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以下材料,分析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自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凡谈时务、讲西学者,无分朝野,皆不出“中体西用”一途。……李鸿章在派学生出洋的“应办事宜”中说:“考查中学西学.分别教导,将来出洋后,肄习西学,兼讲中学,课以孝经、小学、五经及国朝律例等书,随资高下,循序渐进。宣讲圣谕广训,示以尊君亲上之义,庶不圃于异学。”                                      ——摘自陈旭麓《论中体西用》

              材料二 所谓君者,代众民任此公共保全安乐之事,为民众之所公举,即为民众之所公用。民者如店肆之东人;人君者,乃聘雇之司理人耳。民为主而君为客,民为主而君为仆,故民贵而君贱,易明也。

              ——摘自康有为《孟子微·中庸注·礼运注》

              材料三 《新青年》和《新潮》以及包括《每周评论》在内的许多其他杂志,对传统主义的堡垒——旧文学、旧道德、旧式人际关系和儒家——发动了全面攻击。……他们津津乐道于科学、民主、科技、不可知论、实用主义、自由主义、议会制度和个人主义。

              ——摘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李鸿章倡导“肄习西学,兼讲中学”的直接目的和根本目的。(6分)

              (2)材料二中康有为阐述了我国古代哪一思想家的什么主张?从中反映了康有为思想的什么特点?(6分)

              (3)材料三对传统思想的态度与材料一、二有何不同?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近代主流思想演变的趋势。(3分)

               

            • 2.

              (16分)史学家陈旭麓指出,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是中国社会从古代到近代变革过程中前后相接的三个重要环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创深病巨唤起了改革旧物的最初意识,过去久被置于眼界之外的“夷务”,在林则徐手中开始成为一门学问。由此,以儒学修、齐、治、平的入世精神为宗旨,并归宿于国计民生的经世致用之学,内容上发生了重大变化。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以曾、左、李为代表的洋务派受“经世致用”思想影响,既忧心清王朝衰败,也深恐中国被列

              吞噬,因而力主“新政”,改弦更张以谋求“自强”。……先后设立江南制造总局、天津机器局、福建马尾船政局等。第二阶段办起了一些民用企业如上海轮船招商局,河北的开滦煤矿,天津等地的电报局、织布局等。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甲午战后(六年间),列强对中国的侵凌,空前凶猛,中国的反应亦随之激烈。反应有两种类型,动机虽均为自救,而所循途径则大相径庭。一为外察大势,内求诸已,认为必须大事变革,与人并驾并驱,结果形成政治改制运动;一为昧视时代,仍要返回中国中心之世,与外界绝缘,结果演为暴力反洋运动

              ——郭廷以《中国近代史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40年代的经世之学与传统经世之学的不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这种变化。(4分)

              (2)材料二中“新政”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政”在中国经济工业化过程中的作用。(4分)

              (3)列举材料二中“反应有两种类型”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两种反应类型对于造成当时中国民族危机的原因和挽救民族危亡途径的不同观点。(8分)

               

            • 3.

              (26分)图书的历史折射了文明的演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多数学者认为雕版印刷创始于隋唐之际。唐代印刷活动主要用于印刷佛经、教材等书籍。《金刚经》由7张麻纸连成,印有楷体经文,图文精美。造纸中心成都、江浙一带成为印刷业较为发达地区。唐代后期,雕版印刷术已相当普及,印刷的书籍作为商品开始普及。据日本九世纪末史书记载,当时日本所存汉文图书多达一万六千余卷。

              ——摘编自白寿彝 主编《中国通史》等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析推动唐代印刷业发展的因素,概述唐代图书传播的积极影响。(10分)

              材料二  1773年,乾隆帝下诏设馆纂修《四库全书》,历时17年,主要囊括了我国清代乾隆以前的历史、政治、宗教、哲学、天象、文艺等内容。乾隆帝趁编书之际,查禁焚毁书籍、石刻等,其数量几与《四库全书》中保存的相当。

              ——摘编自 王家范等 编著《大学中国史》等

              1751—1772年狄德罗主持出版了《百科全书》二十八卷,无论在自然科学方面,还是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它都代表了18世纪的最高学术水平。有学者统计,1789年以前,欧洲的出版商一共印刷了大约24000部《百科全书》,至少11500部到了法国读者手中。

