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晚清时期,国门渐开。虽然清政府抱残守缺,但是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仍然不可抗拒地发生着变革。
              材料一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外国公使常驻北京,强烈要求觐见清帝,但不行跪拜之礼,清廷坚决不允。经过长期交涉,中外双方达成妥协,清廷同意外国公使可不行跪拜之礼,外国公使觐见他国君主,惯例是三鞠躬,“此次在中国请觐,改为五鞠躬,以昭格外敬诚”。

              ——王开玺:《试论中国跪拜礼仪的废除》


              材料二 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路径或者方向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历史可能循着某种路径发展,历史条件改变了,发展的路径也可能改变,这就是历史发展的转折。洋务新政(洋务运动)的兴起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一次重要转折。它虽然没有使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生产方式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但却为此后改良派、革命派成长提供了基础。

              ——张海鹏:《近代中国历史进程概说》


              材料三 清朝一向奉行“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甲午战争后,洋货倾销,大量利源流向国外。爱国人士要求“振兴实业”“设厂自救”。在此压力之下,20世纪初,清政府先后发布上谕,提出“矿律、路律、商律等类,皆应妥议专条”“通商惠工,为古今经国之要政,急应加意讲求……先订商律,作为则例”。制订和颁布了《钦定大清商律》等一系列经济法律、法规。
              回答:
              (1)材料一中所说的中外礼仪之争反映了双方什么样的观念或心态?双方的妥协有无积极意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椐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洋务运动是如何为改良派、革命派的成长提供基础的?请结合洋务运动的内容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回答清政府是在什么背景之下开始经济立法的。这些经济立法有什么积极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01年1月29日,尚在西安的清廷颁布上谕,申明要变法革新:“法令不更,锢习不破,欲求振作,当议更张。著军机大臣、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臣、各省督抚,各就现在情形,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各举所知,各抒所见。”
              1901年9月,下谕全国各省裁汰旧军,编练“常备军”。
              1902年2月,公布推广学堂办法。8月,颁布《钦定学堂章程》。
              1902年10月和1906年10月,派出总监督赴东洋和欧洲统一管理留学事宜。
              1903年9月,设立商部,倡导官商创办工商企业。
              1904年5月,下谕:“参酌各国法律,悉心考订,妥为拟议。务期中外通行,有裨治理。”《奖励公司章程》《商标注册试办章程》《商人通例》《公司律》《破产律》《各级审判厅试办章程》《法官考试细则》《集会结社律》先后出台。
              1905年9月,诏准“立停科举以广学校。”
              1911年5月,颁布《内阁官制》,设立责任内阁,任命奕勖为内阁总理大臣,那桐、徐世昌为内阁协理大臣。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清延于10月30日取消皇族内阁,开党禁,允许革命党人依法组成政党。11月3日,颁布《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模仿英国体制,实行虚君共和。11月5日,叉下诏“一俟议员选定,即行 召集国会”。
              ——《影响中国的100个历史事件》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比较清末新政和洋务运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顾炎武是清代学术的开山之祖。……他一生激烈批评空谈心性、剿说玄理的虚芜之论,坚决反对雕琢辞章、缀辑故实的无用之学……他主张以“修已治人之实学”,代“明心见性之空言”,强调学问不仅要修诸身心,更要达于政事。

              ——魏长宝《顾炎武与乾嘉学派》


              材料二:考证学在清代中叶达到了顶峰,它完全主导了中国的学术界。……清代学者对丰富的中华文化遗产重新作了评估和整理,但没有建立什么新的思想成分,或者说没有创立什么重要的哲学学派。他们是中国文化的勤勉尽心的解释者和整理者,但不是创造性的建设者。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第6版


              材料三:王国维在提到龚自珍、魏源所代表的学术转型时,就精辟地概括说:“龚魏二氏实际上承乾嘉专门之学,而有清初诸老经世之志”,不过,从根本上说,他们……体现了一种新的学术追求。


              ——《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材料四:泰西自十五世纪文学复兴以后,学者犹不免涉于诡辩,陷于空想。自倍根(注:弗兰西斯·培根)兴而始一矫之。有明末叶,正中国之诡辩空想之时代也。及时之亡,顾、黄、王、颜、刘诸予,倡实践实用之学。得其大者,(乾嘉)……诸君,同时蔚起,各明其一体。其时代与倍根同,其学统组织之变更,亦颇相类。

