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下表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情况统计表。(注:当时资本输出的利润率是商品输出的5倍左右)
              年份1870年1890年1910年
              商品输出(单位:万金镑)199.6263.5430.4
              资本输出(单位:万金镑)51.2101.3207.1
              表中数据的变化说明英国(  )
              A.经济指导思想的转变
              B.殖民霸主地位的确立
              C.经济扩张方式的调整
              D.世界工厂地位的动摇
            • 2. 下表为十九世纪四、五十年代,中国丝、茶出口概括简表。这一现象反映了(  )
              品名1843年1855年
              1300多万斤8400多万斤
              1000多包5600多包
              A.农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B.中国出口贸易占优势地位
              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日益加深
              D.中国的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 3. 阅读材料,加深对历史上江南经济变化的认识。
                  材料一   松江府“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所由供百万之赋……全赖此(棉织)一机一杼”。
              苏州府“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计日受值”;盛泽镇“俱以蚕桑为业”。
              嘉兴府 王江泾镇“多织绸,收丝缟之利,居者可七千余家……”
              湖州府“俗皆织绢”;“惟湖以蚕……官赋私负咸取足焉”;南浔镇“烟火万家”。
              --摘编自明清史志资料
                  材料二   1840年后,长江三角洲的村镇无不受到开埠带来的影响。时人有诗: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小贾收买交大贾,大贾载入申江(上海)界,申江鬼国正通商……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
              --摘编自清末史志资料
                  材料三   马克思在1853年就预言:“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马克思在这里使用了“暴力”一词,这无疑是侵略的同义词。但他并没有用侵略和被侵略来概括全部中外关系。……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思想。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说明农业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阅读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江南经济的主要变化。
              (2)仔细阅读材料二中的诗歌,结合时代大背景,分析长江三角洲的村镇经济发生的重大变动。
              (3)阅读材料三,按照“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的思路,概括19世纪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 4.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近代中国在逐步融入世界大潮的过程中,先后产生了一批通商口岸。它们见证了近代中国艰难成长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外国资本主义除向中国倾销棉纱外,也向中国倾销洋布……七十年代后,沿海、沿江一些通商口岸穿洋布的人已相当普遍,以至有的记载说,八十年代江苏一些商埠穿土布者“竟至绝迹”。……上海、杭州等口岸盛产棉花,这些棉花,除运销本国各地外,有很多都出口到国外。……南方闽、广一带,还有大批破产农民流离国外。如1879年厦门一地,有二万一千余人出洋。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八十年》
                  材料二  西方的市政管理、经济模式的传入,使商埠最先脱出中国传统政治城市的模式,率先迈向近代化。沿海通商口岸发展起来之后,其影响力不断向内陆腹地辐射,带动更多的中国城市走向了近代化。……被迫开埠被视为这些城市近代化的起始点,因为对外经济联系的建立和租界的开辟,直接与此相关。
              --袁行霈《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材料三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对东方国家侵略的过程中,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他们“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性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建设性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
              --据《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导致通商口岸社会面貌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
              (2)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通商口岸的开放为例,论证材料三的观点。
              (要求:观点理解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50字左右。)
            • 5. 著名学者费孝通指出:“通商口岸是一个经济上处于劣势的区域向外开的一扇门……它的繁荣并不代表它所在区域的繁荣,只是一个经济缺口,吸取临近乡村地区财富,经济上无法自给自足,具有消费城市的特点,导致乡土经济瘫痪。”据此,以下观点正确的是(  )
              A.开埠通商将会拉动周边城镇经济发展
              B.通商口岸在某种程度上破坏中国经济
              C.开埠通商刺激了列强的经济侵略
              D.开埠通商不利于中国近代化
