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史学家陈旭簏指出,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是中国社会从古代到近代变革过程中前后相接的三个历史环节。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是()

              A.反抗君主专制与建立君主立宪的统一
              B.批判传统与全面引进西方文化的统一
              C.反抗西方侵略与学习西方文化的统一
              D.发展资本主义与民主共和的统一
            • 2.

              下面的史料中,数字符号表示部分句读的位置。其中句读错误的是(   )

              西人立国具有本①末虽礼乐教化远逊中华②然其驯致富强具有体③用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国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④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大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⑤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⑥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⑦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

              A.①②⑥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③④⑦
            • 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自(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凡谈时务、讲西学者,无分朝野,皆不出“中体西用”一途。……李鸿章在派学生出洋的“应办事宜”中说:“考查中学西学,分别教导,将来出洋后,肄习西学,兼讲中学,课以孝经、小学、五经及国朝律例等书,随资高下,循序渐进。宣讲圣谕广训,示以尊君亲上之义,庶不圃于异学。”

              ——摘自陈旭麓《论中体西用》

              材料2:所谓君者,代众民任此公共保全安乐之事,为民众之所公举,即为民众之所公用。民者如店肆之东人;人君者,乃聘雇之司理人耳。民为主而君为客,民为主而君为仆,故民贵而君贱,易明也。

              ——摘自康有为学术著作选《孟子微·中庸注·礼运注》

              材料3:《新青年》和《新潮》以及包括《每周评论》在内的许多其他杂志,对传统主义的堡垒——旧文学、旧道德、旧式人际关系和儒家——发动了全面攻击。……他们津津乐道于科学、民主、科技、不可知论、实用主义、自由主义、议会制度和个人主义。

              ——摘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请回答:

              (1)据材料1,指出李鸿章倡导“肄习西学,兼讲中学”的直接目的和根本目的。(3分)

              (2)材料2中康有为阐述了我国古代哪一思想家的什么主张?从中反映了康有为思想的什么特点?(3分)

              (3)材料3对传统思想的态度与材料1、2有何不同?你认为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传统文化?(3分)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近代主流思想演变的趋势。(3分)

               

            • 4.

              近代中国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是

              A.林则徐
              B.魏源
              C.康有为
              D.梁启超
            • 5.

              向西方学习是近代中华民族探索救国真理的途径之一,经历了从器物——制度——思想的过程。这一过程开始时期的代表人物是

              A.李鸿章
              B.康有为
              C.林则徐
              D.洪仁玕
            • 6.

              在民国初年北京大学有个辜鸿铭的学者,他出生在南洋的印尼,读书在英国,取了个日本的东洋妻子,在北洋政府做了部长,是个“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妻是东洋、官在北洋”的奇人。他的人生阅历主要反映

              A.清政府积极派送留学生
              B.中国人和日本人通婚和睦
              C.近代中国社会对外开放
              D.清政府重用留学归国人员
            • 7.

              二十世纪初,《浙江潮》载文《民族主义论》有“三十年来之制造派,十年来之变法派,五年来之自由民主派”之说。这一说法反映了当时中国

              A.政党力量多元化
              B.政权更替频繁
              C.社会思潮演进加快
              D.民主革命进程加速
            • 8.

              时人对中国近代某一著述的评论:“其书罗列甚远之国,指掌形势可谓奇书”;“欲制夷患,必筹夷情,尤为有用之书”。请判断此书应该是

               

            • 9.

              (26分)文化全球化强调文化在多元基础上开放性的对话和交流。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伏尔泰说“中国人在道德和政治经济学、生活必须的技艺等方面已臻完美境地。”

              材料二 文化全球化时代的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往中,会经历民族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内卷化”即修正或改造的过程。

              ——据江宁康《文化全球化一个需要探讨的命题》

              材料三  未来全球的冲突主要是文明的冲突……各文明根本的文化差别,世界变小后人与人交互频繁,不同文化特色的互动增加激发了文化差别感觉和敌意,西方经济霸权地位影响下的文化模仿与归根,文化发展的排他性和独立性,这导致20世纪以来冲突避无可避。

              ——据黄皖毅、邵鹏《国外文化全球化研究述评》

              (1)结合明清历史,列举当时伏尔泰认为“中国经济已臻完美”的史实。(6分)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中国对外来文化“内卷化”的主要历程。(8分)

              (3)据材料三, 概括指出20世纪以来冲突“避无可避”的原因。(6分)

              (4)综合以上问题,针对文化全球化你能得出什么启示?(6分)

               

            • 10.

              “特观吾国今处之形,则小己自由,尚非所急,而所以祛异族之侵横,求有立于天地之间,斯真刻不容缓之事。故所急者,乃国群自由,非小己自由也。”严复的这段话,反映出他关注自由主要是基于

              A.救亡图存
              B.实现民主
              C.发展经济
              D.解放思想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