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30年曼彻斯特到利物浦的铁路投入使用,至1835年,议会批准了54条铁路修筑计划。铁路改变了英国社会,这不仅体现在成百倍增加的运输量,数十倍提高的运输速度上,也不仅体现在把全国交织成一张铁路网,从而把各地区不分远近连成一体上;它还改变了人的思维模式,改变了人对生活的看法。时空变了,过去时间以天为单位,现在以分以秒来计算;过去一二百英里是遥远的地方,现在近在咫尺。时空缩小了,悠闲时代过去,时间就是金钱,准时准点是新的生活准则,人们开始要随身带上一块表。火车还进一步教会人们遵守纪津,因为铁路本身就体现着强制,纪律是火车运行的基本前提。往昔那种田园诗般的风情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一个个忙碌的世界。

              ——摘自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

              材料二 1896年,清朝下旨修建粤汉铁路,到1911年,修了两段不到一百公里。1916年6月,完成广州至韶关段。1918年9月,完成武昌至长沙段。1930年,国民政府利用英国退还的庚子赔款,开始修筑株洲到韶关段。中国工程师凌鸿勋经过勘探调整方案,在备战抗日背景下,1936年4月,株韶段提前15个月建成,修了40年的粤汉铁路终于全线贯通。从“七七”事变到广州失陷的15个月中,这条铁路共运送部队200余万人、军用物资70余万吨,成为名副其实的抗战大动脉。

              铁路

              修建时间

              武汉至广州最快时间

              粤汉铁路

              1896—1936年

              44小时

              粤汉铁路(京广南段)复线

              1955—1988年

              11小时

              武广高速铁路

              2005—2009年

              3小时多

              ——摘编自文热心、颜石敦《粤汉铁路贯通记:一颗道钉一滴血》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十九世纪英国蒸汽火车铁路发展的背景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粤汉铁路得以建成的历史原因,并简析现代所修两条武汉至广州新铁路差异的原因。

            • 2.

              铁路作为新生事物在西方大行其道之时,晚淸时期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却艰难曲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苏城(苏州)初复时,该(英因驻沪)领事等请由沪开铁路至苏,当经剀切禁阻……査铁路费繁事巨,变易山川,彼族亦知断不能允,中国亦易正言拒绝。

              ——李鸿章致总理衙门的信(1865年)

              材料二 议铜钱、铁路,此两事有大利于彼,冇大害于我,而铁路比铜钱尤甚……洋人贪利无厌,志在必行……或谓用洋法雇洋人,自我兴办,彼所得之利,我先得之。但公家无此财力,华商无此巨赀……一时断难成议,或待承平数十年以后。

              ——湖广总督李鸿章奏折(1867年)

              材料三 火车铁路利益甚大,东西洋均已盛行,中国阻于浮议,至今未能试办。将来欲求富强制敌之策,舍此莫由。倘海多铁舰,陆有铁道,此乃真实声威,外人断不敢轻于称兵恫吓。尚祈主持大计为幸。             ——李鸿章致醇奈王的信(1883年)

              材料四 甲午战后,中国铁路事北的格局为一变……至1911年,帝国主义直接投资修筑的铁路46%;贷款建筑的铁路占40%;中国人自建的铁路仅1200千米,仅占14%。中国、美国、英国铁路修筑情况统计表

              国家

              时间(年)

              总里程(千米)

              中国

              1872—1894

              364

              1895—1911

              9254

              美国

              1850—1910

              约37万

              英国

              1825—1890

              3.2万

              ——摘编自周积明《最初的纪元》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李鸿章对修建铁路所持的态度。比较材料―、二,指出其变化之处,并概梏李鸿章两次建言的出发点。



              (2)据材料三,指出李鸿章请求修建铁路的意图。据材料三、四,概括晚清时期中国铁路事业呈现的主要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晚清铁路事业发展对中国的主要影响,并分析李鸿章的意图没有实现的主要原因。

            • 3.

