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致力于科学传播,促进中国社会发展。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尽管师夷长技的主张遭到强烈反对,但统治者面对着接踵而来、一次比一次严重的内忧外患,为生存计还是不得不实践这一主张。首先从军事利器的引进仿制逐渐推广深入到全面学习西方机器大工业所需的科学技术学理的层次和阶段。为了对抗顽固派在基本理论问题上的挑战,终于结晶成“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高度概括的理论模式。--雷颐《取静集》
                  材料二 泰西之强,不在军兵炮械之末,而在其士人之学,新法之书。……其开智学而穷物理也,穷物理而知化也。……今穷物理之本,制电、制雨、制冰、制水、制火,皆可以人代天工,是操造化之权也。操造化之权者,宜其无于敌也。
                  夫中国今日不变法日新不可,稍变而不尽变不可,尽变而不兴农、工、商、矿之学不可,欲开农、工、商、矿之学,非令士人通物理不可。--摘编自康有为《日本书目志》
                  材料三 以人文思想为主的科学传播者,系统展示了科学精神对文化的巨大作用和影响。通过彰显科学怀疑和批判的精神,新文化运动对传统采取了激进的批判态度,“打倒孔家店”一度成为激进的知识分子进行文化革新的口号。通过推崇理性和实证的精神,新文化运动扫除了大量玄学迷信的鬼话,有力推进了民众心智的启蒙。而科学推崇说服而非压服的精神,又为国人解决政治中的分歧提供了一个范例,对中国民主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张焱、郝苑《科学精神的启蒙--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科学传播》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洋务派学习西方科技有何变化?直接目的是什么?
              (2)据材料二,指出康有为对科技与变法关系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持这种观点的原因。
              (3)据材料三,指出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科学精神的内涵及其影响。
              (4)综合以上材料,概括指出先进的中国人科学传播所起到的共同历史作用。
            • 2. 民意测验是一种了解公众对某种政治、经济、社会问题的意见和态度的测验方法,中国较为规范的民意测验发端于民国时期。
              1926年1月4日,当时有较大影响、以知识分子为主要读者群体的《京报副刊》在新年第一期头版刊登了主编孙伏园向读者征求关于“新中国柱石十人”的倡议书。该民意测验前后进行了55天,收到有效投票791份。
              附《京报副刊》“新中国柱石十人”测验评选结果:
              排名姓名备注排名姓名备注
              1蔡元培1916年始任北京大学校长6王宠惠民国时期著名法学家、政治家、外交家
              2汪精卫广州国民政府主席7陈独秀新文化运动代表人,中共中央总书记
              3蒋介石国民革命军总司令8李烈钧国民党员,参加过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国民大革命
              4吴稚晖新文化运动代表人,1924年起任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等职9于右任国民党员,积极宣传民主革命,参加过二次革命、国民大革命
              5冯玉祥北洋军将领,1924年发动北京政变推翻直系军阀政府,组建国民军10徐 谦民国时期著名法学家,参加过反袁斗争和国民大革命
              结合“新中国柱石十人”测评结果,评点一项20世纪20年代中期中国社会的主要观念。
              要求: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史论结合,评点有据。
            •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道德家们将中国声消苗绘为一个大家庭,他们的家庭价值观念延伸到社会领域.像朝廷一样,中国的家庭也是等级森严、父权至上和专断独裁的.父亲是一家之主,并且将家庭的领导地位传给长子.国家将对祖先的崇敬作为儒家礼教的内容加以推广,子女的孝道是家庭价值的基石.中国家庭的社会,据推测,已扩展成一个父系血缘群体,如宗族.在家庭内部,儒家的道德标准是妇女要服从男子的权威.中国的父母们重男轻女,女孩被家庭看作社会和经济的负担.明清两朝,加在女性身上的父权权威大概比中国任何时期都要严厉.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
              材料二:在14世纪末24世纪初,近代学校的创办实际上表明政府已经取代家庭承担教育的责任.因此,当国家干涉家庭关系时,家族社会的政治支撑也就土崩瓦解了.在晚清和早期共和时代的新法典中,已承认个人不可剥夺的权利、男女平等、妇女的财产继承权等.外国商品的涌入和1895年以后外国人在中国设厂生产方面享有特权,给国内手工业和农业经济带来了灾难性的影响.被剥夺饭碗的手工业者和农民离开家乡进城谋生,同时也摆脱了家族和家庭对他们的控制,旧的家庭关系瓦解了.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家庭关系的基本特征.结合所学知识,试析为什么明清两朝“加在女性身上的父权权威大概比中国任何时期都要严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晚清家族社会土崩瓦解的主要因素.
