、罢工等事件不断发生,移民者的生活混乱不堪。特别是青少年移民还要接受3年严格的军事训练,更使他们难以忍受,绝望与动摇情绪日浓,自杀、逃跑事件司空见惯。随着战事的发展,至1944年,日本不得不放弃大量输送移民的政策,“开拓团”处于崩溃的边缘。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日本向我国东北的移民步伐才被彻底阻断,日本的移民政策也随之破灭。
              --以上材料摘编自姜廷玉、李戈瑞《揭秘:历史上的日本“开拓团”》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竭力向中国东北移民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对华移民的特点,并说明其移民政策最终失败的原因。
            • 4.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1)蒋介石和他夫人宋美玲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当年的“年度风云人物”的原因;
              材料二  1941年12月9日,继美国政府正式对日宣战后,中国政府也发表公告正式对日宣战,同时,又发表公告对德国、意大利宣战。公告说:日本军阀以征服亚洲,独霸太平洋为其国策。数年以来,中国不顾一切牺牲,继续抗战,其目的不仅在保卫中国之独立生存,实欲打破日本之侵略野心,维护国际公法、正义及人类福利与世界和平,此中国政府屡经声明者也。 中国为酷爱和平之民族,过去四年余之神圣抗战,原期侵略者之日本于遭受实际之惩创后,终能反省。在此时期,各友邦亦极端忍耐,冀其悔祸,俾全太平洋之和平,得以维持。不料强暴成性之日本,执迷不悟,且更悍然向我英、美诸友邦开衅,扩大其战争侵略行动,甘为破坏全人类和平与正义之戎首,逞其侵略无厌之野心。举凡尊重信义之国家,咸属忍无可忍。兹特正式对日宣战,昭告中外,所有一切条约、协定、合同,有涉及中、日间之关系者,一律废止,特此布告。
              中华民国三十年十二月九日  主席 林 森
              (2)美国正式对日宣战是在什么重要历史事件之后?中华民国政府在公告中强调的什么?为什么?
              材料三  1945年8月14日,日本天皇发布了一项结束战争的诏书,9月2日,在停泊在东京湾的美国密苏里号战舰上签署了投降书。在经过八年抗战后,中国终于胜利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也从未像现在这样地受人尊敬--它已完成了最漫长的反侵略和反极权主义的抗战。
              --徐中约《1600-2000年中国的奋斗》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中国的国际地位也从未像现在这样地受人尊敬--它已完成了最漫长的反侵略和反极权主义的抗战”这句话的理解。
            • 5.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二战初期,德国法西斯接连侵占东欧、北欧和西欧各国。受此刺激,日本在1939年至1941年的三年时间里,对重庆先后实施了“100号作战”、“101号作战”和“102号作战”三次大规模的轰炸,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侵略者实施的持续时间最长、造成危害最为严重的一次残暴的非人道的战略轰炸,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巨大的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
              --摘编自杨天石《战时国际关系》
                 材料二
                 从重庆大轰炸开始,美英等国使领馆和外侨财产就不断受到日本飞机的轰炸,美、英政府多次向日本提出严重抗议,美国还废除了《美日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并逐步强化了对日本的经济制裁。由于重庆人民英勇的反轰炸斗争,日本的战略企图始终没有得逞,中国的战时首都始终巍然屹立,从战略上阻止日军北侵苏联,拖延其发动太平洋战争的时间。
              一摘编自潘询《抗战时期重庆大轰炸的国际影响》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39-1941年期间日本对重庆实施大轰炸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重庆人民反轰炸斗争的作用。
            • 6. 下列关于表中数据变化的分析,错误的是(  )
              表中国国民政府财政收支统计表(单位:百万元法币)
              年份支出收入
              19371167870
              1941109332024
              19451268031216519
              A.战争导致支出增长迅猛
              B.民族工业发展促进收入大幅增加
              C.政府财政赤字不断扩大
              D.收支增长与货币发行量增加有关
            • 7.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罗斯福总统发表演说,就自己的想法放了一个试探气球。他说:在世界上横行霸道的瘟疫,现在蔓延开了;爱好和平的国家应该同世界各国一致行动起来,防止疫症蔓延。可是他的演说在国内引来的却是一片反对声。报上的评论、私人的来信,都骂他是战争贩子:“把侵略者隔离起来吗?”“这种口吻太像威尔逊了!”罗斯福后来告诉一个朋友说:“你一心想领导人们前进,回头一看,跟着的却一个也没有。真可怕啊!”罗斯福确实变得小心多了。他不像丘吉尔那样,在茫茫黑夜中独自大声疾呼,他必须留在比武场上继续奋战,不让群众意见与自己距离太大。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民众群情激愤,一致支持政府对法西斯国家宣战。
              --摘编自威康•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全面侵华后美国民众反对卷入战争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38年至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罗斯福政府针对法西斯侵略采取了哪些重大外交行动,这些行动起到什么作用。
            • 8. 认识时代精神既是走进历史也是关注现实。阅读下列材料,回 答问 题。
              材料一  
              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造成中华文明这一鲜明个性特征的重要因素,是中国历史上历经数千年而不衰的“大一统”思想的潜移默化,而秦汉时期正是这种理念完全定型的关键阶段。秦汉时期的最高统治者,都对统治思想进行了选择,用以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并构筑了统一的制度文化。秦汉时期的思想家也全力以 赴地弘扬《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凤 , 州共贯也。”