              铁路是近现代文明发展的缩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张家口距京师驿路计四百余里,既属重镇,又当孔通,不但互市之要区,实亦西北之屏藩……以此项路工实关大局,窃谓我国地大物博,而于一路之工必须借重外人,引以为耻,更不得力任其难,勉副众望。

              ——詹天佑《京张铁路工程纪略》自序

              材料二1931年蒋介石拟定交通建设五年计划,规定到到1937年完成85000公里铁路建设任务。1934年公布公营铁道条例和民营铁路条例,鼓励省办、民营商办铁道。建设新路的同时修补整理旧路:加固桥梁、添购机车,装设调度电话、增设防空设施等。交通建设为国防建设奠定了基础,也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据宗玉梅《1927—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建设述评》

              材料三从1955年起,京广铁路开始修建复线,至1988年,全线宣告完成全部复线的建设,经过多次提速后,自北京至广州的客车,旅行时间已由过去的90多小时缩短到21小时,武汉到广州的时间也缩短到11个小时左右,……2005年6月,京广高速铁路武广段开始建设,于2009年11月全线建成,建设工期用了4年半,设计时速350公里,武汉到广州的全程最短运行时间3小时,2012年,京广高速铁路北京—武汉段全线建成,北京至广州全程运行时间将缩短至8小时。

              ——《楚天金报·三条粤汉铁路见证巨变》

              材料四世界主要国家铁路网密度统计表

              铁路网密度

              按人口计算

              按国土面积计算

              总里程【公里】

              统计年份

              单位

              公里/每万人

              公里/万平方公里

              中国

              0.84

              114

              91000

              2012

              美国

              5.55

              538.3

              226427

              2007

              加拿大

              16.18

              1009.2

              57216

              2007

              俄罗斯

              5.9

              699.1

              128000

              2006

              法国

              5

              533.62

              29901

              2008

              ——《世界铁路发展史》铁路资料库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京张铁路修筑的必要性。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这一时期国民政府铁路交通建设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80年代以来京广铁路发展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

              (4)根据材料四,比较中国在世界铁路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并谈谈你对21世纪中国大力发展铁路交通的看法。

            • 4.

              在高中学习阶段,历史老师指导同学们结合课本知识,以“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为主题,开展一次研究性学习活动。

              小雯同学首先结合课题,从学校图书馆和网上收集到了两组相关图片。

              材料一

              (1)这两组图片反映了社会生活变迁的哪两个方面?

              (2)小雯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采用了什么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你对此还有什么好的建议?



              小华同学对陆路交通工具的变迁情有独钟,也将收集到的图片和文字材料与大家共享。

              材料二

              材料三 一些闭塞的地区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中国的现代化的进程。

              ——周积明《最初的纪元》

              (3)观察材料二,与传统交通工具相比,近代新式交通工具有什么进步之处?



              (4)根据材料三,归纳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

            • 5. 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致力于科学传播,促进中国社会发展。 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尽管师夷长技的主张遭到强烈反对,但统治者面对着接重而来、一次比一次严重的内 ,比外患,为生存计还是不得不实践这一主张。 首先从军事利器的引进仿制逐漸推广深入到全面学习西方机器大工业所需的科学技术学理的层次和阶段。 为了对抗顽固派在基本理论问题上的。挑战,终于结晶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高度概括的理论模式。
              --雷颐《取静集》材料二 泰西之强,不在军兵炮械之末,而在其士人之学,新法之书。 -一其开智学而穷物理也,穷物理而知化也。……今穷物理之本,制电、制雨、制冰、制水、制火,皆可以人代天工,是操造化之权也。 操造化之权者,宜其无于敌也。夫中国今日不变法日新不可,稍变而不尽变不可,尽变而不兴农、工、商、矿之学不可g欲开农、工、商、矿之学,非令士人通物理不可。
              一摘编自康有为《日本书目志》材料三  以人文思想为主的科学传播者,系统展示了科学精神对文化的巨。大作用和影响。 通过:彰显科学怀疑和批判的精神, 新文化运动对传统采取了激进的批判态度,“打倒孔家店”一度成为激进的知识分子进行文化革新的口号。通过推崇理性和实证的精种,新文化运动扫除了大量玄学迷信的鬼话,有力推进了民众心智的启蒙。而科学推崇说服而非压服。的精神,又为国人解决政治中的分歧提供了一个范例,对中国民主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张焱、郝苑《科学精神的启蒙一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科学传播》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洋务派学习西方科技有何变化? 直接目的是什么?
              (2)据材料二,指出康有为对科技与变法关系的认识。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持这种观点的原因。
              (3)据材料三,指出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科学精神的内涵及其影响。 
              (4)综合以上材料,概括指出先进的中国人对科学传播所起到的共同历史作用。
            • 6.

