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铁路是近现代文明发展的缩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张家口距京师驿路计四百余里,既属重镇,又当孔通,不但互市之要区,实亦西北之屏藩……以此项路工实关大局,窃谓我国地大物博,而于一路之工必须借重外人,引以为耻,更不得力任其难,勉副众望。

              ——詹天佑《京张铁路工程纪略》自序

                 材料二 1931年蒋介石拟定交通建设五年计划,规定到1937年完成85000公里铁路建设任务。1934年国民政府公布公营铁道条例和民营铁路条例,鼓励省办、民营商办铁道。建设新路的同时修补整理旧路:加固桥梁、添购机车,装设调度电话、增设防空设施等。交通建设为国防建设奠定了基础,也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宗玉梅《1927—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建设述评》

                 材料三 从1955年起,京广铁路开始修建复线,至1988年,全线宣告完成全部复线的建设。经过多次提速后,自北京至广州的客车,旅行时间已由过去的90多小时缩短到21小时,武汉到广州的时间也缩短到11个小时左右。……2005年6月,京广高速铁路武广段开始建设,于2009年11月全线建成,建设工期用了4年半,设计时速350公里,武汉到广州的全程最短运行时间3小时。2012年,京广高速铁路北京-武汉段全线建成,北京至广州全程运行时间将缩短至8小时。

              ——《楚天金报·三条粤汉铁路见证巨变》

                 材料四 世界主要国家铁路网密度统计表

              铁路网密度

              按人口计算

              按国土面积计算

              总里程【公里】

              统计年份

              单位

              公里/每万人

              公里/万平方公里

              中国

              0.84

              114

              91000

              2012

              美国

              5.55

              538.3

              226427

              2007

              加拿大

              16.18

              1009.2

              57216

              2007

              俄罗斯

              5.9

              699.1

              87157

              2011

              法国

              5

              533.62

              29901

              2008

              ——《世界铁路发展史》铁路资料库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京张铁路修筑的必要性。

                                                                                    .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这一时期国民政府铁路交通建设的特点。

                                                                                    .

                (3)根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80年代以来京广铁路发展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

                                                                                    .

                (4)根据材料四,比较中国在世界铁路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并谈谈你对21世纪中国大力发展铁路交通网的看法。

                                                                                    .

            • 2.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陈嘉庚,原名陈甲庚,1874年10月21日出生于福建省一个华侨世家。从勤俭中累集资金,除经营米业以外,还开辟黄梨园数百顷,创办黄梨厂以制成品外销欧美各国。他接手父亲产业时,早已衰败,父亲欠下不少外国人的钱款,经济拮据。面对家道中落,陈嘉庚    艰苦奋斗了4年时间,终于还清了父亲所欠的债务。他说:“中国人取信于世界,决不能把脸丢在外国人面前!”“我们中国人一向言必信,行必果。”陈嘉庚“一诺万金”的信誉迅速传遍了东南亚。
              材料二   1910年春,陈嘉庚    向往进步,与胞弟陈敬贤双双剪掉发辫,发誓签名:“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有权,矢信矢忠,有始有卒。如有渝此,任人处罚。”
              陈嘉庚    致富后首先想到的是兴学报国。他说:“国家之富强,全在于国民,国民之发展,全在于教育,教育是立国之本。”“教育不振则实业不兴,国民之生计日绌,……言念及此,良可悲已。吾国今处列强肘腋之下,成败存亡千钧一发,自非急起力追难逃天演之淘汰。鄙人所以奔走海外,茹苦含辛数十年,身家性命之利害得失,举不足撄吾念虑,独于兴学一事,不惜牺牲金钱竭殚心力而为之,唯日孜孜无敢逸豫者,正为此耳。诸生青年志学,大都爱国男儿,尚其慎体鄙人兴学之意,志同道合,声应气求,上以谋国家之福利,下以造桑梓之庥祯,懿欤休哉,有厚望焉。”
              --录自《陈嘉庚先生纪念册》)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以陈嘉庚为代表的中国人创办实业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陈嘉庚致富后的行为。
            • 3.

              1873一1910年,我国农产品出口总值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促成这种趋势的因素在于自然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

               

            • 4.