              (3)近代家族关系的变化折射出中国现代化模式的什么特点?
            • 4. 城市的发展需要统筹规划、建设和管理。依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开埠后的上海陆续出现了外侨专享的体育娱乐、社交休闲及音乐欣赏的租界公园。1926年,在中国政治形势的影响下,上海工部局内定租界公园对中国人开放,并于1928年付诸实施。
                      晚清至民国时期北京开放的公园
              公园名称开放时间原址主管机关
              农事试验场(万生园)1907年乐善园、广善寺农工商部
              中央公园(中山公园)1914年10月10日社稷坛中央公园董事会
              北海公园1925年8月1日北海京都市政公所
              颐和园1928年7月1日颐和园北平特别市政府
              --郑西平《北京公园发展的思考》
              结合材料,以京沪公园为例,分析其历史变迁及原因。
            • 5. 反腐倡廉,提高政府官员的行政能力和效率,是古今中外政治史的一个重大问题。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一  依照传统理论,从政之道首先要有良好的人格和品性,一个从政者应该是一个有德行、有责任心的人,这样的人居于官位,一方面能保证更大程度地发挥权力的正面效能,防止权力异化,另一方面,在“上行下效”的原理下,好的官德会形成良好的官风,好的官风又会带动形成好的社会风气,如果民众都能自觉效法官员的道德行为,天下之治便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了,所谓“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所以,儒家一贯秉持“有治人,无治法”的观点,主张“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身教重于言教,这一观点为后代执政者所普遍接受。
              --孙季萍  冯勇《中国传统官僚政治中的权力制约机制》
                  材料二  清政府1908年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虽然它仍然规定“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但它首先要求“上自朝廷,下至臣庶,均守钦宪法,以期永远率循,罔有逾越”;其次规定不经议院议决,君主就不能颁布法律,“已定之法律,非交议院协赞”,君主也无权“以命令更改废止”。这种一切权力都是法律监督对象的宪政观念的诞生、传播和逐步被接受是法律监督近代化的最大成就。
              在传统的监督体制中,监察机构独立承担着整饬吏治的职责。近代逐步确立了集立法、行政、司法和审计监督等各种法律监督于一体的综合监督体制和分权制衡的法律监督原则。随着报纸、电台等新式传媒工具的出现和“庶政公诸舆论”等立宪指导思想的公布,“庶人不议”的禁令解除了。几千年的封建文化专制出现了松动,人们第一次可以合法地指陈时政,议论国事。同时“党禁”的解除使得政党政治第一次登上了中国的历史舞台。这些新生事物为中国法律监督体制注入了新的活力。
              --摘编自刘双舟《简析我国法律监督体制的近代化》
                  材料三 自1938年8月到1943年,陕甘宁边区政府先后制定了《惩治贪污暂行条例》、《惩治贪污条例》等有关廉政建设的法规,在1943年2月召开的西北局高干会议上,边区政府对王震等22名克己奉公,功绩卓著的干部以隆重的表彰和奖励,毛泽东逐一为每份奖状题字,使受奖者感到莫大的光荣。同一次会议上,王华亭等6人因违法乱纪受到开除党籍或严重警告处分。
              --《建党85周年特稿:五个案例见证党的反腐之路》
              (1)依据材料一说明中国古代官僚制度下的为官和施政之道。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中国监察制度的主要变化并分析原因。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指出陕甘宁边区政府的廉政措施有何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 6. 民族和个人的性格深受社会、时代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汉学家亚瑟•莱特认为中国传统性格有如下十三种特征: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中国人为何“服从权威-父母或长上”?又为何“好学,尤其好学正统的经典”?