              ——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


              材料五:李鸿章说:“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麋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万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今日喜谈洋务,乃圣之时。……公等可不喜谈,鄙人若亦不谈,天下赖何术以支持耶?中国日弱,外人日骄,此岂一人一事之咎!过此以往,能自强者尽可能自立,若不自强则事不可知。”他希望“士大夫留心经世者皆当以此为身心性命之学,庶几学者众而有一二杰出,足以强国而赡军。”

              ——苑书义《李鸿章传》


              (1)据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末清初、清中叶、鸦片战争前后三个阶段的学术思想发展的特征;它们在思想发展上面临的共同阻力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三中“新的学术追求”具体含义指什么?简述其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梁启超曾总结清朝中期的学术发展,誉之为中国的“文艺复兴时代”。据材料二、四和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梁启超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以上分析,结合材料五,说明19世纪中期以来李鸿章的思想认识有哪些新发展?从社会转型的角度看,他的思想对中国社会发展最大影响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世纪中叶是现代化的全球扩张阶段,中国与日本同属非西方文明,对于现代化这种“舶来品”的抗拒是难免的,这也是很多非西方国家出现的普遍现象。但在不断抗拒、不断遭受挫折以后,两国一个是采用现代化的手段来继续对抗现代化的目标,一个是改变态度转而接受现代化。
              ——刘金源《关于中国洋务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的认识》

              材料二 小约瑟夫·奈将综合国力等同于国家实力,认为一国实力的标准分为硬实力和软实力两种形态。硬实力是指支配性的实力,包括基本资源、军事力量、经济力量和科技力量;软实力是指吸取性的实力,和硬实力具有同样的重要性,它包括国家凝聚力、文化被普遍接受的程度和参与国际机构程度。其中“经济与政治制度的发展尤为重要,它影响着国家的社会结构和战略地位,是一个国家强大和兴盛的主要动力。”
              ——刘金源《综合国力与大国崛起》

              请回答:
              (1)你认为19世纪中叶中国的现代化道路符合材料一中的哪种观点?试结合史实加以阐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在19世纪中期是如何通过“经济与政治制度的发展促成国家强大和兴盛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9世纪中叶英、日两国完成现代化的途径有何不同?造成其不同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01年1月29日,尚在西安的清廷颁布上谕,申明要变法革新:“法令不更,锢习不破,欲求振作,当议更张。著军机大臣、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臣、各省督抚,各就现在情形,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各举所知,各抒所见。”
              1901年9月,下谕全国各省裁汰旧军,编练“常备军”。
              1902年2月,公布推广学堂办法。8月,颁布《钦定学堂章程》。
              1902年10月和1906年10月,派出总监督赴东洋和欧洲统一管理留学事宜。
              1903年9月,设立商部,倡导官商创办工商企业。
              1904年5月,下谕:“参酌各国法律,悉心考订,妥为拟议。务期中外通行,有裨治理。”《奖励公司章程》《商标注册试办章程》《商人通例》《公司律》《破产律》《各级审判厅试办章程》《法官考试细则》《集会结社律》先后出台。
              1905年9月,诏准“立停科举以广学校。”
              1911年5月,颁布《内阁官制》,设立责任内阁,任命奕劻为内阁总理大臣,那桐、徐世昌为内阁协理大臣。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清廷于10月30日取消皇族内阁,开党禁,允许革命党人依法组成政党。11月3日,颁布《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模仿英国体制,实行虚君共和。11月5日,又下诏“一俟议员选定,即行召集国会”。
              ——《影响中国的100个历史事件》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比较清末新政和洋务运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2011年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日,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重要成果。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有识之士致力于引进西方科学技术,但没有越过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秩序,现代化努力步履维艰。资产阶级维新派力图对封建专制政治进行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改良,在封建顽固势力反击下,冰消瓦解。但它们为现代化留下虽然菲薄却极其宝贵的基础……领导辛亥革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主要是具有强烈爱国主义精神又接受了西方政治观念的留学生和新式知识分子。没有早期现代化,就没有这些社会力量的汇合,辛亥革命发动和展开都是不可能的。
              ——李文海、颜军《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材料二 孙中山第一个提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并在《建国方略》等著作中,擘画了建设现代化中国的初步蓝图。无论是提出“建设是革命的唯一目的”,还是表明欲赶超西方经济发达国家,都应该实行“开放主义”。这说明孙中山及其建国理念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初绘了蓝图。所以说,辛亥革命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为中国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契机。
              ——新华社评论《纪念辛亥革命90周年》