              外国经济侵略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

               

            • 5. 某班同学计划布置专题展览“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请结合所学,帮助他们补充和完善。
              (1)展览一:主题
              为了让观众了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含义,同学们设计了有奖问答:下列四幅图片中,哪一个最符合我们的展览主题?答案应为    

              (2)展览二:背景
              在布置“兴起背景”部分时,同学选用了以下四幅人物图片。请从中任选2个人物,先判断将其作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兴起的背景”是否合理,再结合史实分别说明理由。(言之成理可得分。)

              (3)展览三:历程

              第1段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    战争后得到初步发展,第4段发展较快的国际背景是资本主义世界陷入    ,第8段终止的时间大致是    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
              结合国内外背景,概述第2段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原因。
              (4)展览四:结语
              材料一  他们的作为体现了近代企业家群体在推动工业化的同时推动城市化和整个国家现代化的用意。卢作孚曾直截了当地提出现代化的目标,荣德生到晚年仍耿耿在念:“中国要富强,非急速变成一个工业化国家不可。”
              材料二  在1919年的5月、6月间,如果没有商业团体及工人的支持,“五四运动”仅仅是一场激动人心的学生抗议而已。
              材料三  数十年间,商务印书馆(注:近代中国著名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翻译出版了许多西方文化学术著作,如严复译的《天演论》等;还先后创办了《教育杂志》、《少年杂志》等面对不同读者群的杂志。其中创办于1904年的《东方杂志》长期主张立宪,反对专制,曾风行一时。
              根据上述材料,请你为该展览写一段“结语”,谈谈你对中国民族资本家群体的认识。(不可照抄材料)
            • 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地理大发现时代以前,中华文明和西方文明之间曾有过一些时断时续的交往。但这两个文明的直接碰撞,还有待于欧洲获得足够的力量能有力而持续地到达中国。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请用史实举例说明材料一中两个文明之间“时断时续的交往”。“欧洲获得足够的力量“与哪个重大历史事件有关?
              材料二
              40年代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物,在民族战争失败后提出“    ”的命题。在这个命题里,反抗西方的侵略与学习西方先进事物是统一的。这种统一,以其所包含的时代内容而代表了近代中国的历史方向。中国社会经历了从中世纪到近代社会的艰难变革。40年代、60年代、90年代因之前后相接,成为新陈代谢的三个历史环节。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的“命题”是指什么?“60年代、90年代的新陈代谢”分别是指什么历史事件?
              材料三
              20世纪上半期的震荡是世界现代化进入新阶段后转型期的震荡,是生产力获得了巨大发展,而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没有随之进行相应的调整,引起社会矛盾激化所造成的。社会动荡、战争和危机暴露出了症结所在,为二战后的改革和调整指明了方向。与20世纪上半期的震荡相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现代化进入稳定发展时期。凯恩斯主义普遍被发达国家接受……
              --摘编自《历史学习精要》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现代化进入稳定发展时期的诸多有利因素。
            • 7. 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与相应时代的政治局势和政治制度是密切相关的。回答以下问题。
              中国古代政府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对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①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则兵强。(《管子•治国》)
              [商贾]衣必文采,食必粱肉;亡(无)农夫之苦,有阡陌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②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汉书•食货志》)
              ③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④生之者其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汉书•食货志》)⑤舍农桑,趋商贾……本末何足相供?则民安得不饥寒? ⑥饥寒并至,则安能不为非?……则国危矣。(《潜夫论》)
              结合以上材料,回答:
              (1)生产力水平低,是中国古代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一个重要原因,从材料中划线部分选出三项能体现这一原因的叙述。(写出相应的序号。)    
              (2)从材料中可以分析出古代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还有哪些原因?
              在近代历史上,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严重阻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3)举出晚清时期不平等条约的三类条款,分别说明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 (如列出三类以上的条款,阅卷时只取前三个)
              不平等条约条款影  响
              战争赔款加重人民负担,造成中国财政状况恶化和发展资金流失
              l
              2
              3
              (4)图反映了德意志政治格局的什么变化?分析这一变化与德意志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