              近代中国社会认识和汲取西学的历程充满艰辛曲折,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汲取西学过程是在“中体西用”宗旨下起步的。

              材料一须知那个时候的中国,要在充斥封建主义旧文化的天地里容纳若干资本主义的新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更好的宗旨来。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

              ——陈旭麓《近代史思辨录》

              材料二中国驻法大使郭嵩焘的翻译马建忠,于1877年写信给李鸿章汇报来欧洲的思想认识,指出欧洲各国“求强者以得民心为要。……学校建而智士日多,议院立而下情可达。其制造、军旅、水师诸大端,皆其末焉者也”。

              ——摘编自郑大华《晚清思想家对民主与科学的追求》

              材料三 新事物在旧体内总是较有活力的因素,人们虽想把它限制在原先许可的范围内,是很难如愿的。……以后向西方学习的发展历程,是在“中体西用”宗旨引导下迈开步伐的,又徐徐地冲击着“中体西用”的宗旨。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体西用”思想成为当时清政府最佳选择的优势所在。 

              (2)19世纪晚期,马建忠对于西方的认识已经有所深化,请根据材料二加以说明。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三中“以后向西方学习的发展历程”是如何冲击“中体西用”宗旨的。 

            • 7.

               

              (14分)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其发展带有明显的时代印记,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孔子

              材料二  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顾炎武提出要因地制宜,振兴商业;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都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并身体力行。

              ——摘自《朱文公文集·答张敬夫》

              材料三 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媾通,才能真实发挥相当的作用。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绝然无法长成。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材料一反映了孔子怎样的财富观?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什么?(3分)

              (2)明清时期,儒家思想发展到新的阶段,结合材料二概括指出其在政治、经济和学术方面新的表现。(6分)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请用19世纪末以前的史实说明近代中国的哪些思想体现出西方现代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媾通”?(5分)

            • 8.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孔子教育弟子有四个主要内容,“文、行、忠、信”。在文、行、忠、信里,文虽放在第一位,但行、忠、信却大都属于道德品质教育,实际上德育占有主要位置。孔子经常教导他的弟子要学礼,认为“不学礼,无以立”。他认为“学礼”是学习做人处世的根本……他要求弟子首先做一个符合社会标准的人,其次才是学习文化知识。

              材料二 同治年间,随着近代军事工业的兴办,洋务派开办了一些专习“西艺”的洋务学堂,解决“学造未能尽洋技之奇”,“造轮船不能自作船主”的困境,以培养军事将领与军备军械制造人材。这些专习“西艺”的洋务学堂中,以同治六年(1867)左宗棠创办的马尾船政学堂和光绪七年(1881)李鸿章创办的天津水师学堂较为完备,影响也较大。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三   旧教育的主义是要受教育者依照教育者之理想,做成伟大的个人,为圣贤,为仙佛,为豪杰,为大学者。新教育不是这样,新教育是注重在改良社会,不专在造成个人的伟大。新教育是人民公共的,个个有相当的机会,发展他们各个的道德、技能、学识,所以新教育的真精神,是德谟克拉西主义。   ——摘编自陶行知《新教育是什么》(1919年7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的教育目标并简要评述其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13分)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至民国教育观念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12分)

            • 9.

              材料交通运输工具的革新“缩短”了人类的空间距离,大大加速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步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随着大吨位轮船在海上开始取代帆船……铁路网的建设,极大地降低了货物的运输费用,便利了国际间的贸易,使各国的国内市场逐渐汇合成一个统一的世界市场,扩大了世界商品的行销空间。                                                  

                                          ——摘编自黄鲁成《国际贸易》

              材料三


              (1)      观察材料一,与传统交通工具相比,新式交通工具有何进步之处?




              (2)      根据材料二,归纳近代交通运输工具革新对世界贸易的影响。




              (3)      材料三所示的这种交通工具最早出现在哪次工业革命中?

            • 10. (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礼崩乐坏的社会大裂变,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而汲汲于争霸事业的诸侯对人才的渴求,更大地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及士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形成,中华民族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注定要受到他们的深刻影响。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16世纪以后,人类文明进程发生明显的变化,对此有人写道:“在这些世纪里一个生机勃勃的新欧洲正在崛起……安逸自在,心满意足的中国人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过去……”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兴起的主要历史条件。(3分)

              (2)19世纪中期至1 9世纪末,“心满意足的中国人”由“注视过去”到“开眼看世界”,请归纳这一时期中国人“看世界”的角度或内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分别涌现出哪些重要的政治派别,其主要主张分别是什么?(5分)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知识分子在社会转型时期起到的作用。(2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