                  材料二  社会学者丹尼尔•勒纳在“传统者”和“现代人”之间,设定了“过渡人”这个概念。
              ……中国的“过渡人”一直在新、旧、中、西中摇摆不定。他一方面要扬弃传统的价值,因为它是落伍的,另一方面。他却极不情愿接受西方的价值,因为它是外国的。他强烈地希望中国能成为一个像西方的现代化工业国家,但同时他又自觉或不自觉地保护中国传统的文化。
              --摘编自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出现“过渡人”的原因。近代中国的洋务派是否具有“过渡人”的特征?简要说明你的理由。
                  材料三  当传统文化的特质与西方文化的特质无法合成为一时,其反应不外二途:一种是出于种族中心主义作祟,感情地拒绝西方的价值;一种是摆脱种族中心主义羁勒,理性地、痛苦地放弃腐蚀了的传统的价值。前一种反应妨害了现代化的发展,其结果是自外于世界的潮流,后一种反应则加速了现代化的发展,参与到世界的潮流中。
              --摘编自丹尼尔•勒纳《传统社会的消逝》
              (3)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的史实,说明近代中国出现了材料所述的两种“反应”。
              (4)综上所述,谈谈你对近代中国民族和个人性格变化的认识。
            • 7. 1901年,清廷谕令各省科举考试在能够解说四书五经的同时,也要有论述中国历史、政治及西学政治、艺学的“策论”,废除八股文章;将各省、府、州县的书院改设大、中、小学堂,学生毕业后可以取得功名;选派留学生出国留学,毕业后分别赏给进士、举人出身。这反映了当时(  )
              A.教育近代化开始起步
              B.“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教育方针
              C.科举制度宣告终结
              D.中国教育呈现新旧交替的发展特征
            • 8.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世纪称得上是欧洲的世纪,欧洲不仅是支配和改变世界的核心,同时也是世界经济和资本主义社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当时许多欧洲中心论者乐观地认为,20世纪,还会是欧洲的世纪。--(据霍布斯鲍姆《帝国的年代(1875-1914)》等)
                  材料二  费正清认为中国近代史基本上是一部中国对西方作出反应的历史。古代中国相对稳定的传统秩序一直延续到19世纪,此时它遇到了一种截然不同的而且更为强大的文明--西方文明,西方的冲击改变了中国的社会和政治,注入了引起现代化并导致永久性变化的力量;面对这一冲击,中国作出的回应是逐渐引进“永久性变化”的要素的同时,背弃传统的“周期性变化”模式,走上现代化道路。--李帆《韦伯学说与美国的中国研究》
                  材料三  传统的美国学派认为,冷战是由苏联引起的,苏联热衷于获得领土,尤其是征服东欧领土。如果苏联没有表现出这种倾向,美国将有可能退回到战前的孤立主义状态。……美国采取遏制苏联扩张的政策是正确的。如果没有美国主动的遏制政策,苏联将继续在欧洲、中东和亚洲扩张。--赵菊玲《战后世界格局五十年》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世界经济发展的角度,谈谈你对霍布斯鲍姆“欧洲世纪”论断和欧洲中心论者“欧洲世纪”预言的看法。
              (2)阅读材料二,用史实说明,面对西方的冲击,中国社会出现了哪些导致“永久性变化”的要素?
              (3)据材料三,归纳美国学者关于“冷战起源”的观点。请运用所学知识,辩证地指出冷战起源的原因。
              (4)指出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历史由“两”走向“多”在政治、经济方面的表现,这种多极化趋势对国际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 9. 19 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外国传教士、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无政府主义者都在积极宣传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包括马克思主义。这种现象的出现表明(  )
              A.马克思主义适合中国国情
              B.中国亟需改造社会的药方
              C.他们信仰马克思主义理论
              D.先进知识分子的作用巨大
            • 10.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帝国教育改革出现两类公立学堂,一曰“皇堂”,二曰“西堂”。“皇堂”保证满清皇室的皇子们在未谙人事时就在教育上获得最严格的训练。“西堂”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政府资助的,除教授有关“四书五经”之类的东西外,专门修习其他诸如数学或自然科学之类西方课程,“中学”教授中国历史和孔圣人及其他先贤们的著作,“西学”则用英文、法文或日文教习,此类教师虽非国子监毕业,但大都有出国研习经历,他们普遍受到当地满清高官的尊敬和另眼相待。“西堂”的学生们每月还能从政府那儿领到一笔小小的生活补贴,大约为一元或一元五。另外,他们在学堂还有一间免费的住处。
              --摘编自香港记者自由通讯汇编《帝国的回忆》
                  材料二  下表为1902~1904年译书统计简表。
              国别
              译书类别
              其他总计百分比
              哲学宗教102232377.0
              文学艺术83411264.9
              史地810902012824.0
              社会科学133833713625.5
              自然科学109732011221.0
              应用科学3324265610.5
              杂录52247387.1
              总计5732321123533-
              百分比10.76.060.223.1-100.0
              --据左玉河《从四部之学到七科之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西堂”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时期译书活动的主要特点及原因。
            0/40

            进入组卷