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中国文化建设,不能离开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以下史实能证明这一结论的是:

              ①鸦片战争后,“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萌发

              ②19世纪90年代,维新变法运动兴起

              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走向共和”的民主思想广泛传播

              ④1915年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④
            • 2.

              商业文明对应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时,其含义是商业发展导致的社会进步。20世纪初有助于社会进步的社会思潮是(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师夷长技以制强”
              C.“实业救国”
              D.“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 3.

              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从“天朝上国”的梦幻里惊醒,开始探索新知,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新思想。阅读下列材料:(12分)

              材料一     有好些新的因素推动着人们更新对西方和中国的认识:……1892年,在西方传教士所办的各种学校中学习的学生已达一万六千余名。从1815年至1891年间,中国先后创办的各种华文报刊达64种,加上香港地区的6种,共达70种之多,……努力介绍西方的科学技术成就、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状况以及近日新闻,为中国士子的视野与世界连接提供了客观条件。同时,有数以百计的外国书籍翻译为中文出版。到外国考察、留学、经商和做工的中国人至70年代末已达80万以上。

              —袁伟时《帝国落日》

              材料二     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世界力图“改变中国”,而我们不能只是仇恨和愤怒,我们不能狭隘地站在爱新觉罗家族政权的立场上,而是应该站在文明中国的立场上。“清代中国”需要改变,封闭和孤立的,腐朽和没落的,我们自己也在内部改变,无论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还是辛亥革命;无论是李鸿章、康有为,还是孙中山,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都在尝试利用各种方法,内部改变着“清代中国”,不断催生着一个崭新的中国。

              ——据【裴钰《改变中国》】相关内容整理

              材料三     中国人从林则徐“开眼看世界”开始,进而自由平等博爱,进而民主和科学。在这个过程中,每一步都伴随着古今中西新旧之争。——陈旭麓(历史学家)《中国近代史》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中国了解西方的主要途径。(4分)

              (2)依据材料二,说明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促使中国“内部改变”的指导思想分别有哪些?(3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在“改变中国”中的作用。(3分)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近代学习西方的认识。(2分)

               

            • 4.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李鸿章认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黻及。”

              —摘自《筹办夷务始末》卷25

              材料二:康有为第五次上书光绪帝,提出应付时局的三策;“第一策曰‘采法俄、日以定国是,愿皇上以俄国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第二策曰‘大集群贤以政变!第三策曰‘听任疆臣备自变法’。”

              ———摘自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

              材料三: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劝奉教,自信天,不敬神佛忘祖先。……兵法易。助学拳,要摈鬼子不困难。挑铁路,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吉、俄罗斯萧然。

              ———摘自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

              请回答:

              (1)三段材料分别代表哪个阶级的主张?(3分)

              (2)材料一和材料二的主张有何相同和不同?(4分)

              (3)材料二、三有何相同的背景和目的?(4分)

              (4)材料二所进行的变发运动失败的原因是什么?(5分)

               

            • 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一文中说:“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但是树断了,树墩还在,一般的树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的。”陈独秀在《旧思想与国体问题》一文中指出:“要帝制不再发生,民主共和可以安稳……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

              请回答:

              (1)洋务运动“剪断了一些枝叶”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

              (2)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是如何进行革命准备的?辛亥革命是如何将“大树”砍断的?(8分)

              (3)革命派为什么没有挖掉“树墩”?何以见得“树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的”? (6分)

              (4)陈独秀等人为了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洗刷干净进行了怎样的斗争?(4分)

               

            • 6.

              “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欲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选自《盛世危言》)此段材料反映了

              A.中体西用的主张
              B.中学西传和西学东渐现象两者都存在
              C.师夷长技以制夷
              D.对西方的工商、科技、制度都要学习
            • 7.

              “泰西各国,一切政事皆无足取法,唯武备则力求讲求,武备也无足取法,唯船坚炮利四字则精益求精。”这一观点最有可能是谁提出的

              A.魏源
              B.林则徐
              C.李鸿章
              D.康有为
            • 8.

              康有为认为:要达到幸福快乐的大同之世,必须推行“公养”、“公教”、“公恤”的社会福利制度。……儿童6岁入“小学院”,11岁入“中学院”,16岁入“大学院”,20岁毕业。经过长达14年的义务教育培养,使每一个年轻人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和专门的技术训练。材料表明他

              ①受儒家大同思想影响     ②注重培养国民的民主共和意识

              ③主张效仿西方改善民生   ④提倡学习西方职业教育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
              D.①④
            • 9.

              美籍华人学者张馨保在《林钦差与鸦片战争》一文中指出:“在所有19世纪的中国政治家中,林则徐的形象和影响都超过了其他人。……比曾国藩、李鸿章早二、三代人的时间,林则徐就已提倡和发动了向‘蛮夷'学习的自强运动。”这一评述体现的史学观点是

              A.革命史观
              B.进化史观
              C.全球史观
              D.近代化史观
            • 10.

              历史学家陈旭麓指出,中国人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始,进而“中体西用”,进而自由平等博爱,进而民主和科学。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认识世界同时又认识自身,其中每一步都伴随着古今中西新旧之争。不能验证上述材料的史实是(   )

              A.李鸿章、左宗棠创办近代企业
              B.康有为等人推动光绪帝变法
              C.李大钊著文宣称“抨击孔子,乃抨击专制政治之灵魂也”
              D.毛泽东在五四运动之后,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