              材料三 孙中山先生逝世后,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孙中山先生的遗志,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开展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开拓前进,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中国的面貌发生了举世瞩目的深刻变化。
              ——胡锦涛在孙中山先生诞辰14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早期现代化”为辛亥革命准备的经济、政治、思想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辛亥革命为中国走向现代化提供的契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共产党人对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与发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阅读下列材料,同答问题。
              材料一 筹建之始……(左宗棠)明确指出:“自海上用兵以来,泰西各国火轮兵船直达天津,藩篱竞成虚设。”……英、法、俄、德等国“各以船炮互相矜耀,日竞鲸吞蚕食之谋,乘虚蹈瑕,无所不至”,因此,“非师远人之长还以治之不可”……“欲得其造船之法,为中国永远之利,并可兴别项之利”……还进一步提出附设艺局(注:“艺局”即福州船政学堂),聘请西洋技师,派中国工匠、学员学习西洋语言文字、标法画法等。……福州船政局前后共成船34艘,其中为南洋海军建造的3艘……巡海快船,是当时中国自己修造的最大军舰。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福州船政局》

              材料二 (福州船政学堂)《艺局章程》规定:“开局之日起,每三个月考试一次,由教习洋员分别等第……三次连考三等者,斥出……”。……对于打破社会上普遍存在着的以读《四书》《五经》和做八股文章为习尚且以猎取科举正途为荣耀的传统观念有一定的作用。……主要课程为算术、几何、代数、直线与球面三角、天文气象学、航海测算、地理、蒸汽机结构原理、仪表使用和英语。……在船政学堂内也开设有中文课,且对学生加强儒学思想的教育。……船政学堂的毕业生和留学生在各地也普遍受到欢迎。严复从英国格林尼茨海军大学毕业回国后……成为一名军事教育家,后来又发展成为近代中国最为著名的启蒙思想家。……(魏翰)长期充任福州船政局总工程师,后来又担任广九铁路总理。留学生李荣芳、郑诚,分别在驻法、驻美使馆担任翻译。……仅北洋海军参加中日甲午黄海海战的12艘战舰中,福州船政学堂毕业生和留学生就占有10舰管带之职……
              ——孙占元《左宗棠评传》

              材料三 学徒班(艺圃)有近300个青年人。这些青年人白天在车间做工,晚上听三小时的法语、算术、几何及绘图课。
              ——巴斯蒂《福州船政局的技术引进(1866——1912)》

              (1)根据材料一,分析左宗棠设立福州船政学堂的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三,归纳福州船政学堂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以上材料,分析福州船政学堂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福州船政学堂的办学经历对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有何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四十年来中国大事,几无一不与李鸿章有关系。……吾以为李鸿章所以不能为非常之英雄者。李鸿章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当此十九世纪竞争进化之世,而惟弥缝补苴,偷一时之安,不务扩养国民实力,置其国于威德完盛之域,而仅摭拾泰西皮毛,汲流忘源,遂乃自足……非不尽瘁,庸有济乎?……李鸿章晚年之著著失败,皆由于是。……固不能为李鸿章一人咎也。而况乎其所遭遇,又并其所志而不能尽行哉?吾故曰:敬李之才,惜李之识,而悲李之遇也。
              材料二 虽然,天下人云者,常人居其千百,而非常人不得其一,以常人而论非常人,鸟见其可?故誉满天下,未必不为乡愿;谤满天下,未必不为伟人。语曰:盖棺论定。吾见有盖棺后数十年数百年,而论犹未定者矣。各是其所是,非其所非,论人者将鸟从而鉴之。
              ——材料一、二均摘编自梁启超《李鸿章传》

              (1)结合所学知识,论证作者“敬李之才,惜李之识,而悲李之遇”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人们对历史人物评价的相关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改革在中外近现代史上的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改革是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一种形式;第二,改革是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自我调节的一种手段;第三,改革也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自强御侮的一种选择;……
              问题:请根据以上三个方面各举一例并简要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 汉阳铁厂的兴衰和武汉钢铁厂的建设见证了中国近现代工业发展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张之洞认为,若铁厂设于大冶,“厂在省外,实缺大员,无一能到厂者。岁糜巨款,谁其信之?若设在省,则督、抚、司、道皆可常往阅视,局务皆可与闻”。
              ——据《张文襄公全集》

              (1)据材料并结合时代背景,概括说明“督、抚、司、道皆可常往阅视”会对铁厂发展带来什么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