              --摘编 自 黄朴民 《 论秦汉文化的时代精神》材料二
              1916年 6月 4日,天津《 社会教育星期报》刊载了曲实业家宋则久撰写的《 维持国货歌》 :
              洋货好,洋货好,每年进口四万万,雪白银子不见了。
              洋货好,洋货好,中国立场立不住,穷人遍地怎样了。
              洋货好,洋货好,漏 卮不塞国将亡,高丽前车不远了。
              国货好,国货好,人人尽用本国货,工场多时闲人少。
              国货好,国货好,衣食充足知礼义,地方安靖盗贼少。
              国货好,国货好,漏卮既塞国富强,吾人担负自然少。
              材料三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 ,伴随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义勇军进行曲》、 巛毕业歌》等救亡歌曲通过银幕、 舞台、广播等途径,在 社会上产生 了 广泛的影响。“民众歌咏会”等歌咏团 体也如雨后春笋般遍及各地,逐 渐形成了群众性歌咏热潮。19夕 年全面抗战的爆发激发起更多作曲家的创作热情,他们创作的 《 大刀进行曲》、《 到敌人后方去》 等抗战歌曲传唱于长城内外、大江南北。1938年1月 ,“中华全国歌咏协会”在式汉成立,提出“要用歌咏去发动民众,组织民众,把他们唱上战场,为中华民族的解放而斗争”。 规模宏大的群众歌咏活动唱响着团结抗战的激昂 旋律。
              --摘编自陈聆群《抗日救亡歌咏运动》材料四 
              201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65周年华诞。某班研究性学习活动决定以“实现 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为题布置纪念展览,以下是他们准备的部分展览资料
              序号资料序号资料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双百方针”万隆亚非会议
              香港、澳门回归“两弹一星”
              《论十大关系》恢复高考制度
              重返联合国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建立上海合作组织邓小平南方谈话
              (1)根据材料一 ,指出秦汉文化蕴涵的时代精神及其历史价值。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秦始皇、汉武
              帝“构筑统一的制度文化”而采取的政治、经济及文化措施。
              (2)材料二的《 维持国货歌》反映的是当时哪一场群众斗争的基本诉求?根据歌谣唱词,归纳“维持国货”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三,概况20世纪20年代抗日救亡歌咏运动蓬勃兴起的原因。指出其产生的重要影响。
              (4)结合材料四的展览要求,从表中选择至少三条资料提炼出一个具体主题,并对所选资料中的任意两条予以相应阐释。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一条符合该主题的新资料并予以说明。
            • 9.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日本除了把台湾夺到手之外,还拿到了中国2.3亿两的賠款。这等于日本4年 的财政收入,等于中国3年的财政收入。日本要是拿这笔款发展经济,用于改善经济发 展的环境,用于改善国民的生活,那就很可观了。但它用来扩军,85%的赔款都用于扩 军和相关的項目,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只有一部分拿来建了一家钢铁厂。这就导致了日后侵略别国反过来被迫无条件投降的灾难性后果,同样输得很惨。
              --袁伟时《甲午战争:没有赢家的结局》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袁伟时为何认为甲午战争中“没有贏家”?
                  材料二:华盛顿会议诸条约构成的华盛顿体系标志着美日在远东角逐均势的形成。美国 通过会议拆散了英日同盟,使“门户开放”原則在东亚再次得以遵循,同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日本的扩张,改善了美国在东亚的战略地位。日本虽然吐出了一些既得利益,但也迫使美国在太平洋防御上做出了让步,同时列法也承认了日本在远东太平洋上的 一些权益。
              --马龙《论华盛頓体系下的美日和平与冲突》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美日在华盛顿会议上各自获得的利益。
                  材料三:《杀鸡儆猴图》是我国杰出漫画家张乐平的漫画作品(图).该漫画刊登于1937年10月23曰《战时画刊》上。
              (3)如图漫画反映了哪一重大历史事件?请概述其历史事实,并分析该事件对 当时中国政局产生的影响。
                  材料四:二战以后,日本在战敗和被美军占领的特殊条件下,选择了一条作为“通商国 家”而生存与发展的道路,形成了以“经济立国“为核心的国家战略。在外交上,战后曰 本实施的是“典型的小国外交”。……1983年,日本首相中曾根发表了关于争当政治大国的言论,他在一次演说中说:“要在世界政治中加任日本的发言权,不仅增加日本作 为经济大国的分量,而且增加作为政治大国的分量。”
              --摘编自金熙德《曰本政治大国战略的背景、理念与论争》
              (4)用一句话说明材料四中“典型的小国外交”的含义,并分析日本从“小国外交”转变为“大国战略”的原因。
            • 10. 《西方文明史》中记载:“1920 年代和1930 年代的欧洲历史使人们越来越难以像以往那样对进步深信不疑……,这是令人幻想破灭和感到绝望的年代。”但在这一时期的中国,有的人却感到“革命胜利的曙光喷薄欲出”,这是因为(  )
              ①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和中共的诞生,让先进的中国人看到了希望
              ②国民革命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③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兴起,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
              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正面战场迎来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
              A.①②④
              B.①②
              C.①④
              D.②③④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