            • 6. 下表是1854年至1859年部分主要年份福州口岸对外茶叶出口总量的变化情况。这一变化趋势表明(  )
                  年份  1854年  1855年  1856年  1859年
                  数量  13万担  27万担37万担  38万担
              A.茶叶逐步成为对外贸易主要商品
              B.福建民族工业发展迅速
              C.茶叶生产的商品化趋势逐步加强
              D.福州成为近代对外贸易的中心城市
            • 7. 1919年《农商公报》载:英美日各国烟商涌至广丰,……总计为外商购去1.2万担。“外人不过运至上海、汉口等处之纸烟公司,制成烟卷后复又运往各地销售,一转手之间,其利不止十倍。”根据材料判断,外商的经济获利方式是(  )
              A.控制原料
              B.控制产品
              C.商品输出
              D.资本输出
            • 8. 材料五   1784年,从纽约港驶出的开往中国的美国船--“中国皇后号”,抵达广州,……返航时,满载茶叶、棉布、瓷器、丝等货物。这次首航投资是12万美元,利润率高达25%,更重要的是,英国的垄断被打破,中美之间航线被打通。此后,美国掀起了第一次对华“贸易热”。早期对华贸易,对美国摆脱大西洋贸易面临的窘境,促进东部商业城市的发展,都起了积极作用。……但分析(到鸦片战争)这六十年的变化却更富有意义
              --摘编自罗荣渠《美国历史通论》
              (3)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皇后号”来华以后的60年间,中美两国经济地位各自发生的重要变化,说明中国出现这一变化的政策因素。
                     材料六   杜鲁门总统在1945年9月告诉一位顾问说:“美国未来的海外利益将在西半球和太平洋。”他认为美国在亚洲的利益有赖于加强蒋介石的国民党政权,它将取代日本作为这个地区的稳定力量。华盛顿官员相信,通过与蒋介石合作,不仅中国的巨大市场可以被开发出来,其他亚洲国家也可以成为美国的市场。为数多达十亿的亚洲消费者将对避免另一场经济危机大有助益。
              --摘编自(美)拉费伯尔《美国、俄国和冷战》
              (4)据材料六,指出二战后初期美国的对华政策及其意图,并分析美国这一政策的最终结局对1949年后的中美关系造成的影响。
                    材料七   1979年中美建交以来两国贸易和投资的总量都有了较大增长,但是经贸关系仍主要服务于美国外交和战略上的考虑。冷战结束后,美国工商界担心欧洲和日本利用中美关系的紧张在华谋求不公平的商业利益,逐渐把中美商务关系置于两国关系的核心地位。
              ---------摘编自叶蔚然《关门前的谈判--中国复关、入世台前幕后》
              (5)据材料七,概括冷战结束前后,中美经贸关系在美国对华政策中地位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据图,指出中美两国在中国“复关”问题上的最大分歧。
            • 9. 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回答以下问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 (指细密的渔网)不入洿池(深池,池塘),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王道(安定富足的理想社会)之始也。
              -《孟子•梁惠王上》
              (1)阅读以上材料请回答,孟子这一主张是否有利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为什么?
              社会契约思想的比较
              (2)结合材料分析,洛克对霍布斯的社会契约思想有哪些继承和发展?对西方的政治、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
              (3)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打开中国大门,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试分析这种情况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什么破坏?客观上带来哪些机遇?
              (4)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丰富的思想内涵构建了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的科学理论。
              结合建国以来,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经验和教训,完成下表。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单一公有制经济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改革开放国民经济长期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 1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60年时全国土布流通量约31 690万匹。占产量52.41%,至1894年已降至29 036万匹,占产量49.23%;1913年进一步降至18 751万匹,占产量37.70%;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稍回升。1920年时达22 126万匹,占产量40%多。不久又下降,至1936年时已只有9 162万匹,占产量25.96%.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土纱、土钢、土针、土靛青等市场受洋货冲击极大,使这些手工行业很快衰落,但是草帽辫、花边、抽纱、发网、针织品、火柴、猪鬃、肠衣等手工行业得到发展,市场扩大,不少产品供应国外市场。手工业市场在受到洋货严重冲击的同时。也接受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先进技术。从而推动了现行的手工业的发展,实现了产品的多元化和手工业的逐步机械化。
              新工业的出现当然是西方冲击的反应。但就每项工业的产生说,都不是来自西方的意愿,而是中国人努力的结果,尽管是失败的结果。就当时“求强”“求富”的思想和“机船矿路”路线来说,也不完全是“冲击--反应”模式。它们的形成,有传统的爱国主义,还有自龚自珍以来的“思想之解放”(梁启超语),以至可以追溯到17世纪的社会变革和“明夷”思潮。
              概括材料中关于新工业兴起的观点,结合史实进行评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