              ——摘编自罗芃等 著《法国文化史》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四库全书》和《百科全书》在社会影响方面的不同点。(8分)

              材料三  1850—1904年中国译著概况简表

               

              时期

              译著类别

              译著来源

               

              总计

              应用

              科学

              自然

              科学

              历史

              地理

              社会

              科学

              哲学

              艺术

              英美

              日本

              1850—1899

              40%

              30%

              10%

              8%

              3.5%

              85%

              15%

              567种

              1902—1904

              10.5%

              21%

              24%

              25.5%

              11.3%

              16.8%

              62.2%

              573种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3)根据材料三,概括1850—1904年中国译著的主要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你对这一变化的认识。(8分)

               

            • 4.

              (11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

              ——恩格斯  

              材料二  人们应处由订立社会契约,组成国家……社会契约就是共同意志的体现,代表所有人的权利与自由,这是至高无上的人民主权,不可侵犯,不得转让,不受限制,不准分割。

              ——卢梭《社会契约论》

              材料三  《海国图志》问世后许多守旧的朝廷官吏的骂声却扑面而来,他们无法接受书中对西方蛮夷的“赞美”之词,更有甚者主张将《海国图志》付之一炬……遭到无端非议的《海国图志》最终在国内的印刷数仅有千册左右。……几乎在同一时期,《海国图志》在日本被大量翻印,一共印刷了15版,价钱一路走高。

              ——周英杰《〈海国图志〉的孤寂与荣光》

              (1)恩格斯所说的“巨人时代”是哪一时期?为什么恩格斯说“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时步的变革”?(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卢梭为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提出了哪些重要的政治主张?从这个角度分析启蒙运动时期人文精神的发展。(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海国图志》在国内所处境地的原因。(3分)

               

            • 5.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奕驳斥倭仁反对增设天文算馆,称:“查西术之借根,实本于中术之天元,彼西土犹目为东来法。特其人情性缜密,善于运思,遂能推陈出新,擅各海外耳。其实法固中国之法也。天文算术如此,中国创其法,西人袭之。”因此并非“舍中法而从西人。”朝廷采纳奕意见。颁布上谕,表示:“西法者,不过借西法以印证中法,并非舍圣道而入歧途,何至有碍于人心士习耶?”

              材料二 严复曾多次将中学与西学作比较:“中国最重三纲,而西人首言平等;……中国以孝治天下,而西人以公治天下;”“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两立,合之则两止”。 

              材料三  1896年,孙中山言其革命“拟驱除残贼,再造中华,以复三代之规,而步泰西之法,使万姓超苏,庶物昌运,此则应天顺人之作也”。“人或云共和政体不适支那之野蛮国,此不谅情势之言耳。共和者,我国治世之神髓,先哲之遗业也。”

              材料四 我们改革中国的主义,是三民主义。三民主义的精神就是要建设一个极和平,极自由,极平等的国家,不但在政治上要谋民权的平等,而且在社会上要谋经济的平等。这样做法,方才可以免除种种阶级冲突,阶级竞争的苦恼……

              ——1919年间孙中山和戴季陶一次谈话

              材料五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奕的基本主张及其主要意图。(4分)

              (2)严复认为中学和西学有何差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这种认识的原因。(8分)

              (3)材料三中孙中山认为共和政体适合于我国的理由是什么? 材料一至材料三表明中国近代化发展到了哪一层面?(6分)

              (4)根据材料四概括孙中山的主要观点,指出他对中国革命的设想有何特点。(4分)

              (5)与材料四相比,材料五在发展经济的思路上有了新的变化,但始终不变的是发展经济的宗旨。指出其变化之处,分析其不变的宗旨。(4分)

               

            • 6.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请于广东虎门外之沙角、大角二处,置造船厂一,火器局一。行取佛兰西、弥利坚二国各来一二人,分携西洋工匠至粤,司造船械,并延西洋柁师,司教行船演炮之法,……必使中国水师,可以驶楼船于海外,可以战洋夷于海中。——魏源《海国图志》

              材料二  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世界力图“改变中国”,而我们不能只是仇恨和愤怒,我们不能狭隘地站在爱新觉罗家族政权的立场上,而是应该站在文明中国的立场上。“清代中国”需要改变,封闭和孤立的,腐朽和没落的,我们自己也在内部改变,无论是洋务运动,还是戊戌变法,无论是辛亥革命,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无论是李鸿章,还是康有为,无论是孙中山,还是毛泽东,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都在尝试利用各种方法,内部改变着“清代中国”,不断催生着一个崭新的新中国。——裴钰《改变中国》

              材料三 中国的启蒙运动具有与欧洲启蒙运动迥异的特点。如果说欧洲启蒙运动是一场以个性自由为鹄的人文启蒙运动,那么中国启蒙运动则是一场旨在国家富强的现代化启蒙运动。这是中西启蒙运动的最基本差异。关于启蒙与现代化的关系,西方与中国适成倒置:在欧洲,是由启蒙而现代化;在中国,则是为现代化而启蒙。欧洲由启蒙而现代化是一个水到渠成的文化和社会转型过程……中国启蒙运动则是救亡的现代化运动的步骤。——郑大华主编《民国思想史论》

              请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魏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1分)有何重要影响?(2分)

              (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促使中国“内部改变”的指导思想分别有哪些?(8分)

              (3)据材料三概括中国思想启蒙的特点,并指出导致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8分)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在“改变中国”中的作用。(6分)

               

            • 7.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以魏源为代表的中国地主阶级改革派,对阿里改革评价很高。《海国图志》一书对埃及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作了全面介绍,对阿里内政和对外扩张作了评述。魏源说:阿里“甚聪明,尤灭弄权之骁骑,招士通商,训练阵法与列国无异”。

              材料二  应向西方寻找发展的钥匙。                                   ——穆罕默德·阿里

              材料三  真正的独立需要一支能够抵抗西方入侵的现代化军队,而现代化军队需要建立起现代化工业,以提供必要的军事装备。                                     ——穆罕默德·阿里

              材料四  穆罕默德·阿里是一个雄心勃勃的人,在取得埃及政权后,他表面上装着向素丹称臣纳贡,内心里却想摆脱素丹的统治……穆罕默德·阿里的最终宿愿是以埃及为中心,建立一个庞大的阿拉伯帝国,以取代日益衰落的奥斯曼帝国。       ——《埃及近代史》杨灏城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阿里是如何“向西方寻找发展的钥匙”的?(4分)

               (2)根据材料三、四回答,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核心内容是什么?(1分)具体采取了哪些措施?( 4分)

              (3) 穆罕默德·阿里在工业方面的改革措施与中国的洋务运动有何相同之处?(6分)

               

            • 8.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科技发明统计资料

              时间

              401—1000年

              1001—1500年

              1501—1840年

              中国在世界科技中的比例

              70%

              58%

              29%

              ——据《自然科学大事年表》的统计

              材料二: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

              1956年,中国组建0038部队,由钱学森担任院长,开始谋划发展独立的航天事业。

              1960年,中国自制的第一枚导弹1059发射成功。

              1965年,中国开始正式立项研制航天运载火箭。

              1970年,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1973年,中国第一次卫星(长空1号卫星)发射失败。

              1990年,中国自行研制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把美国制造的“亚洲l号”通信卫星送入预定的轨道,中国进入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

              1996年,中国第一次发射外国卫星(“国际星7A'’)失败。

              2003年,“神舟五号”飞船升空。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在1501年——1840年的科技发展趋势并分析其原因。(6分)

              (2)20世纪六七十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航天科技发展的国内经济体制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科技发展的社会因素有哪些?(4分)

               

            • 9.

              概括洋务派、维新派、新文化运动时期激进民主主义者们“向西方学习”的主要主张,社会实践和各自特点,指出他们在目标追求上的共同之处,并分析这一追求过程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是什么?(12分)

               

            • 10.

              (16分)为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与富强,近代前期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经历了艰难曲折的探索过程。

               

              材料一

                李鸿章像              魏源

               

              材料二 

              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欲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

              —— 郑观应《盛世危言》

                 

              康有为像

               

               

              材料三  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图片分别简述二人所代表派别向西方学习的思想主张;(2分)这两派的思想主张有什么区别和联系?(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郑观应的主要观点;(3分)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康有为思想的主要特点;(1分)二者观点与材料一主张最突出的不同之处在哪里?为什么?(2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陈独秀的主要观点;(2分)如何评价这种观点?(2分)

               

              (4)上述三则材料反映出近代前期先进的中国人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经历了怎样的演变过程?(2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